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38348
大小:18.4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3
《《看月食》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看月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发生月食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热情。2.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有观察、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生字新词,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难点:了解月食发生时的景象以及月食的成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2、:预习课文与生字。[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1.有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有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忽然慢慢地看不到了,一会儿又慢慢地复原,这种自然现象叫“月食”。你们想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看月食》这课。(板书:看月食)2.检查预习效果。指名分节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眨”、“转”字是翘舌音,读准多音字“没”“转”“背”。关于月食现象有两种不同解释,奶奶说月食是什么?爸爸说月食是什么?用“——”圈划出来。[设计意图]描述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掌握生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分角色朗读奶奶和爸爸的话。2
3、.表弟相信谁的话?理解“半信半疑”,与“半信半疑”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板书:半信半疑、深信不疑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最后一句和最后一节。4.奶奶和爸爸,谁说得对呢?我们来研究一种科学的说法。通过师生谈话,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本课多音字较多,因而在检查预习时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为后面的阅读扫清了障碍。整体感知全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文中的两种观点,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以感情朗读的形式来理解“半信半疑”,在此基础上再找它的反义词,这一设计既避免了机械地理解词语,又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设计意图]将文中的每个人物角色都熟悉,有利于理解课文。三、精读感悟,品味文本1.指名阅读第一二自然段。(1)提问:月食发生在什么时间?从前人们把月食叫做什么?(2)读奶奶说的话,思考:从前人们是怎样看待月食的?(3)为什么听了奶奶的话后妹妹“眼睛一眨一眨的,好像信又好像不信”。2.学习课文第3—6自然段。(1)指名朗读这一部分课文。(2)提问:爸爸带着我和妹妹到什么地方看月食?月食前月亮什么样?后来有变化吗?(3)读一读第三段,回答:月食之前月亮像什么?读一读句子“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光。”理解“银光”、
5、“落”、“闪闪发光”。(板书:圆圆的月亮)(4)默读第四段,找出有关月亮变化的词语,然后读一读。(板书:被咬去一块小船镰刀眉毛弯弯的细钩暗锣)(5)指名读课文第四段,同学想象月亮是怎样变化的?(6)看幻灯,月亮变化时的不同样子。(这部分也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理解月亮是怎样慢慢变化的;教师在黑板上画,订正)过渡: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7)指名读第五段,找一找爸爸说了哪些话?读一读,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月食是怎样形成的。(8)教师用台灯、自己的拳头和乒乓球进行演示、讲解。(9)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月食?(也可到前边来边演示边说。)(10)指名读第
6、六段,思考:课文第四段和第六段都是叙述月亮变化的,有什么不同,然后回答。(1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月食全过程。[设计意图]通过不断设疑,让学生清楚月食的全过程,并能够叙述出来。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好,这节课,小朋友和李老师一起了解了月食这样一个有趣的自然现象,可是,小朋友知道吗?2.我们生活的地球只是太空中一颗小小的行星,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每一颗星星对我们人类来说都是一个奥秘,谁能说一说,你还知道大空中有哪些奇特的现象?对,太空中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你们说,这些奥秘将来靠谁去探索呢?[设计意图]发散思维,让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创新能力。五、
7、布置作业1.做课后练习题。2.将月食的过程讲给父母听。[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说话,既训练了语言,又培养了学生想像力。板书设计看月食 奶奶 爸爸 (不是)天狗吃月亮 (是)地球挡住太阳光 半信半疑 深信不疑[教学反思]关于月食成因这一科学知识,有些学生一时搞不明白,教师不必在这上作太多的纠缠,学生对此只要有所了解,知道月食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传说中的“天狗吃月亮”即可。因为,对这一科学常识的掌握不是语文学科本身的任务,我们应把引导学生把这一原因说清楚,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
8、力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教学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孩子与语言“亲密接触”,让语言首先在孩子的嘴上活起来,继而在他们的脑中活起来,然后在他们的心中活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