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ID:37409485

大小:19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3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_第1页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_第2页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_第3页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_第4页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10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10十六年前的回忆1.会认会写14个生字,读读记记“含糊、尖锐”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4.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感受革命传统的优良。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李大钊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平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2课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同学们,一个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

2、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今天,从动人的故事中,我们要缅怀革命先辈,继承革命传统。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二、了解时代背景,了解人物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3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教师介绍当时国内情况、学生了解李大钊情况)既然同学们都已经了解十

3、六年前的那一天,那我们了解李大钊吗?4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课文,画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2交流讨论:(1)被捕前:①“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哪能离开呢?”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②“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父亲为什么

4、而忙碌?③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3指导朗读。(2)被捕时:①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②指导朗读。(3)法庭上: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①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②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③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

5、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第二课时一、过渡性谈话在回忆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能这样(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二、抓住“信心”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1点拨:认真读课文,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表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2导读:(1)提与文本对话的要求:动笔读书。(2)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与文本对话:默读、轻读、交流读······(3)反馈读后所得,交流、梳理。三、分析品味,领悟主旨1小结过渡性

6、谈话:刚才同学们经过认真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知到课文是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语言、神态以及与敌人、亲人的不同态度,“我”与“父亲”态度的对比,来体现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信心”跃然纸上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再次进行对话,好么?2品析人物和语言:导读“处境危险,坚持留京”这一部分:(1)指导朗读李大钊同志的语言: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评价,再读。(2)指导体味李大钊同志说的两句话: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②“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第①句设计三个解释让学

7、生选择:A.小孩子你什么都不知道。B.小孩子你知道的不多。C.小孩子你不应该知道。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味词语所包含的意思一局势十分的严峻。第②句抓住“坚决”、“经常”、“轻易”、“哪能”等词引导学生在朗读、品析、比较中去体会李大钊同志坚持留京工作,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3体味人物的神态:导读“面临被捕,处危不惊”这一部分:(1)提问题:李大钊同志被捕时面对气势汹汹的敌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2)小组讨论、汇报。(3)评价、整理:投影相关的语句,文中李大钊的肖像。4相机抓住:①“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一

8、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②“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这两句重点句中的关键词,采用“换词法”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神态窥见人物的内心,反映人物精神。四、迁移运用、总结升华,凝炼情感1小结性过渡,归纳学法(读、品、议)自学体会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的表现:(1)自读课文,找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言和神态的语句。(2)再读课文,找描写敌人和家人的神态和语言的语句。2自由地谈谈自己的感想。思考:当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母亲说:记住,昨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