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

ID:37393989

大小:10.64 MB

页数:100页

时间:2019-05-23

上传者:U-145848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_第1页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_第2页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_第3页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_第4页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ByXiaoyuNiADissertationSubmittedto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ForthedegreeofDoctorofBiophyrsicsHefeiInstitutesofPhysicalScienc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pril,2013 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本^答名.嘞以喀本人签名.__jy』√q嗍巫墨覃.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致谢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经历了失败的沮丧、迎来成功的欣喜、最终走向洒脱的平和。四年来,我得以顺利毕业,离不开诸多良师益友的指导和帮助。诚挚地感谢我的导师吴跃进研究员,整个研究论文工作是在吴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关怀下完成的。吴老师的鼓励与鞭策都烙印在记忆的深处,促我以后不断开拓。本论文从选材到体系的构建以及最终实验的设计都是在吴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吴老师敏锐的洞察力、执着的探索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在不断失败与前进中成熟着自己的科研思想。师恩深重,终生难忘,吴老师高瞻远瞩的科学思维、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使我受益匪浅,在此对恩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在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的热情帮助,在此表示我真挚的谢意:感谢吴正岩研究员、卞坡研究员、王祥科研究员、邱冠男老师、余立祥老师、刘斌美老师和李军老师及其他各位老师的热情帮助和深切关怀,他们对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还要感谢本实验室吴林、张红、许学、张丽丽、黄世霞、王婷、叶亚峰、宋乐、陶林海、丁维军等同学,与他们一起学习、生活的日子将是我美好的回忆。感谢已经毕业的蔡冬清、任冲、刘洁、乔菊、周莎莎、李芳华、曹德华及一起工作实验的徐汝明同学,他们为本实验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感谢分院研究生部老师几年来在学习生活中对我的关怀与帮助!特别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他们给我的支持!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上述我的老师、家人、同学和朋友表示我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倪晓宇2013.04.15 摘要本论文在实验室前期自主研发的缓释复合H尸,(A/P型)的基础上,研究了水分渗透过程中高分子缓释结构的形成与功能,探讨了养分的溶解一扩散过程和缓释机制;以此为基础,通过配方优化解决了混合型高分子材料不适于在尿素中应用的问题,开发出缓释性能好的新型尿素(A—P型);引入Higuchi基质型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对新型尿素的养分水溶出机理进行了探索;对缓释肥料在土壤中的释放过程,提出了肥水耦合理论假说。一.缓释复合肥(A/P型)的缓释机理研究结果:1.缓释结构的形成及表征:缓释材料中的高分子材料聚丙烯酰胺(P组分),能够减缓养分的扩散速度;凹凸棒土(A组分)起着胶黏剂和结构支撑的作用。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伴随着水分子的扩散,缓释材料在肥料颗粒内部形成了特殊的网络结构,其是以A组分为框架,P组分作为结构连接物的三维网络团聚体;红外光谱与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二者主要通过物理吸附作用结合,凹凸棒土对PAM的吸附量高达400mg/g,完全能够将后者锚定在结构内部,吸附实验同时说明吸附作用不是养分缓释的主因。2.养分缓释机制研究:Shavit的水分扩散模型显示PAM的粘性是影响水分与水汽扩散并最终减缓养分的释放速度的关键因素,A组分能将PAM锚定而加强这种缓释作用。缓释材料土壤的水势.持水量结果说明缓释材料能够与土壤胶粒作用,提高局部土壤的持水能力,土壤水势数据表明添加了6.67%缓释材料的土壤其60%持水量时的土壤水势为.20kPa,是普通土壤一10kPa的近一倍;土壤失水曲线表明这种保水作用能够延长土壤水分的扩散时间,通过肥水耦合作用影响养分的缓释,玉米根系生长结果证实了上述结论。二.新型缓释尿素(A.P型)的缓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缓释结构的形成及表征:PAM分子能在熔融脲浆中溶解扩散展开其链状结构,并被均匀分散的新型无机材料(A组分)锚定,冷却结晶后在尿素晶体内部形成鸟巢状立体结构(SEM分析),光学显微镜照片显示随着水分在缓释尿素中的扩散,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晶体网格中的A材料吸水膨胀形成一个隔水层,延长了水分的扩散路径,起到缓释的作用;XRD与BET分析说明缓释材料的添加影响了尿素晶体的结晶过程,降低了其分子间距和孔隙率,将尿素颗粒的比表面积由1.698m2/g大大减小至0.046m2/g,达到缓释的目的。2.养分缓释机制研究:基于Higuchi模型设计的溶出动力学数据表明新型缓释尿素将普通尿素的溶出时间由O.5h大大延长至14h以上,其缓释过程受溶蚀作用与扩散作用的共同控制,A组分是影响缓释性能的主要材料,随着其含量的增加,缓释结构的溶蚀过程成为控制养分释放的限速步骤。在土壤环境中,养分释放分为二个阶段,前期受肥料自身结构溶蚀过程的影响,后期则与PAM分子在土壤中的扩散与固定有密切联系,升高温度可以增强PAM与土壤胶粒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非极性分子(尿素)在土壤中的水解与转化,增大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通过肥水耦合作用提高了养分利用率。三.(A—P型)缓释尿素的添加工艺研究结果显示:将缓释材料添加至熔融脲浆中,先P组分后A组分的添加顺序更有利于网络结构的形成与缓释效果的发挥;缓释材料的添加比例不宜超过5%,否则脲浆粘度将迅速增大并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同时缓释材料的添加搅拌时间应尽量控制在2min以内以减少副产物缩二脲的含量:缓释尿素的添加工艺与普通尿素没有本质区别,不需改变传统的造粒方式。