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429369
大小:3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3
《在操作中掌握在操作中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教学类数在操作中掌握在操作中创新仲双荣[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抓住操作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关键词操作掌握、创新小学数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政策指导下,特别是在当前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设计操作活动,调动学生的口、眼、手、耳等多种感官,在实践中掌握、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它符合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符合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要求。操作是学生创新的土壤教学课操作活动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思维性,它是学生动手操作、动口叙述、动眼观察、动耳听辩的有机组合,它的优点是可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兴趣,发现规律、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操作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基础,是学生产生创新思维和实践的必不可少的铺垫之一;反过来,被掌握了的知识和技能与已有的创新思维品质又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操作任务,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师在珍惜每一次操作机会,使学生能在操作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操作中产生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实践。如在成反比例的量的教学中,我首先分组进行了两个层次的操作指导。第一层是:我给定长方形长和宽的四组数据24×4=48平方厘米,16×3=48平方厘米,12×4=48平方厘米,,8×6=48平方厘米,让四个组分别画出来,并要求在画完后想一想其他组画的样子,然后投影展示。第二层次是学生自己画两个长方形,要求面积一样,长和宽不一样,投影展示后交流得出:长方形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设计操作的注意点在小学数学课中设计操作性的内容,既可以增加知识的直观性,降低思维的难度,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但是,如果设计不当,则回给课堂教学带来麻烦,显得乱无目的,结果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吃透教材是安排操作的前提。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抽象逻辑思维的难度、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等情况,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学生的思想,合理安排操作的时空。在基本概念的教学、公式法则的推导、应用题的分析、易混淆概念的辨析等方面都可以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如对于“半圆的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4 教学类数如果教师一味地空口叙述,效果肯定不理想,而先让学生动手用圆规画画看,然后教师展示评点学生的作品,在共同交流中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半圆的周长=圆周长的一半+一条直径的长度,圆周长的一半=圆的周长÷22.准备充分的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师生的课前准备是一件十分细致的事情,教师要尽可能的多地给学生提供具体形象、色彩鲜明的东西,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课前要指导学生自己收集,自己准备,这样更容易展示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在指导学生怎样画垂线时,教师就要准备三角尺、直尺、丁字尺、卷尺等,在活动时,可利用不同尺的特点,分别让学生尝试练习,最终得出画垂线的方法,这样就保证学生在以后的使用中做到简便快捷,准确到位。3.创新是操作的灵魂操作过程的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操作活动的全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创新的火花,材料可以创新,程序可以创新,结果可以创新,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奇谈怪论”,保护学生的“奇思怪想”,使学生在操作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可大胆创新的好习惯。以圆的知识为例,我在教学圆心这个概念时,用折叠的方法找到了圆的圆心,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找到圆心呢?有一个学生大胆地说出了利用重心原理找圆心的方法,创新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和赞许。在巩固提高阶段,我用圆规和直尺画了一个图案,学生觉得挺好看的,我就鼓励学生自己也动手试试看,画一个称心如意的美丽图案,不一会后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创新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最后,我又布置了一条正确答案不是唯一的思考题:请你想一想,在《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为什么用“圆”来保护唐僧?而不用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呢?创新,不是空中楼阁,不是高不可攀;创新,永远不属于墨守成规的人,只要我们放开思维的缰绳,就一定能驰入创新的广阔天地。操作教学的五个“要”1.操作要选择最佳时机。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来看,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比较适合安排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从直观具体的表象向抽象的空间观念转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具体操作的时机选择上,要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定,操作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学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也就是说操作并不是越多越好。如:“至少有()个相同的小正体,就能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学生的答案中最多的是“4”个,面对这个知识难点,该怎样揭示正确答案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2.操作要有明确的要求。4 教学类数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指导时小学生的注意力往往容易被教学具的色彩和形状吸引,因此教师在操作前应该用最清晰的语言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这是操作活动能否成功的前提。如:圆柱体的表面积教学,教师可指导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形的实物模型,并在课前自己动书给模型做一套“合适的外衣”。活动前提提出以下要求:①看一看:圆柱体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②展一展:动手展开圆柱体的侧面,发现它是一个什么图形?③想一想:圆柱体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简洁明了的要求,可以让学生很快领会教师的用意,并迅速进入活动程序。3.操作中要有细致的观察。观察能力是小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饿方面,在操作过程中手与眼的共同活动,能有效地感觉到的信息传入大脑,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如行程问题的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教具演示,拉动小汽车和卡车让学生观察。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桌之间用笔进行动手试验,通过观察,学生就能顺利得出1小时两车分别行了多少千米?1小时两车共行了多少千米?细心的操作伴随细致的观察,就能有一目了然的效果。4.操作中要有积极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能使脑得到发展,使它变得明智,脑也能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把动手活动和动脑思考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根据学生活动中获得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完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书上是16份),在操作活动时要一份一份地应着拼插,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如果教师仅停留在拼一拼,看一看上显然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然后推导出圆面积的公式,并启发学生进一步推想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圆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5.操作后要有语言的概述。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语言的叙述。操作过程是具有很强的条理性的师生活动,因此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离不开最后的语言叙述,成功的操作一定能激发起成功的叙述。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实验,师生共同活动,协作完成可倒红墨水的试验,或倒黄沙的试验,结果出现了三次正好倒满的现象。一句“你看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便打开了话匣子,使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轻松愉快中得到了交流,达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使活动、思考、表达融为一体、和谐统一。参考文献[1]潘晓莉.《镇江学刊》2002.8[2]应丹勤.《镇江教育》“创设探究的情境例谈”[3]葛军.《奥数周周练》“求面积”[4]教师教学用书.苏教版第十册“大家来设计”4 教学类数作者:仲双荣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大港中心小学联系电话:85386188邮编:212132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