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568118
大小:7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5
《《陈涉世家》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山西英才学校初中部教案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2014年月日星期课题《陈涉世家》课型讲读课时4课时三维教学目标1、认识“闾、罾”等字的音、形,熟读课文。2、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词句。3、了解《史记》及司马迁。4、认识陈胜其人,认识其起义的意义。5、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6、背诵精彩片段。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疏通文意,识记重要词句的意义;了解内容,认识陈胜及其起义的意义。难点:认识陈胜及其起义的意义。教学方法与手段1、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3、结合所查阅的资料和课文的描写,分析陈胜其人及其揭竿而起的意
2、义。学习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使用教材的构想第1页(共页)SHANXIYINGCAISCHOOL山西英才学校初中部教案教学流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课堂变化及处理效果第一课时学习内容:读课文,疏通第一段,了解第一段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一、导入:有一部史书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知道它是哪部巨著么?二、了解《史记》及司马迁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
3、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此书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计526500字。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生平、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
4、生口头回答笔记重要信息也是成就最高的。2、司马迁司马迁(前145—不可考),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李陵之事有所辩解,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
5、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解决生字,熟读课文四、疏通文意逐段疏通重点词句略学习过程:1、齐读课文2、自主疏通,勾画不理解的词句3、班上交流,笔记重难点1、默读,勾画生字2、朗读,正音3、齐读生结合注释和积累逐段疏通生齐读课文自主疏通,勾画难解词句班上交流第二课时学习内容:疏通第二段方法与过程:同前第三课时学习内容:疏通第三段方法与过程:同前第四课时学习内容:分析课文学习过程:一、导入:直接导入二、分析课文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大意第一段:写陈胜的出身和年轻时的远大抱负第
6、二段:写陈胜起义的原因和策划的经过。本段可分为三层①至“失期,法皆斩”写起义的原因问:起义的导火索、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②至“吴广以为然”陈胜分析当前形势。③陈胜、吴广为起义做舆论准备。问:做了什么舆论准备?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第三段: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及起义初期取得的伟大胜利。①发动起义。②起义军势如破竹的胜利进军和迅速壮大的形势。生个别概括并笔记笔记重点㈡这些材料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么安排?略写:起义前“与人佣耕”的情景(这是领导起义的思想基础);作战过程。详写:起义的策划过程和起义的场面。(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
7、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原因:突出陈胜的非凡才干。㈢分析人物形象文章采用什么方法刻画陈胜这一人物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答:1、叙事和对话(语言)描写相结合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A、“苟富贵,无相忘”反映出他不满足于现状,苛求改变命运的心态,以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形象的比喻反映了其远大的抱负。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