关键词:缓释肥料;尿素;PAM;凹凸棒土;养分释放动力学;缓释机理 AbstractStudyonslow—releasemechanismofpolymermaterialsusinginnovelfertilizersXiaoyuNi(Subject:Biophysics)DirectedbyProfessorYuejinWuAnewtypeofslow—releasefertilizer(A/Ptype)hadbeendiscoveredbyourteambefore.Thisresearchmainlystudiedformingprocessofslow-releasestructureanditsmechanismduringthewaterinfiltratedin.Alsosomeworkshadbeendonetoimprovetheproportionandvarietyofaddionsandmakethematerialscouldbeusedinurea.Atlastanewtypeofslow-releaseureanamedS-urea(A·Ptype)Waspresented,theS-ureahadagoodeffectonslow-releaseanditsmechanismwasstudiedusingHiguchimodelthatwascommonlyusedinpharmacyresearch.AhypothesisoftheslowreleasemechanismofthefertilizersinsoilWasproposedthatitwasawater-nutritioncouplingprocess.1.Resultoftheslowreleasemechanismoffertilizer(A/Ptype):1)Slowreleasestructureoffertilizer(A/Ptype):Astothecontrolled-releasefertilizer,PAM(namedPmaterial)wasoneofthemostimportantmaterials;itcanslowthereleaserateofnutrition.Anotherimportantmaterialattapulgite(namedAmaterial)actedasanadhesiveanditstrengthenedthestructureoffertilizer.TheresultofSEMshowedthatanewthree—dimensionalnetworkstructurewasformedduringthesaturationofwaterwithaframeworkofAmaterial,andPAMsetabridgeinthisstructure.IRanalysisandstaticadsorptionresultsshowedAmaterialcanadsorbPmaterialphysicallyanditsadsorpioncapacitymaybe400mg。g‘1orlargerthatcanpreventthelatterfromdiffusingintowater.2)Slowreleasemechanismoffertilizer(A/Ptype):ItWastestedinShavitmodelthattheviscosityofPAMwasthemainfactorthatcanslowthereleaseofwaterandnutrition;alsoitshowedthatAmaterialcanstrengthenthisaffection.Thesoilwaterholdingcapacity(SWHC)increasedafterthematerialsweremixedintosoilandactedwithsoilcolloid,theresultsshowedthewaterpotentialofsoilwith60%SWHCwas一10kPa,onlyabouthalfofthesoilwith6.67%materials(一20kPa),suchchangescanslowthediffusionofwaterandnutritionthatwascausedbywater-nutritioncoupling.V. process.Therootgrowthofcornconfirmedthisresult.2.Resultoftheslowreleasemechanismoffertilizer(A—Ptype):1)Slowreleasestructureoffertilizer(A-Ptype):S-ureawasanewtypeofslowed。releaseurea,theSEMimageshowedthatafterPAMdissolvinginmeltingureaandextendingitschain,athree—dimensionalneststructurewasformedinmeltingureadirectly.Theimageofopticalmicroscopeshowedthatafterwaterinfiltratingintourea,Amaterialabsorbedwaterandswelledthatformedawaterprooflayer'itcanincreasethepathlengthofwaterandslowthereleaserateofurea.XRDanalysisshowedthatthelatticestructurecouldaffecttherecrystallizationofureaandincreaseitsstackdensity.BETcalculationshowedthatthespecificsurfaceareaofS—ureawas0.046m2.g~,muchsmallerthanthatofcommonurea(1.698m2.g“).2)Slowreleasemechanismoffertilizer(A—Ptype):ThestaticreleaseexperimentusingHiguchimodelshowedthat75%ofthe129S-ureareleasedin1Lwaterforabout14h,muchlongerthanthatofcommonurea(within0.5h).ThekineticsimulationresultsshowedthatthereleaseofS—ureawasnotaFickiandiffusionbutanomalousdiffusionanditsreleaseratewasmainlyaffectedbydissolving-erodeprocessofthemediumcontrolledbythecompactnessofAmaterial.Insoilconditionsthereweretwostepsofnutritionreleaserespectivelyaffectedbydissolving—erodeprocessandwater-nutritioncouplingprocess.Temperaturecanstrengthentheinter-connectionofPAMandsoilparticlesandincreasetheusingefficiencyofurea.3.TechniqueofindustrialproductionofS—urea(A—Ptype):TheresultsshowedthatPmaterialandAmaterialCanbeaddedseparately,itwasadvantageousfortheeffectofslow-releasebyaddingPmaterialfirst.Thetotalamountoftheadditionsshouldbelessthan5%otherwiseitcouldblockthetransportingpipeoftheindustrialproductionanddisturbtheoperationofmachinesbyincreasingtheviscosityofmeltingureagreatly.Inthiscondition2minofmixingtimewasproper;itcanensuretheefrectofslowreleaseandtheIOWamountofbiuret.TheindustrialproductionofS-ureawasassimilarascommonureaandinthiswayitwasnotnecessarytochangetheoriginaltechniqueofureaproduction.Keywords:Slow-releasefertilizer;urea;PAM;attapulgite;releasekineticsofnutrition;slow.releasemechanism.VI. 目录声明⋯⋯⋯⋯⋯⋯⋯⋯⋯⋯⋯⋯⋯⋯⋯⋯⋯⋯⋯⋯⋯⋯⋯⋯⋯⋯⋯⋯⋯⋯⋯⋯.I致谢⋯⋯⋯⋯⋯⋯⋯⋯⋯⋯⋯⋯⋯⋯⋯⋯⋯⋯⋯⋯⋯⋯⋯⋯⋯⋯⋯⋯⋯⋯⋯⋯⋯⋯⋯⋯⋯⋯⋯⋯⋯⋯..II摘要⋯⋯⋯⋯⋯⋯⋯⋯⋯⋯⋯⋯⋯⋯⋯⋯⋯⋯⋯⋯⋯⋯⋯⋯⋯⋯⋯⋯⋯⋯⋯..IIIAbstract⋯⋯⋯⋯⋯⋯⋯⋯⋯⋯⋯⋯⋯⋯⋯⋯⋯⋯⋯⋯.⋯⋯⋯⋯⋯⋯⋯⋯⋯⋯⋯⋯⋯⋯⋯⋯⋯⋯⋯⋯⋯.V目勇乏⋯⋯⋯⋯⋯⋯⋯⋯⋯⋯⋯⋯⋯⋯⋯⋯⋯⋯⋯⋯⋯⋯⋯⋯⋯⋯⋯⋯⋯⋯⋯⋯⋯⋯⋯⋯⋯⋯⋯⋯⋯..VII第一章绪论⋯⋯⋯⋯⋯⋯⋯⋯⋯⋯⋯⋯⋯⋯⋯⋯⋯⋯⋯⋯⋯⋯⋯⋯⋯⋯⋯⋯⋯11.1论文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l1.2控缓释肥料的研究背景与研究进展⋯⋯⋯⋯⋯⋯⋯⋯⋯⋯⋯⋯⋯⋯⋯⋯21.2.1控释与缓释化肥的概念⋯⋯⋯⋯⋯⋯⋯⋯⋯⋯⋯⋯⋯⋯⋯⋯⋯⋯..21.2.2控缓释肥料的种类⋯⋯⋯⋯⋯⋯⋯⋯⋯⋯⋯⋯⋯⋯⋯⋯⋯⋯⋯⋯一31.2.3控缓释肥料的研究进展⋯⋯⋯⋯⋯⋯⋯⋯⋯⋯⋯⋯⋯⋯⋯⋯⋯⋯一51.3控缓释材料的种类⋯⋯⋯⋯⋯⋯⋯⋯⋯⋯⋯⋯⋯⋯⋯⋯⋯⋯⋯⋯⋯⋯⋯71.3.1应用于包膜型肥料的控缓释材料⋯⋯⋯⋯⋯⋯⋯⋯⋯⋯⋯⋯⋯⋯..71.3.2应用于复合型肥料的控缓释材料⋯⋯⋯⋯⋯⋯⋯⋯⋯⋯⋯⋯⋯⋯一91.4控缓释肥料的缓释性能评价方法⋯⋯⋯⋯⋯⋯⋯⋯⋯⋯⋯⋯⋯⋯⋯⋯⋯91.5控缓释肥料的缓释动力学模型⋯⋯⋯⋯⋯⋯⋯⋯⋯⋯⋯⋯⋯⋯⋯⋯⋯..121.6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5第二章缓释材料在复合肥(A/P型)中的缓释机理研究⋯⋯⋯⋯⋯⋯⋯⋯⋯⋯⋯172.1引言⋯⋯⋯⋯⋯⋯⋯⋯⋯⋯⋯⋯⋯⋯⋯⋯⋯⋯.:⋯⋯⋯⋯⋯⋯⋯⋯⋯⋯172.2材料与方法⋯⋯⋯⋯⋯⋯⋯⋯⋯⋯⋯⋯⋯⋯⋯⋯⋯⋯⋯⋯⋯⋯⋯⋯⋯一172.2.1材料与试剂⋯⋯⋯⋯⋯⋯⋯⋯⋯⋯⋯⋯⋯⋯⋯⋯⋯⋯⋯⋯⋯⋯⋯172.2.2缓释复合肥的制备⋯⋯⋯⋯⋯⋯⋯⋯⋯⋯⋯⋯⋯⋯⋯⋯⋯⋯⋯⋯182.2.3实验方法⋯⋯⋯⋯⋯⋯⋯⋯⋯