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

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

ID:37648340

大小:297.67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7

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_第1页
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_第2页
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_第3页
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_第4页
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布朗族射弩运动形成背景及其特点起源于狩猎活动的射弩,是一项多个少数民族共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云南开展得较为普遍.一般说来,狩猎在民族经济生活中所占比重较大,其社会形态相对较低,并且都是聚居山区,诸如独龙族、怒族、傈僳族、景颇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等等.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禽兽资源,给狩猎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但如英国学者雅克布·布洛诺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像人这样行动缓慢的动物,只有依靠集体合作,才能潜步追寻、发现和堵截在茫茫荒原上奔跑着的庞大动物.狩猎需要语言有意识地制定计划和安排,需要特殊的武器.”射弩是古老的祖先为了猎杀动物和生存,千方百计地创造出来的狩猎设备.

2、但由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民族特色,民族心理和民族意识,而在同样的传统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质则完全不同.1布朗族射弩运动的成因1.1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使生产工具的所有者在不同的区域分化,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的居民长期生活在一个特定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中,并将逐步显现出一些地区的特征.地区民族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民族文化的趋势,也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巨大差异.布朗族是云南省特有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便在云南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主要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和怒江中下游两侧,西部有高黎贡山、哀牢山,东部有碧罗雪山、

3、无量山.布朗族村寨一般分布在低纬度高海拔的半山区,绝大多数分布在北纬25度以南地区,海拔在1500-2300米之间.传说从前布朗族极怕水鬼,所以山寨一般都距水源较远,吃水大多困难.解放以后,布朗族不少村民都从深山里迁出来,选择临近泉水的河谷居住,打破了过去那种僻居深山的老习惯.1.2历史因素的影响每个民族特有的传统体育活动都与民族的发展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射弩的发展、传承同样如此.自古以来,汉文史籍就有关于布朗族先民“性勇健,髻插弩箭,兵不离身,以采猎为务”、“入山林采草木及动物而食”、“扑子蛮……善用泊箕竹弓,深林间射飞鼠,发无不中”、“蒲蛮……恒居

4、,刀耕火种,好渔猎,住山寨茅屋中”等记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布朗族提供了良好的采集和渔猎条件.即使是在进入定耕农业后,部分地区的布朗族仍处在半农耕半狩猎的经济状态中.尤其是生产力的低下,旱地农业不能充分的保障他们生活的需要,使得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依赖性很大,特别是在荒月缺粮、缺菜或天灾而导致颗粒无收的时候,采集和渔猎仍然是人们维持日常生活的一种补充手段.此外,由于居住环境的限制,历史上的布朗族既无种菜的条件,更无此习惯,居家一日三餐的蔬菜需求只能到山上采集.布朗族人民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从事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布朗族男子都喜爱打猎,一般

5、在秋后初冬时节或农闲时便开始进行狩猎活动,分个体打猎和集体围猎两种.狩猎对象主要是虎、豹、马鹿、麂子、野猪、野熊、豪猪、山狸、松鼠、竹鼠等.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布朗族男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多种狩猎方法.布朗族男子进行狩猎活动的最初用于训练和远距离杀伤的武器就是弩.关于弩的起源,文献中说法不一.又由于古代弓弩是用竹、木、筋等材料制作,很难考证何时发明.苗族的男子从小就开始射弩,一般10岁左右练"娃娃弩"可射10米内的目标.他们托石块,或用绳子捆上砖头等重物吊在手腕上,以增强臂力.他们还瞄准从山上滚下来的圆木轱辘进行移动目标射击,待掌握一定技术后,就参加射野

6、兔、野猪等活动.春节期间和跳花场时,往往要举行射驽比赛,比赛的姿势有立势、跪势两种,比赛时用粑粑和肉片当靶子,谁射中了,粑粑和肉片就归谁,射得粑粑和肉片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射手,往往还能获得其他奖励.平时,苗族习惯把习射、比试与狩猎、采集结合起来,射弩好手和制作精良弩箭的能工巧匠往往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射弩不仅在苗族人民中十分盛行,在僳僳族、苦聪人、黎族人民中也都有射弩的传统.明景泰《云南图经书志》记载:僳僳人“居山林……常带药弓弩,猎取禽兽,其归人则了草木之根以给日食”.弩弓和箭是僳僳男子的标志,外出时,都肩扛弩弓,腰挂箭包,并且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僳僳村寨都

7、要举行射弩比赛,比赛时把两支竹箭交叉在地上,在几十米外射中箭叉下的三角形为胜.弩为狩猎、防身工具,亦可作装束和定亲信物,它由弩批、弩床、弩弦组成.射时,横持弩,臵箭于弩槽内,将弩弦拉入镶口,扣动板机,箭即飞出.汉代以后弩有发展,如三国时代诸亮改进的“连弩”,“使之能一弩十矢俱发”.明代《武备志》中有“连弩”的详细图解,与抗战前北京的连珠弩构造相同,只不过连珠弩是发射弹丸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射弩运动在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得到了广泛开展.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表演了精彩的射弩.1986年8月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将其列为竞赛项

8、目.1.3相邻民族的文化交流因素的影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