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73 基因与p53 抑癌基因的比较

p73 基因与p53 抑癌基因的比较

ID:37582466

大小:264.6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5

p73 基因与p53 抑癌基因的比较_第1页
p73 基因与p53 抑癌基因的比较_第2页
p73 基因与p53 抑癌基因的比较_第3页
p73 基因与p53 抑癌基因的比较_第4页
p73 基因与p53 抑癌基因的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p73 基因与p53 抑癌基因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3卷第6期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231No162003年12月JournalofHuizhouUniversity(Nat.Sci.)Dec12003p73基因与p53抑癌基因的比较吴小明(惠州学院理学系,广东 惠州 516015)摘 要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它的突变与50%的人类肿瘤发生有关。p7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及调节上均与p53蛋白相似,且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对此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p73能否作为候选抑癌基因进行了讨论.关键词p73;p53;肿瘤;抑

2、癌基因;比较中图分类号:Q3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03)06-0056-07前 言抑癌基因又称抗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基因(TSG,tumorsuppressorgene),是一大类可抑制细胞生长并能潜在抑制癌变作用的基因。它的失活,是导致实体肿瘤发生的最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p53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p73与p53蛋白在结构上高度同源及具有相似功能的特点,自然引起人们对p73是不是抑癌基因的强烈兴趣。对p73的研究几乎全与p53联系在一起。从一发现人们即把他们看成一个家族的成员,大部分工作也

3、是在二者比较中进行的。1p73与p53的克隆[1]1979年Lane和Craword用免疫的方法,首先描述了在SV40感染的NH3T3小鼠细胞核中存在一种能与SV40大T抗原相互作用的磷酸化核蛋白,即p53蛋白,进而发现了p53基因。由于p53基因编码的核磷酸蛋白分子量为53KD,故称p53蛋白。[2]1997Daniel和CaputB1等在寻找新的细胞介素中意外发现了一个假阳性cDNA,编码着与p53结构相似的蛋白,序列分析证实与p53基因有着显著同源性,即称该基因为p73基[3]因。同年,Kaghad等利用对应于

4、胰岛素信号中介体(ISR-1)结合区的简并寡聚甘酸探针筛选COS细胞cDNA文库时,偶然发现一个假阳性克隆,与p53基因的结构具有同源性,因收稿日期:2003-10-09作者简介:吴小明(1965-),男,广东汕头人,惠州学院理学系讲师.第6期            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57·此,也发现了p73基因。2p53与p73基因的特性的比较211 基因的定位、结构及表达p53基因定位于人17号染色体17p1311,全长16-20kb,基因组有11个外显子,10个内显子,p53基因具有进化保守性,可在D

5、NA复制水平上调节细胞的正常生长,是细胞生长的重要负调节因子。p53基因表达产物p53蛋白蛋白由393个氨基酸组成。p53蛋白是一个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参与细胞增殖的调节。几乎所有的体细胞内均可测到p53的存在。[3]Kaghad等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发现p73基因定位于1p3612-1p3613。该部位是人类多种肿瘤经常发生缺失的区域。p73基因由13个外显子及12个内含子组成。p73基因表达产物p73蛋白,从人大肠癌组织cDNA文库中筛选出两种cDNA,分别编码p73α及p73β蛋白。[4][5]后来,DeLau

6、renzi等和Ueda等又分离出p73γ,p73δ及p73ε。它们都是p73基因的转录剪切变异体。以全长形式表达的p73为α,β则是较短的mRNA变异体,其外显子13被剪切掉,而γ则是外显子11被剪切掉。δ的外显子11、12、13均被剪切掉。p73α与p73β分别由636个和499个氨基酸组成。通过RT—pCR方法在脑、肾、胎盘、结肠、心、肝、脾及骨骼肌均可检测到p73。说明p73α及p73β蛋白低水平表达的广泛性。而p73γ及p73δ在有外周血淋巴细胞、原始的角质细胞以及不同的肿瘤细胞株中检测到,包括:成神经细胞瘤

7、、成胶质细胞瘤、黑色素瘤、肝细胞瘤和白血病。5种p73基因转录剪切变异体在同一种肿瘤的不同株的原始细胞及重建的细胞株中表达形式均不同。212p73蛋折在结构上与p53蛋白具同源性。p73和p53无论在基因水平还是在蛋白水平,都有很高的同源性。在基因水平,两者的[3]同源碱基序列为215kb。在蛋白质水平上,p53蛋白有4个主要的功能单元即:转录激活结构域(TAD;DNA结合结构域(DBD),此为靶DNA结合区,也是突变高发区;同源寡聚结构域(OD)及竣基端—C末端非特异性结合区,此为调控区。p73蛋白与p53蛋白在T

8、AD有29%的氨基酸残基相同,在DBD有63%的氨基酸残基相同,在OD有38%的氨基酸残基相同,在C末端无明显同源性。这些特点可以表明(1)p73与p53在靶DNA结合方面具有高度同源性;(2)p73和p53的转录激活功能相似;(3)p73可形成寡聚体;(4)p73与p53[2]的C末端不同,而C末端为变构调控区,p73和p53可能存在不同的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