⋯⋯⋯⋯⋯⋯⋯⋯⋯⋯⋯⋯⋯⋯⋯l82.2.3.1砂柱淋溶法测定养分溶出率⋯⋯⋯⋯⋯⋯⋯⋯⋯⋯⋯⋯⋯一182.2.3.2缓释材料与缓释结构的理化性能表征⋯⋯⋯⋯⋯⋯⋯⋯⋯一192.2.3.3吸附作用对养分缓释的影响⋯⋯⋯⋯⋯⋯⋯⋯⋯⋯⋯⋯⋯..192.2.3.4水分在缓释组分中的扩散过程实验⋯⋯⋯⋯⋯⋯⋯⋯⋯⋯一202.2.3.5缓释材料与土壤持水能力的相关性实验⋯⋯⋯⋯⋯⋯⋯⋯一212.2.3.6缓释肥料对玉米根系发育的影响实验⋯⋯⋯⋯⋯⋯⋯⋯⋯..2l2.3实验结果与分析⋯⋯⋯⋯⋯⋯⋯⋯⋯⋯⋯⋯⋯⋯⋯⋯⋯⋯⋯⋯⋯⋯⋯..21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2.3.1新型缓释材料的缓释功能分析⋯⋯⋯⋯⋯⋯⋯⋯⋯⋯⋯⋯⋯⋯⋯212.3.1.1无机材料的缓释作用分析⋯⋯⋯⋯⋯⋯⋯⋯⋯⋯⋯⋯⋯⋯..222.3.1.2有机材料的缓释作用分析⋯⋯⋯⋯⋯⋯⋯⋯⋯⋯⋯⋯⋯⋯..242.3.1.3缓释结构的形成对缓释效果的影响⋯⋯⋯⋯⋯⋯⋯⋯⋯⋯..252.3.2新型缓释复合肥的缓释机理研究⋯⋯⋯⋯⋯⋯⋯⋯⋯⋯⋯⋯⋯⋯262.3.2.1吸附作用对养分缓释的影响⋯⋯⋯⋯⋯⋯⋯⋯⋯⋯⋯⋯⋯..262.3.2.2缓释网络结构的理化性能表征⋯⋯⋯⋯⋯⋯⋯⋯⋯⋯⋯⋯..292.3.2.3水分在缓释材料中的渗透与扩散过程分析⋯⋯⋯⋯⋯⋯⋯..302.3.3肥水耦合的缓释作用⋯⋯⋯⋯⋯⋯⋯⋯⋯⋯⋯⋯⋯⋯⋯⋯⋯⋯⋯322.3.3.1缓释组分对土壤水势与持水能力的影响分析⋯⋯⋯⋯⋯⋯..342.3.3.2肥水耦合作用对玉米根系的发育影响分析⋯⋯⋯⋯⋯⋯⋯..362.4本章的主要结论⋯⋯⋯⋯⋯⋯⋯⋯⋯⋯⋯⋯⋯⋯⋯⋯⋯⋯⋯⋯⋯⋯⋯..38第三章缓释材料在新型尿素(A.P型)中的缓释机理研究⋯⋯⋯⋯⋯⋯⋯⋯⋯⋯393.1引言⋯⋯⋯⋯⋯⋯⋯⋯⋯⋯⋯⋯⋯⋯⋯⋯⋯⋯⋯⋯⋯⋯⋯⋯⋯⋯⋯⋯⋯⋯⋯⋯⋯⋯⋯⋯⋯一393.2材料与方法⋯⋯⋯⋯⋯⋯⋯⋯⋯⋯⋯⋯⋯⋯⋯⋯⋯⋯⋯⋯⋯⋯⋯⋯⋯..393.2.1材料与试剂⋯⋯⋯⋯⋯⋯⋯⋯⋯⋯⋯⋯⋯⋯⋯⋯⋯⋯⋯⋯⋯⋯⋯393.2.2不同缓释材料组成的缓释尿素制备⋯⋯⋯⋯⋯⋯⋯⋯⋯⋯⋯⋯⋯393.2.3缓释材料理化性能的测定⋯⋯⋯⋯⋯⋯⋯⋯⋯⋯⋯⋯⋯⋯⋯⋯⋯403.2.3.1红外光谱测定⋯⋯⋯⋯⋯⋯⋯⋯⋯⋯⋯⋯⋯⋯⋯⋯⋯⋯⋯..403.2.3.2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一40’3.2.3.3X射线衍射分析⋯⋯⋯⋯⋯⋯⋯⋯⋯⋯⋯⋯⋯⋯⋯⋯⋯⋯⋯403.2.3.4比表面积测定⋯⋯⋯⋯⋯⋯⋯⋯⋯⋯⋯⋯⋯⋯⋯⋯⋯⋯⋯一403.2.3.5粘度测定⋯⋯⋯⋯⋯⋯⋯⋯⋯⋯⋯⋯⋯⋯⋯⋯⋯⋯⋯⋯⋯一403.2.4缓释尿素水溶出动力学测定⋯⋯⋯⋯⋯⋯⋯⋯⋯⋯⋯⋯⋯⋯⋯⋯4l3.2.4.1缓释尿素静置水溶出实验设计⋯⋯⋯⋯⋯⋯⋯⋯⋯⋯⋯⋯..4l3.2.4.2尿素静置水溶出动力学模型⋯⋯⋯⋯⋯⋯⋯⋯⋯⋯⋯⋯⋯。4l3.2.4.3尿素浓度的测定⋯⋯⋯⋯⋯⋯⋯⋯⋯⋯⋯⋯⋯⋯⋯⋯⋯⋯..433.2.5新型尿素在土壤中的缓释效果⋯⋯⋯⋯⋯⋯⋯⋯⋯⋯⋯⋯⋯⋯⋯433.2.5.1缓释尿素砂柱淋溶方法⋯⋯⋯⋯⋯⋯⋯⋯⋯⋯⋯⋯⋯⋯⋯..433.2。5.2缓释尿素土柱盆栽淋溶方法⋯⋯⋯⋯⋯⋯⋯⋯⋯⋯⋯⋯⋯⋯433.3实验结果与分析⋯⋯⋯⋯⋯⋯⋯⋯⋯⋯⋯⋯⋯⋯⋯⋯⋯⋯⋯⋯⋯⋯⋯~443.3.1缓释材料的理化性能表征⋯⋯⋯⋯⋯⋯⋯⋯⋯⋯⋯⋯⋯⋯⋯⋯⋯443.3.1.1缓释尿素的表面形态与物理结构分析⋯⋯⋯⋯⋯⋯⋯⋯⋯..44 目录3.3.1.2缓释尿素的红外光谱分析⋯⋯⋯⋯⋯⋯⋯⋯⋯⋯⋯⋯⋯⋯..453.3.1.3缓释尿素的x射线衍射分析⋯⋯⋯⋯⋯⋯⋯⋯⋯⋯⋯⋯⋯.463.3.1.4缓释尿素的比表面积与孔隙率分析⋯⋯⋯⋯⋯⋯⋯⋯⋯⋯..473.3.1.5缓释尿素的粘度分析⋯⋯⋯⋯⋯⋯⋯⋯⋯⋯⋯⋯⋯⋯⋯⋯..493.3.2缓释尿素的水溶出动力学研究⋯⋯⋯⋯⋯⋯⋯⋯⋯⋯⋯⋯⋯⋯⋯5l3.3.2.1缓释组分的差异对尿素水溶出速率的影响⋯⋯⋯⋯⋯⋯⋯..513.3.2.2A组分含量对尿素水溶出速率的影响⋯⋯⋯⋯⋯⋯⋯⋯⋯⋯523.3.2.3PAM含量对尿素水溶出速率的影响⋯⋯⋯⋯⋯⋯⋯⋯⋯⋯..533.3.3缓释尿素的水溶出动力学拟合⋯⋯⋯⋯⋯⋯⋯⋯⋯⋯⋯⋯⋯⋯⋯543.3.4土壤中缓释尿素的养分释放过程及缓释机理⋯⋯⋯⋯⋯⋯⋯⋯⋯573.3.4.1P—urea与S-urea在砂柱中的缓释效果⋯⋯⋯⋯⋯⋯⋯⋯⋯⋯573.3.4.2不同温度下P.urea与S-urea在土壤中的缓释效果⋯⋯⋯⋯.593.4本章的主要结论⋯⋯⋯⋯⋯⋯⋯⋯⋯⋯⋯⋯⋯⋯⋯⋯⋯⋯⋯⋯⋯⋯⋯..62第四章新型缓释尿素(A.P型)的生产工艺研究⋯⋯⋯⋯⋯⋯⋯⋯⋯⋯⋯⋯⋯⋯634.1引言⋯⋯⋯⋯⋯⋯⋯⋯⋯⋯⋯⋯⋯⋯⋯⋯⋯⋯⋯⋯⋯⋯⋯⋯⋯⋯⋯⋯⋯⋯⋯⋯⋯⋯⋯⋯⋯⋯634.2材料和方法⋯⋯⋯⋯⋯⋯⋯⋯⋯⋯⋯⋯⋯⋯⋯⋯⋯⋯⋯⋯⋯⋯⋯⋯⋯..634.2.1材料与试剂⋯⋯⋯⋯⋯⋯⋯⋯⋯⋯⋯⋯⋯⋯⋯⋯⋯⋯⋯⋯⋯⋯⋯644.2.2缓释尿素的制备方法⋯⋯⋯⋯⋯⋯⋯⋯⋯⋯⋯⋯⋯⋯⋯⋯⋯⋯⋯644.2.2.1橄榄油冷媒造粒法制备缓释尿素⋯⋯⋯⋯⋯⋯⋯⋯⋯⋯⋯..644.2.2.2模板造粒法制备缓释尿素⋯⋯⋯⋯⋯⋯⋯⋯⋯⋯⋯⋯⋯⋯..644.2.3缓释尿素的评价检测方法⋯⋯⋯⋯⋯⋯⋯⋯⋯⋯⋯⋯⋯⋯⋯⋯⋯654.2.3.1砂柱淋溶实验检测养分溶出速率⋯⋯⋯⋯⋯⋯⋯⋯⋯⋯⋯..654.2.3.2尿素养分溶出速率快速检测方法⋯⋯⋯⋯⋯⋯⋯⋯⋯⋯⋯..664.2.3.3缓释尿素的静置水溶出实验⋯⋯⋯⋯⋯⋯⋯⋯⋯⋯⋯⋯⋯..664.2.3.4熔融脲浆的粘度测定⋯⋯⋯⋯⋯⋯⋯⋯⋯⋯⋯⋯⋯⋯⋯⋯一674.3实验结果与分析⋯⋯⋯⋯⋯⋯⋯⋯⋯⋯⋯⋯⋯⋯⋯⋯⋯⋯⋯⋯⋯⋯⋯..674.3.1应用新型缓释材料的缓释尿素技术路线研究⋯⋯⋯⋯⋯⋯⋯⋯⋯674.3.1.1新型缓释材料的添加方式分析⋯⋯⋯⋯⋯⋯⋯⋯⋯⋯⋯⋯..674.3.1.2缓释材料的添加量对缓释效果的影响⋯⋯⋯⋯⋯⋯⋯⋯⋯..684.3.2新型缓释尿素的生产工艺研究⋯⋯⋯⋯⋯⋯⋯⋯⋯⋯⋯⋯⋯⋯⋯694.3.2.1缓释材料添加量对脲浆粘度的影响⋯⋯⋯⋯⋯⋯⋯⋯⋯⋯一694.3.2.2缓释材料的搅拌时间控制分析⋯⋯⋯..j⋯⋯⋯⋯⋯⋯⋯⋯⋯704.3.2.3缓释材料的添加顺序分析⋯⋯⋯⋯⋯⋯⋯⋯⋯⋯⋯⋯⋯⋯一72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4.3.2.4缓释材料A组分的粒径控制分析⋯⋯⋯⋯.⋯⋯⋯⋯⋯⋯⋯734.3.2.5缓释尿素颗粒的冷却时间分析⋯⋯⋯⋯⋯⋯⋯⋯⋯⋯⋯⋯..744.3.2.6缓释尿素工业化成品的缓释效果分析⋯⋯⋯⋯⋯⋯⋯⋯⋯..754.4本章的主要结论⋯⋯⋯⋯⋯⋯⋯⋯⋯⋯⋯⋯⋯⋯⋯⋯⋯⋯⋯⋯⋯⋯⋯一76第五章结论与展望⋯⋯⋯⋯⋯⋯⋯⋯⋯⋯⋯⋯⋯⋯⋯⋯⋯⋯⋯⋯⋯⋯⋯⋯⋯..785.1总结⋯⋯⋯⋯⋯⋯⋯⋯⋯⋯⋯⋯⋯⋯⋯⋯⋯⋯⋯⋯⋯⋯⋯⋯⋯⋯⋯⋯⋯⋯⋯⋯⋯⋯⋯⋯⋯⋯785.2展望⋯⋯⋯⋯⋯⋯⋯⋯⋯⋯⋯⋯⋯⋯⋯⋯⋯⋯⋯⋯⋯⋯⋯⋯⋯⋯⋯⋯⋯⋯⋯⋯⋯⋯⋯⋯⋯⋯79参考文献⋯⋯⋯⋯⋯⋯⋯⋯⋯⋯⋯⋯⋯⋯⋯⋯⋯⋯⋯⋯⋯⋯⋯⋯⋯⋯⋯⋯⋯⋯80发表文章⋯⋯⋯⋯⋯⋯⋯⋯⋯⋯⋯⋯⋯⋯⋯⋯⋯⋯⋯⋯⋯⋯⋯⋯⋯⋯⋯⋯⋯⋯89.X. 第一章绪论1.1论文选题依据及其研究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使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El【l’2】。农业生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是中国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肥料的使用对于保持农业生产持续和稳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1。合理施肥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在增进了物质循环的同时还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肥料作为“粮食的粮食”,不仅是作物增产最主要的保障因素,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并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其有效组分的含量,如淀粉、蛋白质、维生素及各种微量矿物元素等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包含施肥量、降水量、农药使用量等诸多可以提高作物单产的因素之中,化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0%~50%),国内外广泛的农业实践也支持了这一结论,数据还显示只有施肥量与粮食产量表现出明显的线性相关性(IP0.9431)147j。但是,传统肥料养分利用率比较低,肥料中的营养元素,尤其是氮元素会随着水分的淋溶、径流、挥发等途径大量流失,不能充分被作物吸收和利用。在我国,普通化肥的平均施用量高达400kg/公顷以上,这一数据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化肥施用水平,也大大超出了225kg/公顷的安全上限;我国施用化肥的平均当季利用率,氮肥约为30"-'40%,磷肥约为10-25%,钾肥约为35.-60%[8。