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55500
大小:4.52 MB
页数:64页
时间:2019-05-27
《明清之际红夷大炮在东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响[香]黄一农[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一本,第四分出版日期:民國九十九年十二月明清之際紅夷大砲在東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響黃一農*從萬曆四十七年(1619)明軍在薩爾滸之役大敗,以迄清朝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定在臺灣的鄭氏政權,中國的戰事從邊疆燎原至內陸,從外患擴展至內亂,延亙超過一甲子,其頻率及規模在東西方軍事史上均十分突出,不僅牽涉亞洲地區最擅長騎射的滿族,且與當時歐洲勢力最強的幾個海權國家均有瓜葛,所動用或製造的西式火砲亦因此趨近世界最高水準。先前學界的相關研究,大多聚焦於耶穌會士或天主教士大夫對西砲和砲學的傳入,也較著重該火器在北方戰場上所發揮的作用。然因自天啟二年(16
2、22)起就持續侵擾東南沿海的荷人與海寇,均已廣泛使用西砲,促使閩粵官員對此較先進武器相當重視,並利用該地區冠於全國的冶鑄技術,開始大量仿鑄。出身海寇但受明朝招撫的鄭芝龍(1595-1661),亦因此能與荷蘭艦隊相抗衡,並次第平息東南海氛。滿清入主中原後,南明以鄭成功(1624-1662)家族為主的海上勢力,也因擁有質量俱佳的船隊和西砲,而得以將海上強權的荷蘭自臺灣驅逐,並對抗陸上強權的清朝達三十多年之久。本文即嘗試爬梳龐雜的中外史料,並訪查現存古砲,以探索明清之際西砲在東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響,更思考如何從物質文化史的角色深入理解火砲的歷史意義。關鍵詞:鄭芝龍鄭成功軍事史物質文化
3、火砲*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769-黃一農一‧前言先前學界多以為西方砲學乃由明末入華的耶穌會士首先傳入,並在奉教士大1夫徐光啟(1562-1633)等人的協助下開始引進前裝滑膛式鑄鐵或鑄銅火砲。然而,新證據顯示出洋華人更早就已在此事扮演一定角色。自隆慶元年(1567)起,明廷有條件地開放漳州月港的海禁,福建地區的販海風潮因此大盛,且由於月港是當時中國唯一允許百姓合法出境的港口,遂造就了明末閩人在海上的優2勢。一五七一年,西班牙人建立馬尼拉城,有很長一段時間該地華人(主要來3自閩南,許多人以工匠技藝為生)即維持在數千至兩、三萬之譜,此一頻繁交往提供西式火砲鑄法傳
4、華的絕佳環境。萬曆二年(1574),海寇林鳳攻打馬尼拉,雖將「呂宋次酋長」擊斃,但其眾也有數百人被西班牙人殺死,在衝突中4林鳳應已見識到西洋鳥銃和火砲的威力。差不多同一時期,盤據在大泥(Patani;即今泰國北大年)的海寇林道乾,傳說也曾在當地鑄砲(西式?),並5設立砲臺。萬曆三十一年,馬尼拉發生屠華事件,約兩萬多華人被為數僅七百多名的西6班牙人以銃砲擊殺。有一名為伍繼彩者,在其後不久抵達馬尼拉,他曾用心探訪西班牙人的銃城以及城內大砲的布置,並得知當地有一姓李的年老閩人能鑄砲,且因其技藝精湛,而在先前的慘案中免被西班牙人所殺。三十二、三年間,伍氏遂設法安排李氏父子偷渡離境,並將
5、兩人攜往北京,建請兵部重用,但遭人視為狂生趕走。其時,徐光啟恰以新科進士入翰林院讀書,因「奇其人」而結1如見王兆春,《中國科學技術史:軍事技術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頁212-218;劉旭,《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頁253-254。2陳宗仁,〈晚明「月港開禁」的敘事與實際:兼論通商舶、徵商稅與福建軍情之轉變〉,湯熙勇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十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8),頁101-142;徐曉望,〈論明代福建商人的海洋開拓〉,《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1:112-117。3李金明,《海外交通
6、與文化交流》(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2006),頁67-80。4陳台民,《中菲關係與菲律賓華僑》(香港:朝陽出版社,1985),頁87-136。5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上)》(臺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8),頁79-93。據說林道乾當時所鑄的大砲中,有一門至今仍安置在曼谷皇宮,詳情待考。6余煒,〈1603年菲律賓華僑慘殺案始末〉,《新亞學報》9.2(1970):97-170。-770-明清之際紅夷大砲在東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響交,徐氏稍後也從在京之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Ricci,1552-1610)講求相關知7識。因知徐光啟最早對西方砲學的具
7、體認識或得自於伍繼彩和李氏父子。四十七年三月,明軍在薩爾滸之役大敗,此一衝擊激發許多官員欲引進西洋火砲的強烈動機。是年六月,籍隸福建晉江(泉州府治所在)的黃克纘(1550-1634)獲授兵部尚書銜協理京營戎政。為補強明軍在關外大潰後的軍力,他決定仿製西砲,希望能藉此肇建奇功。黃氏於是捐貲並命其侄孫黃調煥自同安(屬泉州府)募得十四名工匠,在北京鑄成二十八門「呂宋銅砲」,且將其中七門解往遼東。這些工匠應曾有人在呂宋接觸到西班牙人的鑄砲過程,但或因未能掌握關鍵技術,以致所造之砲僅外型差似,其冶鑄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