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526532
大小:463.1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5-1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概述 第1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管洪彦主讲2021/8/251上编劳动法第一章 劳动法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劳动法概述第二节 劳动权第三节 劳动法的体系与地位第四节 劳动法律渊源2021/8/252第一节劳动法概述一、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2021/8/253一、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一)圈地运动:雇主和雇员形成的前提(二)身份解放:实质平等的需求(三)工业革命:社会关系的转变(四)工业劳动社会化的法律调整——劳动法的产生2021/8/254二、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1、劳动法中的劳
2、动广义的劳动,谓人间之有意识的一定目的之肉体的或精神的操作。劳动法中的劳动具有(1)从属性。(2)契约性。(3)职业性。(4)有偿性。2、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里的劳动关系与从属劳动关系具有同等意义。2021/8/255(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1、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然而并非所有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都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过程中发
3、生的一方提供劳动力,另一方提供劳动报酬的社会关系。(1)人身性与财产性的兼容:形式上的财产性,实质上的人身属性。(2)从属性与平等性的兼容:形式上的平等性,实质上的从属性。2021/8/256劳动关系的特点之间具有相互对应密切的逻辑联系,形式上的财产性决定了形式上的平等性,而实质上的人身性决定了实质上的隶属性。而劳动力的双重属性,使得劳动关系具有多层的结构内涵:劳动关系债权、债务关系物权关系人身权关系2021/8/2572、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根据劳动关系的相关人的性质不同,劳动法所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主要包括:(1
4、)劳动行政关系。(2)社会保险关系。(3)劳动市场服务关系。(4)劳动团体关系。(5)劳动争议处理关系。2021/8/258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1)内容的根本性。(2)效力的贯穿始终性。2021/8/259(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1、立法准则——指引劳动法律规范体系的形成及其秩序性的维护2、法律适用准则——指引劳动法律规范的解释,弥补规范漏洞3、行为准则——提示人们行为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2021/8/2510(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劳动权平等原则劳动权平等原则是宪法的平等原则以及劳动权
5、的规范性在劳动法中的具体体现。(1)在就业促进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平等就业。(2)在劳动基准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待遇均等。(3)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权平等原则体现为劳动条件平等。2021/8/25112、劳动自由原则劳动自由作为基本原则,其内容的根本性和效力的贯穿始终性体现为:(1)在劳动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契约自由。(2)在集体合同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结社自由与团体自治。(3)在劳动保护法领域,劳动自由原则体现为禁止强迫劳动。2021/8/25123、倾斜保护原则倾斜保护原则是指劳动法倾斜保
6、护劳动者合法权益。(1)在劳动合同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解雇保护。(2)在劳动基准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基准法定。(3)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倾斜保护原则主要体现为对于劳动者的救济保障。2021/8/2513第二节劳动权一、劳动权概述二、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三、我国宪法中劳动权的法律效力2021/8/2514一、劳动权概述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立法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立法在一定意义上则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2021/8/2515二、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一)劳动权的性质劳动权首先是宪法所确
7、认的基本人权,接着才是社会权和受益权。尽管“自由权”和“社会权”存在较大的区别,但是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二者在确保人的自由和平等,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的理念追求上是相同的。故劳动权的性质是基本自由权和社会基本权。2021/8/2516(二)劳动权的体系劳动权的体系应该包括以下两个部分:1、宪法中的劳动权(1)个体劳动权。(2)集体劳动权。2劳动法中的劳动权2021/8/2517[理论探讨]:劳动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吗?1、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2、有部分学者认为,宪法的该规
8、范存有问题,劳动不应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劳动权作为受益权,是一种可以请求国家积极行为的宪法权利。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义务主体必须作为或不作为的拘束,是不能选择的行为,并且“具有不可放弃性”。因此,规定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必然在法律上混淆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给宪法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