10l,与发达国家氮肥40---60%,磷肥10~20%,钾肥40-450%的水平相比,有效养分流失的现象更为明显,各种元素的利用率均在一定程度上低于发达国家[11-13】,尤其是肥料中的氮元素损失更为严重,其利用率仅能达到发达国家的70%甚至更低,仅氮肥一项,我国每年就流失接近900万吨,价值约400亿元人民币【14’15】。不仅如此,这些流失的氮、磷、钾养分还会随着水分的渗透、迁移运动威胁地下水源,并进一步流入江河湖海等地表淡水区域,造成严重的富营养化污染[16-22】。目前,这种因化肥养分流失而产生的面源污染已经相当严重,几乎我国所有的淡水水系,如滇池流域、巢湖流域、太湖流域、珠江水系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威胁【231。研究新型的高效控缓释肥料,不仅能够提高养分利用率、促进作物的增产,而且可以控制富营养化的源头,从根本上减少养分流失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淡水资源造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成的污染,对于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24-281。1.2控缓释肥料的研究背景与研究进展1.2.1控释与缓释化肥的概念国内外的缓释/控释肥料的名称主要包括SlowReleaseFertilizers(SRFs),即缓慢释放;ControlledReleaseFertilizers(CRFs),即控制释放;ControlledAvailabilityFertilizers(CAFs),即控制有效性释放;ControlledResponseFertilizers(CRFs)即控制计量释放几种。尽管整个控释/缓释肥料的研究历史已经经历了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各种功能与组成的控释/缓释肥料层出不穷,但由于各种原因,对于缓释/控释肥料的基本定义,国际上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国际肥料工业协会(IFA)的对于释放(release)的定义是:指养分由化学物质转变成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形态的过程(例如溶解、水解、降解等)。基于此定义,缓释(slowrelease)指肥料中的养分(化学物质)从肥料颗粒中的溶出速率应当远小于这种肥料施入土壤以后其中的养分(化学物质)转变为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养分形式的转化速率;而控释(controlledrelease)则是指以各种调控机制或方法将肥料中的养分按照预期的模式(如设定一定的速率或控制一定的时间范围)释放,使养分的释放过程能与作物的吸收利用规律相一致。根据上述定义,尿素与醛类的缩合物(脲甲醛等),一般被被归类为缓效或缓释化肥(SRFs);包膜类的化肥,一般被归类为控释化肥(CRFs)[2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曾对缓释化肥(SRFs)有过下述释义“缓释肥料所含的养分是以某种化合或物理形态存在,能够使其养分对植物的有效性延长”[30l。根据这一解释,缓释肥料对于养分释放的主要功能是延长其肥效持续时间,这也是划分一般肥料与普通肥料的根本标准。但这一释义并未明确将缓释与控释加以区分,也没有明确规定肥效延长的标准和由此而对作物与环境产生的影响【3¨。对比ISO对于缓释化肥的简洁释义,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则给出了一个相对较为具体的标准【321,CEN规定如果某一种肥料的养分在室温环境(25℃)的稳定条件下能够满足下述3个标准之一者,就可以将其定义为缓释肥料:(1)该肥料在24小时时间范围内的养分释放量没有超过其养分总量的15%;(2)该肥料在28天内的养分释放量没有超过其养分总量的75%;(3)该肥料在一定的释放期(根 第一章绪论据实际需求具体定义)内养分释放量至少要达到其养分总量的75%。同样,这一标准仅仅明确了对缓释肥料产品在水中溶出速率的要求,主要适用于检验具有不同种类防水包膜/包衣的缓释肥料产品或具有类似功能结构物质的缓释肥料产品在水中的稳定性,也并没有将肥料的缓释性能与田间肥效直接联系在一起【321。美国植物养分稽查协会(AAPFCO)将那些对土壤环境比较敏感、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能较易分解或转化的含氮化合物(如脲醛类)称为缓释肥料;与之对应的是那些养分释放速率可以适当加以控制,使其能与作物需肥规律相一致的控制释放型肥料(如包膜肥料)【33-35]。AAPFCO将控释型肥料作为缓释型肥料的高级形式,但同时认为二者之间没有法定的区别,因而在他的官方定义中同时使用这两种名称[25,36,371。国内普遍认为缓释肥料(SRFs)是指除有机肥料外的一类在施肥后养分转化(由肥料中的物理化学形式转化成能被植物利用的有效态养分)速率小于一般速溶性肥料的肥料;将控释肥料(CI江s)划归于缓释肥料的一个特殊种类,即一种广义的缓释肥料,不仅养分释放速率较慢,而且可以应用一定的方法对养分释放速度加以控制,使其释放速率能与植物的吸收利用速率相一致,更大限度的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36,38]。综上所述,尽管国内外对于缓释肥料与控释肥料的描述没有完整的、统一的定义,但学术界对于缓释肥料概念的理解至少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室温条件下养分在水中和土壤中的释放速度都比普通肥料慢,能够减少营养元素的流失;(2)/1e料养分释放时间长,肥效稳定持久,能满足植物在较长的生长周期内对养分的需求;(3)在养分总需求量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减少施肥总量和施肥次数,大大节约了成本;(4)具有低盐指数,施用后不会因“烧苗”而对正常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1.2.2控缓释肥料的种类缓控释型肥料的分类方法比较多,比较常见的一种分类方式是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与肥料自身组成材料的性质[39,40],将其分为包膜型、包裹型、微溶型、抑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制剂型与胶粘型这5大类:(1)包膜型肥料是已知的研究最多的缓释型肥料,一般是以普通肥料颗粒作为内核,在其表层以特殊的工艺涂覆一层甚至多层低水溶性的无机或有机物【39】,达到降低养分溶出速率的目的。比较常见的包膜方式有硫包膜、石蜡包膜、聚合物包膜等等【4l郴J。为了确保缓释效果,一般涂覆的包膜层质量多为肥料总质量的10%一30%。(2)包裹型肥料顾名思义,是在肥料养分颗粒的外层以包裹的形式覆盖另一种成分,但其与包膜型肥料不仅在工艺上有所不同,而且据中国包裹型肥料制造联合体的定义,这种复合肥料是以一种或多种植物营养物质作为包裹物,而形成的植物营养复合体,即其包裹组分也是一种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46-52】。(3)微溶型缓释肥料的主要成分具有较低的水溶性,如脲甲醛,草酞铵等,这些营养组成在水中或土壤中的溶解速度较慢,且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但其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可释放出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53-55】。(4)抑制型缓释肥料是在普通肥料组成(多为尿素)中添加了特殊的抑制剂成分,以此来调节和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生化活性,减缓该营养成分在土壤中的水解和氧化还原过程,进而增长肥效周期,实现提高养分利用率的目的。根据使用抑制剂的不同,一般多为硝化抑制型缓释肥料和脲酶抑制剂型缓释肥料f56’571。(5)胶粘型缓释肥料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的有机肥料,如水塘底泥、动物粪便、植物有机质等等,在简单的处理后即可制得成品;另一种是复合型肥料,是将肥料中基本的营养成分与可以降低其溶解性能或减缓其溶解速度的辅助物质进行加工,通过混合物质之间键合、胶结等物理化学作用,实现缓释效果。常用的辅助基质包括:木质素、纤维素、淀粉、有机质、风化煤类、改性草灰和天然矿土刍笔刍苣【58,59】寸寸。缓释肥料按照实现养分缓释的方式及其释放原理还可分为物理因素调节、化学因素调节、生化因素调节与多因素共同调节4种不同的缓释肥料类型【39,60,61】:(1)物理因素调节的缓释肥料,按照辅助材料的添加与作用方式可以分为物理包被调节和整体分散调节两种。前者即指包膜型或采用了与包膜路线相似的工艺技术手段制得得缓释肥料:在易溶或速溶的养分颗粒表面包裹一层或多层水分渗透扩散阻滞层,用于减缓其中包被的易溶物的溶出;其中包膜肥料是已开发利用的最 第一章绪论主要的缓释肥料类型,如使用熔化硫磺包膜制备而成的缓释尿素(scu)已有相当长的一段使用历史。