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国际商务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学类(文献翻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国际商务研究,Vol.2,No.2,April2009作者:QiangDing、MichèleE.M.Akoorie、KathrynPavlovich摘要迄今为止,中国的海外工厂和海外投资在文献上已经有一定的关注,中国甚至已经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国家具有海外投资最多的。本文的目的是为理解中国企业的海外活动做出贡献,以已出版的文件和案例分析。本文着重那些需要学习国际化过程方法的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不仅仅意味着获得对海外新市场的进入,或者更好运用国际生产力,这仍是一个从国际商业环境中学习到的机会和使得组织超越日常惯例。关键词: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中国1、介绍到2006
2、年2月,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持有853.7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最大国家(Macartney&邓肯,2006)。然而这些数据只呈现了中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一个方面,中国中央政府的眼球已不只是集中在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和在世界各地出口中国制造的货物了,由多种动机使它支持其国有企业在其他国家投资。(Child&Rodrigues,2005)中国正日益融入全球经济,据2004年贸发会议的数据显示,在发展中经济体中,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来源地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平均每年对外直接投资已从0.4亿美元升上了2.3亿美元,到2004年底已高达41亿美元。(商务部,
3、2005)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对外直接投资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扩大出口,越来越多的对外活动可以如预期继续沿着邓宁的投资发展道路行进。(邓宁,1981)综合资料显示,外商的直接投资提升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后期阶段,这些公司能够在其他地点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原始资料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利用关闭其所有权的具体资产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更多近期的研究(纳鲁拉,1996)表明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从事外国直接投资的资产寻求或是收购天然或无形资产。迄今为止,虽然中国是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但中国的海外工厂和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得到在
4、文献中的太多关注。一些对中国政府引导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已被McDeHuang(2003)做成报告。然而,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还未从战略和运营的眼光中得到系统的评价。此文的目的是借鉴发表的文件和案例分析来提供一个向我国企业在国外活动的理解所做的贡献。文件指出,中国企业需要学习加快其国际化进程的方法。该文件的其余部分以下列方式组织。第二部分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讨论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第三部分解释了中国公司“走出去”战略的动机。第四部分表明了国际化的过程也即中国公司进入的模式。第五部分我们讨论了走向国际化不同路线的优缺点。论文的第六部分讨论了中国公司国际化的问题。解决这些问
5、题并且提高国际竞争是第六部分的目标,一个大概的结论便可得出。2、中国对外投资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方面在宏观经济层面,通过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早已得到官方支持,这种支持得来于走向真正能力的增强。(Wong&Chan,2003)中国政府和其他人一样认识到了在一个全球性的时代跨国经营的至关重要并且一直积极推动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政府在1999年开展了“走出去”政策,鼓励有能力的中国公司加大对外投资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并保证他们在国际商业中的存在。这项政策标志着政府对促进在外汇大量流入方面走向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心。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海外赞助商通过对外国公司的购买提供低息贷款以获
6、得资金的方式扩张,资金的来源是由如中国的国有银行所控制。(TheEconomist,2005)在公司的层面上,中国公司对落实海外投资方式的国际化战略拥有强烈的兴趣。一些学者追溯了我国企业国际化经历几个阶段演变的方式(e.g.,Cai,1999;Tseng,1994;Warner,Ng&Xu,2004)最早的阶段于20世纪90年代在很大程度上经历并受制于严厉的国家管制。在这一阶段我们目睹了海外中国子公司的极大扩张。但是问题往往是由于缺乏战略重点,规模有限,很多项目分散以及海外业务协调的经验方面。(Warner,Ng&Xu,2004;Zhang&VanDenBulcke,
7、1996).许多这些海外子公司无利可图。(Cai,1999;Quan,2001).只是在最近,许多领先的中国企业为了成为国际市场中的一员已经开始国际化。他们采取了更有针对性的和长远的战略,似乎是在提高他们系统地组织海外业务的能力。一些中国品牌已经在全球市场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一些国内有实力的公司像海尔(家电),康佳(彩电),TCL集团(多电子),健力宝(饮料),青岛(啤酒),格兰仕(微波炉)等也成功地扩大了海外市场,(TheEconomist,1999;Zhang,2000;Gilmore&Dumont,2003)。海尔集团在2002年几乎占领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