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57462
大小:18.7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4
《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做好有效备课 新课程标准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对于新课程,我们要有新的思维。但不管是怎样的新课程标准和课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都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而如何落实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做好备课工作。由于备课是教师最起码的教学活动议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的建筑工程,那么备课就相当于大厦基地的选定。所以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那么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有效备课,我认为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理解备课的理念 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
2、,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如:我在上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重力势能》这节书的内容时,课本上有关重力做功的特点描叙的非常简单,一句话带过。如果照搬教材的话,学生感觉重力做功的特点的结论从天而降,没有说服力。在这地方我设计了一个物体沿着高度与竖直路径相同的斜面滚下,求重力所做的功;一个物体沿着高度与竖直路径相同的曲面滚下,求重力所做的功。
3、让学生做课堂练习,结果学生算出的结果都相同,重力做功的特点自然的就出来了。这样学生的记忆很深,理解得很透彻,这个知识点的题目很少做错。而且这节课的每个知识点都用习题引入,学生在做习题中发现问题,引起新旧知识的冲突,自然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弄清楚备课不是为了背课而是为了上课,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想好大环节也要想好每一个细微的小环节,甚至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的设计,这都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课堂教学的现实又总是与教案有些差距,有时甚至会出现很大的差距都是有可能的事。因为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的活动构成的,教师
4、备课时,只能对自己做到充分的把握而无论如何不能百分之百地估计到全体学生,因此,上课的过程绝不可能僵化死板地背着教案走;教师上课前有必要熟悉教案,教师上课前,再次熟悉自己写的教案,一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课的有关内容,以打有准备之仗;一是为了熟悉讲课的思路与框架,避免无的放矢。但是,熟悉教案并不等于背诵教案。熟悉教案不必花很大气力,只要把握住了讲课中的几个大环节,了解了讲课中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既不必亦步亦趋,不敢“越”教案一步,又可以超然“案”外,灵活地组织教学。熟悉教案不可死记硬背,而要灵活记忆。灵活记忆的方法很多,有图示记
5、忆、线条式记忆、关键词记忆、环节式记忆等等。在这些记忆法里,以环节式记忆为基础,其他的几种方法都建立在其基础之上。 因此教师的每一次认真备课都是知识的积累和业务水平再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假如没有备课或者备不好课,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教师的随意行动,其效果与效率也就得不到根本的保证。 2、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为
6、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眼中要有学生,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了解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和内在潜能要有充分的了解,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充分估计,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间的联系要进行分析,努力寻找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并根据掌握的情况形成多种对策预案,使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学习起点相吻合。这就是“备学生”——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内在需要设计教学思路,准备指导策略,从而真正落实“分层要求,尊重差异,据学而教,以学定教”的思想和策略。分层设计目的是为了帮
7、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发展,由于学生的素质不可能一致,有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敏捷,动作迅速,有的则相反。接受能力好的同学,对他们来说,一再重复知识,是对时间的浪费,是课堂无效的表现。而接受能力稍差的同学,需要教师重复几次,才能听懂。所以,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一定要设计不同的方案,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多层次的练习,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智力活动方式去解决,力求使优生吃得饱,中差生学得好,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接受能力上获得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备课时不妨认真回答以下
8、一些问题:①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如:在讲天体运动时,适当插入卫星的发射与回收知识,课堂效果会更好些。什么时候听课最认真,学习最投入?如:下午第一节,学生刚睡起精神不好,让学生集体唱首歌,听课效果会好些。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②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③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