整体分散调节是将肥料养分与缓释材料均匀分散在一起,通过粘结、吸附等作用形成多维网络体系,肥料中的有效养分必须经由缓释组分的解吸过程或缓释结构的溶蚀过程才能缓慢释放出来‘62斟】。(2)化学因素调节的肥料,指在肥料的生产工艺中添加一定的聚合物辅料,通过共价键或离子键等化学作用将肥料中的养分直接或间接的连接到这些聚合物长链上,形成一种新型的难溶或缓溶复合物165。。这种缓释肥料的养分释放速率决定于制得的聚合物理化特性,如化学键组成、立体结构、主链长短、基团的疏水性能等等,如磷酸镁铵低溶解性无机盐肥料、脲甲醛难溶解性有机化合物肥料,异丁叉二脲水溶性难降解化合物肥料等等。(3)生物化学因素控制的肥料,通过在普通肥料(多为尿素)中添加特殊的抑制剂组分(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分别影响有机氮在土壤环境中的水解过程和酰胺态或铵态氮的硝化过程【训。(4)多因素综合调节的肥料,综合上述调节方式于一体,采用多种调控方法来减缓养分的释放过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如在包膜尿素中添加脲酶或硝化抑制剂制得的新型缓释尿素。表1.1缓释/控释肥料的分类调节方式具体种类物理因素调节化学因素调节生化因素调节综合调节贮库型基质型有机物合成法(聚合物、硫磺等)包膜肥料扩散控制型、吸附控制型脲醛类、草酞胺、异丁叉二脲其他合成法长效硅酸钾、聚磷酸盐脲酶抑制剂型、硝化抑制剂型抑制剂与包膜结合、抑制剂与缓释基质结合1.2.3控缓释肥料的研究进展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对缓释肥料进行系统研究的国家,其主流的研究方向是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硫包膜尿素(scu)。1960年TennesseeValleyAuthority就已完成了表层涂硫尿素的研发与生产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对该类型的缓释肥料进行了系统的的研究,在包硫尿素的基础之上,还开发出包硫氯化钾(SCK)、包硫磷酸二铵(SCP)等一系列包硫缓释肥料品种。同时还对包膜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筛选和改进,改进后的新型包膜尿素表面包裹了一层烯烃聚合物(Polys),既保证了缓释效果,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在市场上被广泛使用咿-691。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纯包膜肥料,美国的缓控释肥料还采用了掺混的方法,即将包膜肥与普通肥均匀混合,为了防止掺混过程使包膜破损影响缓释效果,还开发出一系列耐磨品种;同时为了减轻包膜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又相继研发了可生物降解的环保型包膜缓控释肥料【701。日本也是研究和应用缓控释肥料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之一,其研发和应用的主要品种是以高分子聚合物为主材的包膜型肥料[70,71]。日本于1975年研制生产出硫磺包膜肥料,并将该新型缓释肥料应用于水稻、玉米、西瓜等农产品的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2~1989年间,日本三井、东压、住友化学、昭和电工等公司相继实现了包膜缓释肥料的工业化生产;20世纪80年代初,窒素公司研制出热塑型树脂聚烯烃包膜肥料Nutricote,并成为与美国的Osmocote齐名的国际知名品牌[72,731。欧洲各国的缓释包膜技术除包膜材料的改性之外,还侧重于包容物的低溶解性研究,即研发微溶性化合物缓释肥料【67’701。1972年英国就开始了涂硫尿素的工业化生产,并在之后的研究中开发出新的品种,新专利采用在磷酸盐玻璃中引入K、Ca、Mg的技术,将氮以CaCN:的形式加入上述玻璃态控释肥,该缓释肥料具备一个不释放养分的前导期,可以应用于树苗栽培工艺。德国重点研究聚合物包膜材料在缓释肥料中的应用,通过调节聚合物性能与结构来控制养分释放,使之与作物对养分的需求规律相一致。法国设计的新型缓释肥料一种采用三聚磷酸钠或六偏磷酸钠作为外层涂料,包裹内部的过氮化物,另一种新品种是将细菌与包膜肥料相结合,合成了综合调控型缓释肥料。西班牙利用木质素纸浆废液合成新型包膜材料,废物利用节约了成本。荷兰开发出将淀粉与肥料捏合而成的包裹型缓释肥料,其特点是可在土壤中自行降解,是一种环保型缓释肥料;前苏联申请了一些包膜肥料产品专利,主要为丁二烯胶乳多层包膜和聚乙烯乙酸脂包膜尿素, 第一章绪论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15%。捷克斯洛伐克用不溶物脲醛树脂作为包膜材料,通过调节包膜层厚度与膜层微孔孔径来调节养分的释放速率‘70,74-77]。我国在1971年研制出脲甲醛缓释肥料(UF),1973年又成功研制出以钙镁磷肥作为包膜的缓释碳酸氢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氮的释放,增进了肥效,而且能够抑制氨气的挥发,减少对环境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南京土壤所、郑州工业大学开发出磷酸盐包膜尿素,以此为基础,郑州工业大学又开发了缓效多营养包硫尿素。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将腐殖酸、双氰胺及磷、钾、微量元素作为添加剂,研发出多营养缓释氮肥和缓释花卉专用肥。沈阳农业大学应用聚乙烯醇(PVA)和淀粉为主要成分合成了新型包膜材料,并开发出将包膜材料与一定量的增效剂、保水剂或土壤改良剂相互混合的包膜工艺,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78.821。与尿素、硫铵和常规的NPK复合肥料相比,缓控释肥料最大的障碍在于这些新型肥料生产成本过高与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因此难于广泛推广和应用。降低成本与简化工艺是实现将缓控释肥逐步应用于大田农业生产的关键,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添加的辅助材料自身的毒性与可降解性能,尽量减小其对环境的造成的潜在影响。未来缓控释肥料的研发,一方面应继续筛选出缓释效果显著同时价格低廉的高性价比缓释材料,同时从工艺上对包膜及相应的配套工艺流程进行简化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应发展新的环境友好型缓释肥料,以适应整个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需求。国际肥料工业协会秘书长Maene博士专门为Controlled.ReleaseandStabilizedFertilizersinAgriculture一书的中译版作序【83】,并指出:“控释和稳定肥料将会继续得到发展,且会给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带来成倍增长的经济效益。”1.3控缓释材料的种类无论对于包膜型、包裹型还是复合型肥料,缓释材料的选择均是决定肥料缓释性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缓释材料从理化性能上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型:无机缓释材料与有机缓释材料。1.3.1应用于包膜型肥料的控缓释材料包膜型缓释肥料近年来发展迅速,也是研究最多、品种最多的一类控缓释肥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料,占控缓释肥料的95%以上。这一类肥料主要通过调节外层包膜的厚度和孔隙大小来调控内核养分的释放速度。无机包膜材料的主要品种有硫磺、硅酸盐、石膏、磷酸盐等。其中,对硫磺包膜材料的研究最为广泛。美国TVA研发的硫包膜尿素(SCu)是研究最早和商业化最成功的缓控释包膜肥料,其成膜方法是将硫磺转换成熔融态后,均匀喷涂在尿素颗粒表面,迅速冷却固化制得成品。无机包膜材料的最大的优势是来源广泛,但无机材料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包膜产品缓释效果不佳。有机包膜材料主要以有机聚合物为主【阵87】。这一类包膜肥料是目前发展较快,缓/控释性能最好的缓释肥料,按照其材料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1)天然高分子材料,主要指天然橡胶、虫胶、纤维素、木质素、淀粉等。这一类材料的主要特点是来源广泛,且可以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对环境影响小,是一类环境友好型材料,特别适于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2)合成高分子材料,这一类材料在聚合物包膜材料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主要的研发方向与成膜技术路线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式:a.