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613490
大小:833.26 KB
页数:142页
时间:2019-05-26
《彤管可风中国女性史传编纂之传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二章彤管可風:中國女性史傳編纂之傳統人物傳記是中國史籍記載史事的重要形式,在中國有長久的歷史。紀傳體史書中的人物,包含了社會的各個層面,舉凡將相、功臣、外戚、文人,婦女、宦者、方技等等,皆史有備載。這些名留青史的人物,豐富了歷史的記錄,也為我們研究過去史實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線索。傳統史書中的人物傳記體裁,大體上可分為單傳、合傳、附傳、類傳等類型,梁啟超認為,集合性質相同、卻無主從關係的人物而成之類傳(或合傳),比單獨敘述一位人物之單傳更能顯示歷史的真相,尤其是能代表社會一部份現象的普通人物,他們的傳記專寫某個團體或階級1的情狀,所注意之點不在於個人,而是社會發展
2、的某一面向之趨勢。但梁任公視「類傳」為「合傳」的類型之一,以為「許多人平列,無主無從」,如〈儒林列傳〉即為其中之一。然為凸顯「以類相從」的特性,類傳與合傳應分別視之。本文所討論的〈列女傳〉即屬於以性別為區隔的一種類傳。欲究明〈列女傳〉之纂修,則需先探究中國史學史上「列傳」的性質、中國女性傳記的出現,才能求得中國女性入正史〈列女傳〉之史學意義。本章擬從傳統傳記的發展來探索女性史傳的形成,以究明中國女性史傳傳統給予《明史.列女傳》編纂的基礎養分及其形成要素。本章著重在史傳的部分,主要是關於歷代〈列女傳〉之傳承與變革的考察。第一節從記錄女人到為女性作傳一、先秦文獻記載
3、的女性先秦的古籍文獻如:《詩經》、《尚書》、《禮記》、《春秋》、《國語》、《戰國策》與諸子的記載,都不乏女性的身影。然而這些典籍中,部分並非為記錄歷史而作,主要是為陳述或解釋先聖的理想與義理,書中的女性形象,通常是人們心中理想的婦女角色與職責。以《禮記》的記載為例,其中五禮(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女性一般得以參與的是之吉禮(親蠶、舞雩等)、喪禮和嘉禮(朝賀、上尊號、1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台北:里仁書局,1984.10),第四章〈合傳及其做法〉,頁244-252。他還曾指出一些下層階級的人物如妓女及戲子與政治社會有很大關係,如明末的柳如是、陳
4、圓圓、顧橫波都是歷史上極好的「配角」,若有資料,應當蒐集起來作合傳,見頁251-252。105史學與性別:《明史.列女傳》與明代女性史之建構婚禮等)三部份。后妃為宮廷女眷之首,在儀式的進行中,偶任主祭之人;女官2通常負責前導與輔祭的工作,而女巫則作為溝通神鬼的媒介。婦女除了本身為他人慶賀弔祭的對象以外,時而為主祭、輔祭、陪祀,這些也著於典冊,例如親3蠶之禮的進行,周制:「中春,詔后帥外、內命婦始蠶於北郊」,並規定婦女們觀后妃躬桑養蠶以習蠶事,《禮記》載曰:是月也,命野虞無伐桑柘。……后妃齋戒,親東鄉躬桑,禁婦女毋觀,省婦使,以勸蠶事。蠶事既登,分繭稱絲效功,以供
5、郊廟之服,無有敢惰。4而制書中偶會記錄與典禮儀式無關的婦女活動,如《大戴禮記》曾載:「周后妃任成王於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5文中所載成王的母親重視胎教,不外乎是為了強化成王之所以成聖的理由之一。其次,「記言」的《尚書》中,亦有一些女性事蹟的記載,〈堯典〉記錄了堯以二女試探舜,堯曰:「我其試哉,女于時觀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媯汭,嬪6于虞。」〈牧誓〉曰:「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暗示妲己對紂王國事之危害。先秦諸子的言說中,除了論及女性在家庭社會的角色,也有類似寓言的故事記載女性的行事,例如《孟子》中著名的齊人某自誇盡與富人飲食以
6、「驕其妻妾」,實乃向「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的故事。孟子文末終以「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7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作結,顯然欲以此故事諷刺哪些只求富貴而不知羞恥的人們。然故事中的齊人之妻,察覺其舍從未有顯貴之士光臨,並於知曉其夫乞食後,與妾「訕其良人」,表現了她的觀察力與羞恥之心,正是齊人某的最佳對照。《韓非子》中也曾舉曾子之妻與兒戲言的故事,闡明「信」的重要,其云: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2相關討論參拙著,〈性別與禮儀:以明代親
7、蠶禮為中心的考察〉,「第六屆全國歷史學(研究生)論文討論會」論文,桃園復興,2000.5.19-20。3漢·鄭玄,《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十三經注疏本),卷7,〈天官.內宰〉,頁17a。4漢·鄭玄,《禮記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十三經注疏本),卷15,〈月令〉,頁13。5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保傅48〉,頁62。6《尚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十三經注疏本),卷2,〈虞書.堯典〉,頁24b;卷11,〈周書.牧誓〉,頁16b。7《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7,十三經注疏本),卷4
8、,〈離婁.章句下〉,頁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