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_耕读传家_一种经典观念的民间传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耕读传家:一种经典观念的民间传统徐雁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排比古今主题文献,追溯了耕读传家观念在中国农耕社会中形成、发展和行将消亡的思想轨迹,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富裕农家和仕宦之家对于家族(庭)文化教育前景的企求实态,藉以说明耕读传家观念不仅由来已久,而且曾经深远地影响了农业中国的乡村社会。耕读传家是中国思想史所不能予以忽视的民间观念,而对亦耕亦读生活图景的向往和追求则是中国文化史应予关注的重要传统之一,对于工业文明社会中精神家园的人文重构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关键词农业中国耕读传家乡村
2、社会书香世家我从小虽然进学校读书,但家中农活几乎样前言样都做。(吴斐丹在激流中渡过平凡的一耕读传家,曾经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小生)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如著名可见,耕读传家的观念,曾经在我国南、北学者冯友兰(生于1895年)曾回忆道:方乡土社会中是一种多么普遍的存在!(父亲)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事实上,耕读之家往往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因为代代出翰林,这得到足够的尊重,这当是吸引农家为之世代奋斗是不可能的事。至于子孙中代代有个秀才,的内在精神动力
3、。如当代哲学家陈望道(1890~则不但可能,而且必要。这表示你这一家的1977)和当代作家何家槐(1911~1969)两位先生,书香门第接下去了,可以称为耕读传家了。也都出身于浙江义乌的农家,早年曾经在课余参(冯友兰三松堂自述)加农田作业,过着半农半读的生活。冯先生是河南人氏,故乡在唐河祁仪镇,可见另外一个方面,一个成功的耕读之家往往耕读传家是一种渗透于中州乡村社会的重要人也能立时成为乡里农家的表率,激励着乡亲们以文意识。各自的方式默默地为之奋斗。一直在家乡从事基其实,何止是古老的中
4、州一带?试观下例:础教育工作的黄子瑞先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当代经济学者吴斐丹(生于1907年),是浙江余家居祁仪,与冯友兰先生家相邻。早义乌人。年读书,颇受冯家耕读世家之影响(冯我的父亲曾先后做过私塾的教师,小学家)原籍山西省高平县,清初,迁居河南省南教师,但比较长期的担任中学教师,一直到解阳府唐县祁仪镇以开酒馆经商致富,字放初为止。他的思想比较守旧,要保持耕读号曰:复盛馆。然祁仪闭塞,土霸横行,对外家风,所以我家始终耕种着一块小土地地来商,多所敲诈,尤对富者更甚。友兰先生154耕读
5、传家:一种经典观念的民间传统祖父冯玉文公,愤土霸之欺也,特聘县之名师这样的自耕农阶层,大概才能够称得上是小康之在家教其三子读书。长子云异,字鹤亭,秀家。假如要对封建农家的小康概念稍作量化,才;次子台异,字叔侯,进士;三子汉异,字爽大抵是:耕种自己所拥有的土地,置有耕牛和齐亭,秀才。三子皆进学。友兰之父叔侯,且经全的农具。劳动力较多和土地不足之家,则租入举人、进士而为湖北崇阳县知县,家始显赫。部分土地,以扩展经营。经过父子兄弟妯娌共同祁仪一带土霸,皆收敛,多谢罪拜其门下。至努力,经年累月勤
6、恳耕耘,略有余粮,贮为灾荒年此,冯家遂为祁仪望族,在唐县南部颇负盛名之用,或吉凶事宜所需,或积存为儿孙置屋分居之焉。费。直到20世纪上半叶,在江南民居的门楼窗棂广东新会人氏梁启超(1873~1929)在一篇文上,我们还不时可以看到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章中自述家世时说:启超故贫,濒海乡居,世代耕砖刻木雕。在苏州农村,也流传有吴语山歌渔樵且读。数亩薄田,举家躬耘以为恒。当代杂文家耕读,其唱词大概是这样的:啥人手把网来张?张雨生是在20世纪的40年代出生于湖北黄梅啥人绿叶压脊梁?啥人手拿锄头
7、眯眯笑?啥人三的,他在1982年写作的一篇题为耕读人家的文更灯火读文章?捕鱼郎手把网来张,樵柴夫章中,忆及小时侯在家乡见到的习俗时,特别指出绿叶压脊梁,种田汉手拿锄头眯眯笑,念书人三更了家境殷实富足方可以耕读人家自命这一层关灯火读文章。系:源远流长的耕读文化思想,还一度影响了我过春节,贴春联,一些富户的楹联年年写国的基础教育制度,耕读小学就在一个特定时着耕读人家。有的还将这四个字精制成匾期内,成为中国政府在知识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的额,张挂门前。旧时代,耕不靠读,读不为耕,农村普及小学
8、教育的一种过渡性教育组织。20所谓耕读人家,多是富裕农民或土财主们的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鉴于广大民众子弟亟风雅。穷光蛋们决不敢以此自称。倘若他们需接受基础教育的现状,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有不知趣者,也在门前贴上这样的楹联,定会刘少奇曾经代表中共中央作报告,积极倡导发展象阿Q自称姓赵一样,要挨赵老太爷的耳光耕(工)读小学制度。仅1958年统计得半农半和旁人的哄笑。耕读人家专指富户,是乡间读、半工半读小学近85万所,当时全国有百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