聚合物单体直接反应成膜;b.有机原材料熔融后成膜:c.将有机物包膜材料溶于其他的有机溶剂后再通过喷涂成膜。1964年,美国最早开发出以热固性树脂为包膜的缓释肥料,并首先在世界上实现脂型包膜肥料的工业化生产。此后,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相继研发出各种类型的合成聚合物包膜肥料。常用的聚合物材料包括:聚氨酯、聚烯烃、聚乙烯、聚酯、聚丙烯酰胺、接枝木质素、氨化木质素、木质素或磺化木质素等。目前生产中常用的聚合物树脂有3大类:①醇酸树脂包膜肥料:这是一种双环戊二烯和甘油酯的共聚物,醇酸树脂类包膜技术可以很好地控制树脂膜的成分和厚度,从而实现对内含物养分释放速率的精确调节。同时,这种树脂膜工艺还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可以将其应用到各种类型的颗粒肥料产品上。②聚氨酯类包膜肥料:这是一种以聚异氰基与多元醇反应生成的树脂类包膜,可以在肥料颗粒表面直接反应成膜,因而也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同时这种包膜剂的聚异氰基可以与尿素反应,使缓释肥料颗粒成品具备很好的抗磨损性能。③热塑性树脂包膜肥料:这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颗粒肥料包膜技术,因其原理与工 第一章绪论艺最为简单。其基本步骤先是将热塑性包膜材料(如聚乙烯)溶解于氯代烃溶剂(如氯仿)中,再经由喷涂包膜工艺将熔融液均匀分布在肥料颗粒表面成膜。(3)半合成高分子材料:这是一类由天然高分子经过改性后形成的有机物包膜材料,在具备天然高分子分布广泛、易于降解优点的同时,还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材料性能进行适当调节,实现对缓释过程的精确调控。1.3.2应用于复合型肥料的控缓释材料复合型控缓释肥料的缓释性能主要取决与所加入的能降低肥料溶解性的基质与粘结剂的性能。传统的有机复混肥中的粘结剂与基质主要是一些无机非金属矿物,其一般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包括层状结构的粘土矿物,如蒙脱石、高岭石、蛭石等;层链状结构的粘土矿物,如海泡石、坡缕石等;架状结构的沸石族矿物;以及硅藻土等矿物。这一类粘土矿物共同的结构特征是硅(镉)氧四而体片和金属一氧(烃基)八面体片构成的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问的几何空问(层问域)是一个良好的化学反应场所,它对肥料养分离子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滞留场所,从而达到延缓养分释放的效果。如果使用一定的表而活性剂对这些矿物进行改性,并将制成的有机粘土应用于复混肥生产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成粒率,还可进一步增强其养分缓释效果。但采用这类无机粘土类矿物有一个明显缺点:缓释效果的增强与无机成分含量的增加程正比,但后者的比例越高,制得的成品肥料的有效成分比例就越低【蹲951。有机高分子也可应用于复合型缓释肥料中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对复混肥成粒性及其抗压强度的提高有利。同时,有机添加剂因自身结构性能与无机添加剂的差异,因而相对于后者具有用量小、带入有害杂质少等优点。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制出了以酰胺类高分子化合物为主料的有机复混肥造粒粘结剂,可以提高肥料的成粒率与利用率。但此类人工合成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随着肥料施入土壤后,由于臼身不易被土壤微生物降解,易于在土壤环境中残留,对后茬作物根系生长不利且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1.4控缓释肥料的缓释性能评价方法研究和发展缓释肥料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被认可和重视。但是由于对缓释肥料的定义与阐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因而对 新型缓释化肥rfl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其养分释放性能的评价也没有。‘个统·‘的标准,在国际上还没有形成。‘套通用的测定方澍96,97】。近年来,国内也开始加强对各类缓/控释肥料的测定方法及评价标准研究,由于起步较晚,尚未有成熟的办法,‘主要以国际常用的测定缓释肥料养分释放性能的一些方法为参照:(1)水浸法:这种方法指在室温条件下,用纯水或一定浓度的盐溶液浸提包膜型缓释肥料,计算一定时间内养分溶出量的方法。较典型的操作流程与计算方式有:①欧盟标准化委员会所规定的方法【98】:称取10-a:O.1g肥料(精确到0.0l曲放到盛有500ml水的烧杯中,称量并记录烧杯总质量。开启搅拌器(转动频率为约300rpm)并准确记录时间,应用温度控制设备将温度控制在(25+0.5℃),烧杯顶部密封以避免水分蒸发。每隔一定时问间隔对烧杯溶液内养分进行检测,并将样品转移入另一个同样烧杯并加水至最初的记录质量。持续溶出实验,直至超过75%可溶解的养分总量被释放出来。②曰本对包膜肥料分别采用初级溶出率法和微分溶出率法来评价缓释性能【99】:以l:20的肥水质量比称取一定量缓释包膜肥料于纯水中,30。C恒温密闭静置24h,测定浸出滤液中的养分含量并计算初级溶出率,即该24h内的养分释放量占所称取肥料样品总养分的百分比。参照同样方法将肥料样品静置7d,每天定时测定其中的溶出养分含量,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可得该样品的微分溶出率:微分溶出率(%)=【累积养分溶解量/(样品中养分含量×100)-初级溶出率】×【1/(放置天数-1)】。很多研究人员以上述方法为基础进行了改进,针对不同类型的控缓释肥料,常用的肥水比还有1:200、1:100、l:80、l:50、l:lO、l:5等等;常用温度有20。C、25。C、30。C、40"C、60"C等等;常用的浸提方式除连续浸提外,还有补充法浸提(每次取样后更换浸提液),同时浸提的问隔时问也各有不同【100,10¨。(2)淋溶法:淋溶法是将肥料装填在一定高度的淋溶柱中,淋溶柱内装填一定日数的河砂或土壤颗粒,一定时问间隔内用固定体积的纯水或特殊的溶液白上而‘卜.进行淋溶,测定淋洗液中养分含量的方法【102】。该方法可以一定程度模拟降水后肥料养分的溶解情况并减少高浓度梯度对养分扩散的影响。 第一章绪论①无土柱淋溶试验,,。般使J仃玻璃淋溶柱,装填物多为固定粒径(40口.60口)的河砂或石英砂,淋溶柱底部可以垫一层脱脂棉或者纱布防止堵塞,并在底部添加活塞用以调节稳定的流量,肥料样品放置在填充砂的上部并再在其上部覆盖少量砂以防止淋溶水流的扰动。②土柱淋溶实验,淋溶装置的结构与原理类似于无土柱方法,将柱内填充的石英砂换成砂土混合物或者肥料施用地的土壤,肥料平铺于约15cm高度(同一般耕作层高度相一致)的土层上,顶端淋溶装置由蠕动泵控制流量,淋洗液使用自动收集器连续收集并测定其中的养分含量。(3)土培法:称取缓释肥料样品约5.00g,均匀放置于一定目数(200目)的尼龙网袋内,将装有该肥料样品的VI袋均匀放置在15cm深的土层内(多组重复),固定一定时间周期取出网袋(破坏性取样),测定其中的残余养分含量,连续实验,计算养分释放周期与释放速率,评估该种类型的缓释肥料在一定条件土壤中的养分释放情况【1031。这种方法考虑到了土壤胶体颗粒与肥料及肥料添加剂的相互作用,并最大程度的模拟了真实的田问情况,与其他方法相比,能更真实的反映出养分在土壤中释放、扩散并最终被作物吸收利用的的情况。(4)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一般采用营养元素N14的同位素N15作为示踪标记,通过监测肥料中N15在土壤里的迁移转化过程,研究缓释肥料品种的缓释机制‘1041。但南于同位素标记缓释肥料成本较高,对仪器也有特殊要求,目前使用该方法研究控缓释肥料养分释放特性的报道还比较少。综上所述,控缓释肥料的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卜.表所示: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水浸法简便、快捷。淋溶法土培法考虑了介质因素与浓度影响,比水浸法更接近于真实情况。接近真实肥料使用过程,并有作物影响因素。同位素示踪法最接近实际情况。影响条件过多且没有固定标准,一般多用于包膜型缓释肥料。装柱与淋溶的方法直接影响淋溶结果,实验的稳定性较差,需多组重复。真实环境下不可预知因素较多,实验结果易受突发情况影响,可能造成较大误差。价格昂贵,对设备要求高,一般实验室较难完成1.5控缓释肥料的缓释动力学模型不同类型的控缓释肥料有其各自的释放特点与释放机制,其评价方式也需要有所区别。肥料中营养元素的释放要经过肥料颗粒.水环境.