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30298
大小:67.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5-26
《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云南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第一章 概 论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二五”时期,继续采取特殊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对于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桥头堡建设,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一、规划编制依据(一)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决定》(三)《云南
2、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二、规划范围本规划所称人口较少民族是指全国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我省8个民族,即独龙族、德昂族、基诺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颇族。22本规划范围是8个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聚居的395个建制村3520个自然村,以及冠以人口较少民族称谓的13个民族乡、3个民族自治县、1个民族自治州。三、规划工程和投资本规划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植、民生保障改善、民族文化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谐家园建设6项工程56个项目,预计投入68亿元,采取国家专项扶持、部门资金整合、信贷投入、社会帮扶和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式筹
3、措。 第二章 基本情况 一、人口分布据统计,2010年8个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42.1万人,主要聚居在保山、红河、普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怒江、迪庆、丽江、临沧10个州(市)35个县(市、区)138个乡(镇)的395个建制村3520个自然村,涉及17.9万户75.9万人,其中,人口较少民族38.3万人,占全省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的91%。二、扶持成效2005-2010年,实施第一轮国家和省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投入各项扶持资金27.2亿元,规划内175个建制村全部实现了“四通五有三达到”的扶持目标,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改善、民族团
4、结、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良好局面,扶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2(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乡镇通油路率达95%,175个建制村全部实现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和通电话的目标,解决了23万人的安全饮用水问题,“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二)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175个建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5元,比2005年的845.7元增加了1419.3元,年均增长21.8%。12.9万人摆脱了贫困,贫困发生率由2005年的56.3%降至2010年的13.6%。(三)产业发展初见成效。2010年,175个建制村年末大牲畜存栏17.3万头(匹),
5、年末羊存栏12.2万只,年末猪存栏34.5万头,粮食总产量14.7万吨,经济作物总收入7.4亿元,特色产业初步形成,群众基本有了自己的增收项目。(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县全部实现了“普九”。175个建制村都有了文化室和卫生室,建设了7个人口较少民族特色村寨,启动了德昂族、基诺族、普米族、独龙族4个民族特色博物馆建设项目。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群众“上学难、看病就医难”等问题有所缓解,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五)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累计组织培训56.4万人次,培养了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和实用技术明白人等。人口较少民族群众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
6、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家乡建设中,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六)扶持政策深入人心。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取得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新时期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民心工程,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德政工程,造福各族群众的幸福工程。三、主要困难和问题22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十二五”时期,我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范围进一步扩大,人口较少民族在加快发展的进程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一)贫困问题突出,发展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395个建制村中有贫困人口26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4.3%。高于全省民族地区(9.5%
7、)24.8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6%)25.7个百分点。特别是独龙族、怒族、景颇族等,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二)基础设施不完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2010年,在3520个自然村中,不通公路的村占44.1%,不通电的村占2.9%,没有安全饮用水的村占40.3%,不通电话的村占0.6%,不能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村占1.7%。通建制村公路标准较低,晴通雨阻,其中不通油路的村占76.2%。农业基础薄弱,抵御灾害能力弱。(三)缺乏产业支撑,群众收入仍然较低。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特色产业规模小,农民增收渠道狭窄。2010年,3
8、95个建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