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

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

ID:37662155

大小:864.66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5-28

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_第1页
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_第2页
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_第3页
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_第4页
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_第5页
资源描述:

《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24卷第2辑2009年4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JournalofChineseHistoricalGeographyV01.24,No.2Apr.,2009泾、浜发展与吴淞江流域的圩田水利(9—15世纪)王建革(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提要]自宋代的塘浦系统开始瓦解以来,吴淞江流域的泾浜体系开始发展。泾浜水系和以后淡的出现,基本上人为形成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泾浜体系形成具有干枝结构的网状水系,这种结构非常稳定地存在了近500年。这种结构下的圩田水利模式一般是小圩模式.在冈身感潮地区,泾浜体系比较密集,且

2、末端水系有弯曲化现泉}在低地地区,为了排水的方便,河道的干枝体系较为顺直。在这种体系下,治水必须与治田相结合。到后期,随着圩田治理的深化,进一步出现了称为漤的末端水系。[关键词]圩田水网[中围分类号]K928.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05(2009)02—0030-13[收稿日期]2008—06-3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06JJD770008),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创新基地项目(05FCZD023)-.[作者简介]王建革(1964一).男,山东招远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研

3、究方向为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Je一冀一梵—冀—,已J已J屯J巴—弛—冀—,已JeJ屯—建^爿■j‘J屯。电—’皂—必—冀—,已JeJ巴—麓^冀^冀^冀—,已J乞—麓^哭—,已J屯—宅^煞^冀^,巴一Jc—J巴—踅^哭^,已J‘J巳—鼍^,e,太湖东部地区的最早的地貌形态是沼泽状态,最早的农业开发形式是从沼泽中围出大圩,五代时期,在吴越政府的人为干预下,大圩与圩间的河道形成塘浦圩田体系。宋代以后,大圩与塘浦圩田格局逐步崩溃,在塘浦河道下,发展出泾浜体系,而原有的大圩也被泾浜分割成小圩。五代时期的网格化格局的特点是五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

4、从宋到明,吴淞江南北逐步形成了一种以泾浜为主体的干枝体系。这种体系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小圩格局奠定了基础。在学术史上,缪启愉先知曾就五代时期塘浦与大圩的格局关系作过研究①,泾浜体系与圩田的关系研究却没有持续。这个问题也一直被太湖水利史学者所忽视,本文正从这一点出发,探讨圩田水利与水系格局的关系。·30·泾浜的形成与大圩的崩坏汉唐时代吴淞江东部基本上没有泾浜水系,泾浜体系是从塘浦体系发展而来,塘浦河道在圩田系统未出现以前可能有一些,张修桂先生曾认为横塘纵浦是在成陆发展中形成o。在大圩形成的过程中,可能借助了天然的河道,只是为了培高圩岸,必

5、须对原河道进行挖掘,原河道的自然特征必遭到改变。另外,在大圩的形成过程中,也通过围水而自然隔出一些塘浦。“唯高大圩岸,①缪启愉:<太湖塘浦圩田史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年.o张修桂:‘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235页.万方数据方能与诸州地形相应。昔人筑圩里田,非谓得以播殖也,将恃此以狭水之所居耳”①。这种狭水,最终形成的是大圩外的塘浦河道。泾浜的产生始于早期大圩内的人工灌溉渠系,一开始就是人为的。朱长文对宋以前吴淞江地区水系有如下的观察与推断:“自二江故道既废,而五湖所受者多,以

6、百谷钟纳之巨浸,而独泄于松陵之一川,势不能无浸益之患也。观昔人之智亦勤矣,故以塘行水,以泾均水,以膛御水,以埭储水,遇淫潦可泄以去,逢旱岁可引以灌,故吴人遂其生焉。”⑦他生硬地把塘浦圩田体系与古代的井田制下的水道体系相配合。他讲“以泾均水”,仿《周礼》的稻人条之。以潴畜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周礼》稻人条是北方灌溉体系下的行水模式,不是圩田行水模式。只是他将均水的。泾”,作为次于塘一级的下级水系,说明当时的泾仍圩内水道,塘浦是圩外水道。早期的泾不能纳入河道体系中。宋代的塘浦大圩体系开始处于崩坏,但大圩仍然存在,且仍有塘浦从

7、湖滚中兴起。以至和塘为例,“至和塘即娄江故道,又名昆山塘,古连湖淡,无陆途,甚为民患,宋至道中议欲修治,不果。皇桔中发运使复申前议,命王安石相视又不果。至和二年主簿丘舆榷始陈五利,知县钱公纪昨言之,于是兴役塘成,名日至和。嘉韦占六年转运使李复圭、知昆山韩正彦大修治之,盖加完厚,民得立塍塌,以免水患”o。修筑时水中筑堤,沈括言:“至和塘自昆山达于娄门,凡七十里,自古皆积水无陆途,民烦病涉,久欲为长堤抵郡城,泽国无处求土。嘉韦占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蘧藤(粗竹席)为墙.栽两行相距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蘧藤中,候干,

8、则以水车畎去两墙间旧水,墙间六丈,皆留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④塘浦体系崩溃后,泾浜体系开始成为水系的一部分且逐步增长。与以前大圩内渠道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