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春晓 》《 村居》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春晓 》《 村居》教学设计

ID:37426781

大小:3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3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春晓  》《 村居》教学设计_第1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春晓  》《 村居》教学设计_第2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春晓  》《 村居》教学设计_第3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春晓  》《 村居》教学设计_第4页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春晓  》《 村居》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春晓 》《 村居》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春晓  》《村居》教学设计综合课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挂图、生字卡片、磁带两课时第一课时㈠、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学生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

2、古诗,谁能读准?(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㈡、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4、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多请几位学生读)㈢、再读感悟 1、出示课文插图。   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诗中哪里说了鸟?读给大家听。(处处闻啼鸟)同学们,瞧,(引导学生看图,想象鸟飞鸟叫的景象。)你想说些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哪里讲了花?(花落知多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到过的花落的过程。)   学到这里,老师

3、有一个疑问: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同学们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应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4、以各种方式练习读。㈣、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分小组说,指名说。) 2、指导背诵。㈤、扩展活动   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画笔,画出美丽的春天吧!第二课时㈠、猜谜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则谜语,请听:                一只蝴蝶

4、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宵。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栓着腰。 2、这是指什么?(指名说) 2、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指名说)㈡、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高鼎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㈢、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㈣、图文对照

5、,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么写的?(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们在这么美的风景下防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意境的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㈤、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见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㈥、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七、作业设计 1、说一说

6、你放风筝的过程。 2、写字练习。八、板书设计4、古诗两首春晓                 村居春眠不觉晓,       草长莺飞二月天,处处闻啼鸟。       拂堤杨柳醉春烟。夜来风雨声,       儿童散学归来早,花落知多少。       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后记:教学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