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ID:37535112

大小:1.25 M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4

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_第1页
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_第2页
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_第3页
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_第4页
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_第5页
资源描述:

《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三峡论坛》2010年第5期,总第230期文学研究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张金梅(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摘要:“《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既是董仲舒对周秦,特别是汉兴至武帝时期《诗》学、《易》学、《春秋》学历史的一个归总和陈述,也是对《春秋》笔法之“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的倡导与宏扬。董仲舒不仅在经学阐释学视野下将“《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付诸实践,而且将经学阐释学“从变从义,一以奉人”的话语规则泛化为后世阐释学的基本理路。关键词:《诗》无

2、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0)05-0112-06“《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②最早见于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第五》:“所闻《诗》这样,一方面,经过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诸子百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家的典籍思想和汉朝的学术文化逐渐得到了恢复和①而一以奉人。”梳解这一命题的阐释学意义,首先发展;另一方面,在学说学术还没有与“大一统”要回到董仲舒所处的历史语境当中,在具体

3、的汉代的政治权力绾结在一起之时,百舸争流的局面也难经学史、《诗经》学史、《易》学史、《春秋》学史的以避免。此时大量异质、异趣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潜脉络中来理解这一命题。因为董仲舒“《诗》无达诂,流并存于藩国诸侯王对中央政治权力的割据之中,《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这一命题,针对的并较广泛地流布民间。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旨”,辨主要是《诗经》、《易》、《春秋》和《诗经》学、《易》析是非高下,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学、《春秋》学的现状,其内涵也是在这一具体的历迁“厥协六艺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等都具有明显史语境和线索中得以呈现的。的旨

4、归。可以说,“百家”、“异传”、“杂语”的涌现正体现了董仲舒所在的前“大一统”时期思想文化一、“《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的一个侧面。而这就形成了西汉多家《诗》学、《易》秋》无达辞”的历史语境学、《春秋》学系统得以存在的思想底蕴,也是我们今天考察董仲舒提出“《诗》无达诂,《易》无达占,西汉前期的学术文化活动较为自由。汉高祖不《春秋》无达辞”这一命题的前提。换言之,董氏喜儒术,文帝、景帝好刑名黄老,在学术思想上表所谓“《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现为较少的约束和限制。中央朝廷与诸侯王共存的就其传达的历史内容而言,是对周

5、秦,特别是汉兴政治,更为士人的自由流动和思想提供了较为广阔至武帝时期,《诗》学、《易》学、《春秋》学历史的的空间。《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改秦之败,大一个归总和陈述。具体到该理论的正式提出,则主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要是董氏为了阐明《春秋》“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坏乐崩,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的叙述特点而倡导的。————————————收稿日期:2010-04-12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08XZW010)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张金梅(1974-)女,湖北黄梅人,文学博

6、士,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人员,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文化与文论。112阐释学视野下的“《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第五》云:“难晋事者显然,《公羊传》对这一事件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荀曰:‘《春秋》之法,未踰年之君称子,盖人心之正息上,认为荀息“不食其言”,可谓贤也。而于奚齐,也。至里克弑奚齐,避此正辞而称君之子,何也?’则并无明确的褒贬判断。对此,董仲舒却有不同的曰:‘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看法。他说:“若谓奚齐曰:‘嘻嘻!为大国君之子,达

7、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春秋》疾其富贵足矣,何必以兄之位为欲居之,以至此乎云⑩所蔽,故去其正辞,徒言君之子而已。……恶之中尔。’”因此在董仲舒看来,《春秋》书“君之子”有恶者,已立之、已弑之、不得如他臣之弑君者,而不书“晋子”,一方面是对奚齐、申生、卓子三君齐公子商人是也。故晋祸痛而齐祸重。《春秋》伤痛的无罪受死表示痛惜,另一方面又对奚齐居兄位,而敦重,是以夺晋子继位之辞与齐子成君之号,详“蔽于所欲得位而不见其难”给予了谴责。苏舆之③见之也。”谓董氏“代《春秋》责奚齐”正缘于此,故“《春秋》这段话就《春秋》笔法而言,涉及晋齐两国

8、祸疾其所蔽,故去其正辞,徒言君之子而已”。乱。“未踰年之君称子”系《公羊传》所谓《春秋》齐祸,见于文公十四年。《春秋》云:“齐公子正辞。如僖公九年,《春秋》云:“夏,公会宰周公、商人弑其君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