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59956
大小:2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4
《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曹继升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界定,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语文课程自我认识的一次飞跃。肯定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作为课程主要资源的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而不是直接单纯地展示“工具”。所以我经过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情感教育史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作品的学习,陶冶情操,培养表达能力。因
2、此,注重情感的交流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主要特点。但静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似乎丢失了情感,以致出现了学生不愿学,老师不爱教的尴尬局面。1、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文章本体不同,情感表达不一,教法也应多种多样。况且,每个教师的常识、喜好不同,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同一课文,不同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教学形式。我们清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连结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而这个连结就是情感的传达、交流和碰撞。如果没有了情感,教师就失去了桥梁的作用。想一想,自己上得轻松愉快,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课,大都是摆
3、脱教参,打破常规,师生思想、情感相互碰撞,即兴发挥的课。为什么我们不打破常规,发挥自身优势,表达自己的真情感实感呢?2、加强教师的范读我们说教师的范读能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引人课文,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好的范读,如诗如画,能使学生产生精神的愉悦,引起对课文的兴趣。范读,对学生自读课文和体会课文的情感,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作品包含的情感通过老师的范读自然而然地传达给学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无须过多地分析,学生便能体会出感受到。由于我们的教学重在分析,加之教材、大纲、教学时间的不协调,老师们总感觉时间不够,于是教学
4、中不重视范读,有的甚至不读、上课就是分析讲解,“肢解法”的教学使得师生无情感交流。3、给学生朗读,背诵的时间作家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及情感寄托在所运用的语言之中,语文课要使学生感受情感之美、语言之美,必须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朗读去理解去品味,如果剥夺了学生用心去体会的过程就剥夺了学生和教材的直接沟通,学生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作品的感情。因为老师的讲解对学生是一种间接的感受,甚至由于老师的“胶解”,文章变得支离破碎,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神韵已荡然无存。然而随着老师的精讲细讲,语言美反而逐渐减退消失,而朗读和背诵能使学
5、生通过对文中语句的感受加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再现课文意境,这再现的过程就是学生和作者情感沟通的过程,就是语言欣赏和审美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少讲语文知识以及解题技巧,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朗读背诵。二.多让孩子们动口动手动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多思维是关键1、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注意学生的新鲜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思维的熊熊烈焰。2、善于生疑激
6、趣,组织争辨。3、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三.要在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具体途径有三:1、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
7、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
8、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2、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学生听得入神感动,然后纷纷讲起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