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64833
大小:818.66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5-28
《神话“精卫填海”之“女娃进于东海”文化原型考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第l期JOURNALOFRENMINUNIVERSITYOFCHINANo.12014神话“精卫填海’’之“女娃遂于东海’’文化原型考略林美茂[摘要]《精卫填海》这个神话所包含的史前文化原型,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通过对神话《精卫填海》的核心内容之一“女娃遂于东海”的文本分析得以还原的。根据该神话传承中的几种文献、考古学上文化地理资料以及古文字字义等内容比较分析,不难发现所谓的“女娃”并不是具体的人名,而是炎帝族少女的泛称;“女娃”所遂“东海”,也只是指称东边的水域;为此,“女娃遘干东海”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女
2、性在水边举行的一种与生殖崇拜有关的巫术祭祀活动,神话中“溺而不返”的“女娃”之死,是指少女们通过沐浴告别少女之身,成为生育年龄的女人。因此,《精卫填海》神话可能是炎帝族少女的一种巫术性成人仪式传承上的变形。[关键词]精卫填海;女娃;东海;遂;文化原型[作者简介]林美茂: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2)所体现的精卫行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问题的缘起题,并且上千年来在中国几乎达成了不可思议的一致。《精卫填海》这个神话,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根据清代吴仁臣的《山海经广注》,可以把晓,一直作为一种精神性象征被人们所喜爱
3、。所这种心理向度上溯至晋代。晋代的文人左思、陶谓精神性象征,是指小鸟精卫勇敢无畏地面对大潜最先把“精卫”分别作为:“怨(冤)禽”、“志自然(大海)的复仇行为所体现的不屈不挠的抗鸟”来歌颂。L1](。①这种文化心理传统,一直被争精神。因此,“精卫”的形象成为勇敢无畏者后代所继承。南北朝的任畴,唐朝的崔融,明朝的人文借喻。形成这种社会文化的审美心理定的徐光启等,都有歌颂“精卫”的诗文,其视角型,来自于我们向来对这个神话的解释向度都是也都基本一致。而我国当代神话学界,这种认识社会学视角,具体地说,也就是从社会学的描述的传统基本没有改变。如
4、袁珂、刘城维等都是如性、解释性功能出发,理解与把握这个神话内容此。[。]‘胛。[。]‘)②而郭沫若在《读诗札记四则》①左思的《魏都赋》:“舐抵精卫,衔木偿怨⋯⋯”。陶潜《读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参见吴仁臣:《山海经广注》,7卷,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7。②袁珂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说:“我们想想,这样一只小鸟,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从高高的天空中,投下一段小枯枝,或一粒小石子,要填平大海,这是多么悲壮!我们谁不伤念这早天的少女,又谁不钦佩她的坚强志概?”参见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
5、华书局,1960。刘城维也认为:“在精卫填海中,美丽的形态与不幸的命运,娇小的身材与坚毅的性格,天真的行动与顽强的斗志,集中于精卫的形象里,织成了一幕撼人心弦的悲壮剧”。参见刘城维:《中国上古神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一]34—里概括了这种理解的价值观基础:“‘精卫填海’述。而著名汉学家森三树三郎虽然提到了这个神行为有类愚公移山,古代留下了这个传说,是很话,却也显得相当冷淡和有所保留。他说:“这富有教育意义的,精神十分可取。”①这种理解只鸟(精卫)也许不是实际存在过的鸟,在贫乏基本上属于一种传统的沿袭,没有更多新意。也
6、的中国神话里,像这样的零星片断大概可以找到就是说,历史上关于这个神话的研究和解释存在很多吧!”E43日本学者显然不像中国的学者那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从研究者所处的文明样,把神话的叙述上升到文明时代的人文意义的时代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社会学立场出发理解或领域去理解,没有用文明时代的人文思考框架去阐释这个神话所体现出来的某种人文精神,或者替代古老神话的原型。这不仅是方法论上的不某种与生存状态有关的意义。正因为如此,即使同,更重要的是价值取向上的迥异。同样是森三时代不同,由于出发点一致,也就容易产生一致树三郎,他对中国神话的研究问题提出
7、一个重要的结论。认识,他认为:“在上古中国,有一种把各种动从社会学理论来看,上述这种理解体现出一物当做神圣物看待的风俗⋯⋯那些(传说)大概种文化“基本性格”的心理结构。当然作为形成在实际的巫术行为(的理解上)具有重要意义,这种“基本性格”的“第一制度”并非原理论中但其倾向是故事性的因素贫乏。”[5j(这是一种以先史文化习惯的制度化为基础,而是之后中国富有见地的认识。近年我国学者对于“精卫填几千年的专制统治制度。那么,在这种制度中深海”神话也出现了类似的审视角度。比如,谢选感压抑的人们通过对于神话的理解凸显其“第二骏在《中国古籍中的女
8、神》论文中指出:“现代制度”的特征,从而形成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对人在面对‘填海’的壮举时,仅视之为意志的表于“反抗”或者“斗争”的憧憬。“精卫”的形现,其实,精卫填海并非空头泄愤,而有实际功象成了人们某种诉求的最好象征。我们不能否认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