土壤环境的复杂过程,尤其是会与复杂的土壤环境紧密联系,土壤胶粒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作物营养需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等等都影响着肥料中营养元素的释放过程。凶此,缓释肥料在土壤中的释放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体系,生化作用抑制型肥料(如添加了脲酶抑制剂或硝化抑制剂的控缓释肥),其缓释过程研究必须与土壤中的微生物栩结合;很多可降解包膜型肥料,也必须考虑土壤环境与膜的理化作用过程,其缓释速率决定步骤是膜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而对于另外的某些包膜型和包埋型肥料,其营养元素从颗粒-夕f、界环境的缓释过程则往往主要决定于其添加材料本身与水/水蒸气的相互作用,其NPK元素的缓释决定步骤发生在水/盐渗透过程中,对于这样的控缓释肥料,可以考虑建立相对简单的水溶出动力学模型加以阐释lⅢ引。借鉴药物的水溶出释放模型,可以粗略的将上述不同特点缓释肥料的养分释放机制概括成为两大类:即贮库型(ReserviorDeviees,也nL{存储器型)和基质型(MatrixDeviees,也叫混合型),而添加在肥料中的缓释材料主要通过扩散控制、化学控制和溶剂化控制等方法实现对营养物的调节释放。已应用于现实生产中的缓 第一章绪论释肥料产品,往往同时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控制释放机理[106,107】。(1)扩散控制释放:扩散控制是将肥料中的养分和其他辅助型缓释材料结合在一起,通过扩散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基材内的大分子网络结构扩散和基材内存在的孔道扩散),使养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以一定速率释放到外界环境中(水环境或土壤环境)的技术‘1081。扩散控制在各种控缓释系统中是最普遍的释放机制,特别是在以非溶解性或低溶解性材料为载体的缓释体系中,养分主要是通过扩散作用释放出来。Fick是最早对扩散进行数学化处理的人,他提出了一维扩散模型的数学表达式:,:_D望az其中,J表示流量,D表示扩散系数,C表示溶液在z方向处的的浓度,z是距离。Alttey对扩散进行了分类,分为Fickian扩散(第一扩散)和非Fickian扩散(包括第二扩散和异常扩散),对于时间t内的扩散过程,扩散量Ql/鳊与t存在以下关系:盟:彬绒Qt表示单位时间t内的溶出量,鳊表示理论总溶出量。当n等于0.5时为Fickian扩散,即:Q一“o5一一KL绒当n等于l时为第二扩散;当n介于0.5到l之间时,为异常扩散;上述两种扩散过程都属于非Fickian扩散。Ritger认为当n等于lf时,药物以零级恒速释放,此时药物属于溶出控制,当n介于0.5到1之问时,Fickian扩散和溶剂化机理共同作用,指数n与释放机理的关系依赖于释药系统的几何形状等因素,这就是半经验公式形式的指数定律,同时,这一定律也同样能够适用于扩散.降解体系【109’112】。Hopfenber提出双指数方程对上式进行了补充:Qt=klP七k2f“第一项表示了基于扩散作用的累积释放率,累积释放率[113,114】。(2)第二部分表示基于溶蚀作用而导致的HiguchiT是基质型系统扩散理论的先驱,他在假定忽略边界层作用和释放介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质为无限渗阱的条件下,基于稳态假设理论提出了简洁而经典的动力学模型⋯51:Q产0Ds(2Ca—Cs、)c/Cd>CsCs表示养分在基质中的溶解度(mg/cm3),Cd表示养分填充量(mg/cm3)。1971年,Baker述了CdlSupercaseIItransport广1Hopfenber对Peppas公式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表达形式:9=七,×,+乜×pm(2)其中Qf表示单位时问t内的溶质溶出量或溶出比例,岛表示扩散控制常数,幻表示溶蚀过程控制常数,m是扩散系数。公式的第。’项七J,意味着扩散控制引起的溶质累积释放量(率),第二项乜p表示由缓释框架溶蚀过程引起的溶质累积释放量(率)。 第三章缓释材料在新型尿素(A-P型)巾的缓释机理研究3.2.4.3尿素浓度的测定溶液中尿素浓度的测定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罐装蘑菇的尿素残留检测标准(SN/T1004—2001),通过使用对4.甲氨基苯甲醛与尿素发生显色反应,在440nnlJ比色得到吸光值数据,并通过标准曲线计算得到待测尿素溶液的浓度。3.2.5新型尿素在土壤中的缓释效果3.2.5.1缓释尿素砂柱淋溶方法砂柱淋溶装置如图2.1所示,玻璃淋溶管内径为4.5em,底部为石英砂滤板;将60目干燥河砂200g均匀填入柱内,高度为20cm;再将尿素样品均匀放置在河砂上层,最后在样品上覆盖干燥河砂50g以防止淋溶时水流扰动。每次实验设3组重复,以去离子水自上任下连续淋溶,每次淋溶20ml,单次淋溶过程之间间隔5min,直至肥料完全溶出;下端以50mI三角瓶收集每次的淋溶液并测定其中的养分含量,计算单次溶出率、累积溶出率。其计算公式分别为:Q。=Wn厂Wo·l00%Q-∑Wn/’Wo·100%K=(1一EWn/W0)}100%其中,Wn为单次溶出量(g),Wo为初始质量,Qn为单次溶出率,Q为累积溶出率,K为控失率。3.2.5.2缓释尿素土柱盆栽淋溶方法将200g轻粘土(d茎2mm,pH=5.205,totalN=0.25g/l(g)均匀放拦于柱形花盆中,将0.5g尿素样品颗粒平铺在土壤中部(1cm深,5cm高),缓慢注入去离子水于花搞中直至100%土壤饱和持水量,最后在花箍上口覆盖一‘开孔薄膜以减少水分挥发。恒温培养24h后,以20ml去离子水向上任下连续淋溶,收集淋溶液并测定其叶l尿素与总氮含量。保持花盆样品恒温与100%土壤饱和持水量,每隔一‘天重复上述淋溶过程,连续淋溶两周,测定养分在土壤中的淋溶损失,养分累积溶出率与控失率计算方法同上。该实验每组样品设3个重复,分别测定普通尿素、P.urea与S-urea的土壤淋溶过程,并在5。C和25。C温度下探讨了温度对缓释材料缓释能力的影响。 新型缓释化肥·11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3.3实验结果与分析3.3.1缓释材料的理化性能表征3.3.1.1缓释尿素的表面形态与物理结构分析参照3.2.2的方法制备了添加新型缓释材料的缓释尿素S-urea,扫揣电镜照片帮助我们观察了纯尿素和新型缓释尿素(S-urea)的表面形态结构,如图3-2所示:图3.2纯尿素与缓释尿素表而结构的扫描电镜照片A、B纯尿素;C、D缓释尿素(S-urea)对普通尿素而言,尿素分子以一种有序的形式整齐排列,形成均匀平整的表而(图A、.图B);而缓释尿素巾的A组分分子则是无序的分布并堆积在尿素分子表而或分子簇之问,在上述规整的尿素分子层外部形成了一层门凸不平、随机分布的无序“网孔膜”结构(图C、图2D)。这些无机矿物分子颗粒主要通过静电引力相互作用,在理想的的搅拌分散作用下,A组分分子能均匀分散在尿素熔浆巾,并最终伴随着尿素分jr的结品过程在三维空间内形成了一种“巢”形结构。作为·种有机大分子,PAM具有很长的分子丰链并在其上带有复杂的支链组成,随着PAM分二,在尿素熔浆中的溶解,其分了链在尿素分予中溶胀伸展并能将散布的A组分分子连接在⋯起,形成整体的网络状结构,最终这种连接能通过在A纽分分 第三章缓释材料在新型尿素(A.P型)中的缓释机理研究子之间的“架桥”作用大大加强其巢状堆积结构的稳定性(图D)。伴随着水分的渗透作用,该新型缓释尿素网格中的A材料吸水膨胀形成一个隔水层,并在P材料的粘结作用下包裹在尿素颗粒外表,延长了水分扩散路径,起到养分缓释的效果(图3.3)。ab图3.3缓释尿素表面湿润过程分析a.干燥尿素颗粒b.湿润尿素颗粒3.3.1.2缓释尿素的红外光谱分析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的红外谱图如图3.4所示,结果显示二者的红外吸收峰型几乎完全一致,尿素和缓释尿素均在3447和3343cm’1波长处有明显的吸收峰,这分别标志着NH2的不对称和对称的伸缩振动;3250cm。波长处的峰是由吸附在尿素中的水分子的O.H振动引起的;1688cm’1波长处的峰意味着碳酰基(C=0);1613cm’1波长处的峰意味着O=C.NH2基团中的N.H弯曲振动和C.H伸缩振动(主要是N.H弯曲振动);对于1500.400cm‘1指纹区波长范围内的吸收峰,尿素和缓释尿素也是很接近的。 新型缓释化肥中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图3—4纯尿素与缓释尿素的红外光谱分析a.纯尿素,b。S-urea,c.缓释剂A组分A组分在3430和1641cm"1波长处的峰同样是由吸附在其中的水分子的O.H的振动引起的;1041cm‘1波长处的峰意味着无机矿物的Si.O振动。由于A组分在尿素中的添加量比较低,而上述红外峰的位置又与尿素中的吸收峰位置比较接近,A组分的特征吸收峰都被吸收和湮没在尿素分子的红外吸收图谱中。红外吸收光谱的结果显示:在新的缓释结构中没有形成新的化学键与官能团,说明缓释材料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巢状立体结构是在缓释材料分散过程中通过A组分与PAM分子间氢键、范德华力、静电引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是一个物理过程。