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整理

中国教育史整理

ID:37459373

大小:233.0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5-24

中国教育史整理_第1页
中国教育史整理_第2页
中国教育史整理_第3页
中国教育史整理_第4页
中国教育史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活动1、木器、石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2、火的控制和使用《白虎通》曰:“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3、狩猎技术和经验4、采集食物的技术和经验5、共同生活规范的遵守6、语言的使用·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教育方式:结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第二节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1、生产劳动的教育(人工取火、渔猎、农业、畜牧业、手工业)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的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第三节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一、学

2、校萌芽的原因·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教育内容的变化三、学校萌芽的传说·成均之学——乐教·虞庠之学——孝的教育小结: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手段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夏、商、西周的教育奴隶社会四个时期:夏:初创时期商:发展时

3、期21西周:全盛时期春秋:崩溃时期一、夏代的教育(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1、夏代的社会2、夏代的学校·序(国学,分“东序”和“西序”)表示习射之所。·校(乡学)3、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宗教教育·人伦道德教育·科学与生产劳动教育二、商代的教育(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1、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文化上:商代成熟的文字作为教育的手段2、商代的学校——根据不同年龄划分教育阶段·大学(右学/瞽宗)·小学(左学)3、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军事教育·礼乐教育·书数教育三、西周的教育(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

4、771年)1、西周的社会·分封制宗法制·礼制2、西周的学校a设置完备(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乡(地方学校)(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五学(天子所设的大学):上庠瞽宗辟雍东序成均b、行政和管理形成一定的制度·教育行政大司乐、大司徒·学校管理开学、课程安排、课程难易、考核、奖惩213、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学术官守”)a、什么是“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

5、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b、“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宫廷教育:太师、太保、太傅;国学:大司乐、师氏、保氏、大胥、小胥、乐师乡学:大司徒、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父师、少师。4、教育的内容:“六艺”教育a、“六艺”教育的内容大艺礼乐之教射御之教书、数之教小艺(1)礼乐之教·礼:

6、西周的“礼”教,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乐:“乐”包括诗歌、声乐、器乐、舞蹈、雏形的戏剧、简单的作文等。(2)射御之教射,是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是指驾御战车的技术训练。射与御是奴隶社会武士所必备的条件。(3)书、数之教“书”指识字、写字,“数”指算术。b、“六艺”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一)“六艺”教育的特点。1、文武并重,诸育兼备。2、知能兼求。3、教有所别。(二)六艺教育的影响。第二节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一、春秋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1、经济下移、政治下移、学术下移21经济下移学术

7、下移(文化下移)政治下移2、士阶层的崛起二、官学的没落和私学的兴起官学的没落和私学的兴起是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的结果,同时促进了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三、私学的特点和历史意义1、私学的特点(官、私学比较)·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2、私学的历史意义(1)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2)私学是专门的教育场所,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师合一的旧官学教育体制,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3)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新的发展。(4)私学的发展引发了学术思想界的“百家

8、争鸣”,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第三节孔子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二、论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在教育对象上,无论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华夷诸族,都可以入学。“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三、论教育作用(一)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