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致”成就“高效”

以“细致”成就“高效”

ID:37439840

大小:14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3

以“细致”成就“高效”_第1页
以“细致”成就“高效”_第2页
以“细致”成就“高效”_第3页
以“细致”成就“高效”_第4页
资源描述:

《以“细致”成就“高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以“细致”成就“高效”——《积的变化规律》磨课历程南宁市滨湖路小学高珊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大环境下,各个学校都制定了对课堂教学的明确要求,如“精讲多练”、“以学代教”等等。很多教师也各施其法,让课堂在“低耗”的基础上实现“高效”。然而,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教师只顾着追求所谓“高效”而缺少细致的教学和对学生的等待与帮扶,忽视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就会“欲速则不达”,最终成为“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一、初次磨课:预设的高效难以实现在秋季学期的校级研讨课活动中,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中“积的变

2、化规律”一课(右图)。本课重点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发生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材的例题设计分为三个层次: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为学生观察、计算、对比提供了素材;2、归纳规律:引导学生结合广泛交流,畅说发现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3、验证规律:让学生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普适性。根据教材意图,同时为了体现学校对课堂教学的要求——“低耗高效”和“精讲多练”,我将教学主体思路设计为:一、整体出示例题并感知,让学生交流有何发现后,抛出本课主要问题:每组的第2、3小题同

3、第1小题比,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积又是怎样变化的?二、分别研究例题中的两组乘法算式,每一组都按“发现规律后就自己试着举例来验证规律”这样的模式来进行学习。三、归纳规律,补充课本填空,运用规律完成课堂练习。这样设计的初衷就是想体现4教师放手,由学生自主研究、探寻与验证规律的学习过程。然而在试教中,却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当我出示主题图中的两组算式、让学生独立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时,学生就不能准确地感知算式中的实质性变化。对于第一组算式,发言的学生总表述为“2的末尾加了一个0”或“加了两个0”,而不能说出是“2乘10,变成了

4、20”或“2乘100,变成了200”;至于第二组算式中的因数是以除法形式变化的,学生则更难以看出,他们说成了“20减10变成10”和“10减5变成5”。如此一来,就无法感受到积与因数变化的内在联系了。接下来,受发现规律时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在自己举例验证规律这一环节中也问题频发。虽然此时已经在全班总结出了积的变化规律,但是在模仿第一组算式举例时,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举了因数乘10或乘100的例子,没几个能举出乘其他数字的例子;到了模仿第二组算式举例时,则很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该举什么样的例子,在能举出例子的少数人中,

5、竟然几乎都写成了“另一个因数减几”的情况,积的变化根本不能与之相符。而且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意识不到自己举错例子了!课堂的种种表现只能告诉我一件事——这次试教没成功,预期中的“高效”还遥不可及……二、课后反思:“高速”不等于“高效”下课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看似简单的例题,学生会如此难理解?我已经采用课本主题图、按照教材设计思路来授课,甚至我提的问题也与课本中的文字相差无几,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学生的学习障碍呢?经过与组员们的分析研讨,我发现在本次试教中至少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1.高估了学生,低估了知识点的难度。2.问

6、题设计没有明显的梯度,没能体现从“扶”到“放”。3.在学生还没能建立起数学模型的时候就让学生直接举例验证规律,难度非常大,尤其是因数和积同时除以相同数的情况。4.课件只是单纯地出示主题图,没能动态显现出因数和积是如何变化的。4分析至此,我意识到这节课最大的失误就是:过于“粗放”,不够“细致”!我就像一个赶路者,大步向前,结果一路走来收获无几。我忽略了课前对学情的必要分析,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知识点很容易,他们必定学得轻松,毫无压力;我将学校要求的“精讲”误解为“少讲”,一厢情愿地认为教师只要抛出关键问题,让学生自己发

7、现规律就好了,别的都不用再问、再讲;我更将“用教材教”误解为“教教材”,认为只要按照教材中的语句来提问就行了,可是却忽略了教材只是一个资源、一个范例,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拨引导,绝大部分的学生就会学得“云里雾里”,迷迷糊糊。只有教师做好学情分析,把握准学习的难点,在关键处引导,在模糊处点拨,学生才能“拨云见日”,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三、再次磨课:以“细致”成就“高效”“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在总结了第一次试教的经验和教训后,我对本课教学思路做了如下改动:1、将教学的步子放慢,把问题难度降低,体现问题的层次和坡度,

8、帮助学生研究和理解;2、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在学生的疑难处要体现教师的“扶”,由“扶”到“放”,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3、将课件进行了改动,通过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现算式中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帮助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我把教学主要流程设计为:1、导入时就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