3.3.1.3缓释尿素的X射线衍射分析尿素与缓释尿素的X射线衍射分析图谱如图3—5所示: 第三章缓释材料在新型尿素(A-P型)巾的缓释机理研究图3-5纯尿素与缓释尿素的X射线衍射图谱a.urea,b.S-urea实验结果显示,纯尿素与S-urea的结晶有着几乎一致的衍射角(20)。缓释尿素在20角22.280有尖锐的尿素分子品体吸收峰,同样的峰在普通尿素中的2e角为22.33。,较缓释尿素略大:根据20角的布拉格计算公式,说明缓释尿素的分子晶体具有更紧密的排列,其分子品体的问距略低于普通尿素。这可能是rfl于在尿素结品过程中,A纽分分子与尿素分子相互作用,响尿素分子的结品过程:前者可以插入尿素分子空隙中,为尿素品体的生长提供品核并改变了其结t诮成长的环境。3.3.1.4缓释尿素的比表面积与孔隙率分析按照3.2.3.4的实验方法,通过尿素和缓释尿素对N2的Il及附、解I致附过程的最终吸附量和压力的变化关系,可以得到样品的孔隙率分布数据,如图3-6所示: 新型缓释化H巴,11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Relativepressure图3-6尿素与S-urea的孔径分布曲线a尿素,b.S-urea.图中阴影部分的而积代表样品吸附N2的体积,即最终保留在孔系中的Nz量,更大的阴影而积意味着更大的孔系空问;这两种样品的数据有着明显差异,尿素吸附lHl线的阴影面积远远大于缓释尿素吸附fHl线的阴影面积,说明后者的品体结构的孔隙体积远小于前者。随着压力的增大,N2将进入更小的分子问隙rfl并达到吸附平衡,不同相对压力下的阴影面积变化映射出样品的孔径分布范围与比例,在图rf_1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缓释尿素的孔径主要分布在较小的数值范同。根据BET公式计算出的这两种尿素样品的比表面积大小如图3—7所示: 第三章缓释材料在新型尿素(A—P型)111的缓释机理研究Ure,aS-urea图3.7尿素与S-urea的比表面积图3.7数据显示,尿素的比表面积是1.698m2/g,缓释尿素是0.046m2/g,远低于尿素的数值。这个数据进一步说明缓释尿素具有更紧密的空间结构,这与前面的XRD分析结果相符,说明添加的两种缓释组分填充在尿素分子的空隙中,通过有机高分子的粘结作用形成紧密的网络结构,大大的降低了样品中尿素分子问及分子内的孔隙大小和比例。3.3.1.5缓释尿素的粘度分析每一种熔融缓释尿素的粘度均按照3.2.3.5的实验方法加以测定,实验结果如图3.8所示:8642086420L,O0O0一挚gi口急D童西u螬oQQ∞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P-ureaB-1ⅡeaS-Ill'ca图3-8不同类型缓释尿素的粘度P.urea和B.urea的粘度均约为10mPa.s’大于普通尿素1.5mPa·s的数值,说明这两种缓释材料的加入均能增加脲浆的粘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粘结剂的作用,这与之前的结论是一致的。有机高分子PAM的添加量是0.15%,而无机组分A组分的添加量是5%,前者的添加总量仅为后者的约3%,但是P.urea的粘度却与B.urea相当,说明在加强尿素颗粒的粘结效果上,PAM强于A组分,一方面是由于PAM在脲浆中的溶解性使得其分子链能够在整个脲浆中扩散,另一方面也说明对于A组分颗粒,其分子之问及A组分分子与尿素分子间的连接作用比较微弱,维持着。‘种不稳定的动态平衡。S-urearflA组分的添加量等于B.urea叶I增加的A组分,P组分的添加量等于P.urea中增加的PAM,但是S-urea的粘度为25mPa·S,比P.urea与B.urea粘度的加和大5mPa.so这个结果说明PAM与A组分之问有着一定的物理作用(根据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这种作用能够导致S-urea粘度的增加,加强了整个缓释尿素分子问的连接,增大了其分子结构的紧密排列程度(XRD分析),并最终影响养分的释放。如笱加U∞5O一∞.知^lI暑v≥一soos_> 第三章缓释材料在新型尿素(A—P型)叶1的缓释机理研究3.3.2缓释尿素的水溶出动力学研究3.3.2.1缓释组分的差异对尿素水溶出速率的影晌依据3.2.4.1缓释尿素静置水溶出实验方法,我们研究了普通尿素,P-urea,B.urea和S-urea的水溶出过程,探讨了各种组分对与尿素缓释的作用。各种类型尿素样品的释放速率曲线如图3-9所示:Ol2345678910ll121314t∞图3-9不同类型缓释尿素的溶出速率曲线普通尿素全部从管巾溶出的时间小于0.5h,P.urea的总溶出时间是lh,B.urea接近9h。虽然P.urea的总释放时间是普通尿素的二倍,已经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但其总释放时间与B.urea与S-urea相比仍然过快。PAM能够溶解在尿素熔浆巾,并通过其分子链的伸展、缠绕作用将脲浆粘度由1.5mPa·s增加至10mPa·S(图3.7),但是PAM也是,‘种水溶性有机物,可以随尿素分子在水巾的溶解而溶解到水中去,它与尿素分子之问的连接随着“尿素骨架”与“PAM桥梁”在水分子的双重溶解作用迅速瓦解,仅能起到微弱的缓释效果。B.urea与P.urea相比明显具有更长的释放时间和缓释效果,虽然二者增加的粘度值相当。这可能是因为A组分不能溶解在水中,紧密的连接与堆积增加了水分子的渗透扩散路径,而且当AO8642O叠膏Q瓮≥葛_D=诱母竺譬誊暑譬口霄譬譬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组分被水分浸润后能在‘‘定程度上吸水膨胀,进-‘步增加了其空间阻隔的效果。以上的结论说明对于新型的缓释尿素,其缓释结构的形成是在熔浆中,PAM结构的打开不需要水分作用,这一点与其在复合肥中不同,也因此决定了PAM在新工艺中起着辅助的作用,而A组分则是缓释功能的主要贡献者。S-urea的养分释放速度又比B.urea更慢,B.urea中75%的尿素释放出来需要约7h,对于同样的比例,S-urea样品需要14h,几乎是B.urea释放时间时间的2倍,P—urea释放时间时间的28倍,这一结果再一次证明了PAM作为一种重要的辅材,在与A组分一起使用后,大大增加增强了A组分分子之间的连接,PAM分子链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将整个缓释巢型结构的连接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其完整性与稳定性。并且PAM能被A组分骨架铺定住,不易随水溶出,使得这种连接作用不会像PAM在P.urea中那样容易被破坏。3.3.2.2A组分含量对尿素水溶出速率的影响从上而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A组分对新型缓释尿素的缓释效果起主要作用,依据3.2.4.1缓释尿素静置水溶出实验方法,我们分别选取1%、3%、5%的A组分添加量,考察了其含量对缓释的作用,结果如图3.10所示:。l。I’I。l’l’l’I’●。l。I’●。l。●’}l23456789101l1213lm)图3—10不同A组分含量的缓释尿素溶出速率曲线2O8642O一吐百。哥参tI_D。窝Q州2扫一Iu对。掌誉Il 第三章缓释材料在新型尿素(A—P型)巾的缓释机理研究以管中75%含量的尿素溶出时间为标志点,普通尿素需要0.5h,1%A组分添加量的S.urea需要4h,3%A组分添加量的S.urea需要7.5h,5%A组分添加量的S-urea需要14h,随着A组分含量的增加,尿素溶出时间显著增长了。A组分分子是在脲浆溶液中均匀分散的,对尿素分子中具有一定的粘结作用,A组分含量越大,其在溶液中的分布密度越高,形成的巢状堆积结构就越紧密。A组分分子间距决定了巢状结构的孔隙率,在其体积膨胀后能影响水分的扩散路径与养分溶出速度。可以通过改变A组分添加量的方式来控制缓释尿素的溶出速率,以适应更复杂的生产需要。3.3.2.3PAM含量对尿素水溶出速率的影响作为必要的辅助成分,PAM的含量也是影响缓释效率的重要因素。依据3.2.4.1缓释尿素静置水溶出实验方法,我们分别选取0.02%、0.066%、0.15%的PAM添加量,考察了其含量对缓释的作用,结果如图3-11所示:0l23456789t(h)图3一11不同PAM含量的缓释尿素溶出速率曲线含有0.066%PAM的S-urea比含有0.02%PAM的S-urea具有更长的养分释放时问,但与含有0.15%PAM的S-urea相比,其尿素释放速度相当,并没有随着PAM2O8642O一醴r。:l碍≥盘一D=茧茹_譬毒11芒爵j口∞譬掌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添加量的明显增大而增加相应的缓释效果。同样选择管巾75%含量的尿素溶出时间为标志点,0.02%PAM添加量的S-urea为llh,0.066%PAM添加量的S-urea与0.15%PAM添加量的S-urea均约为14h:而与上述S-urea含有同样A组分(5%)的B.urea的释放时间7.5h(图3.8)。以上的实验结果说明,与一定量的PAM混合使用,可以大大加强A组分的缓释效果,同时对于一定的尿素母液,很少量的PAM即可发挥作用。在本研究中,0.066%PAM添加量即可在脲浆中达到“饱和”,更多的添加量对缓释效果的增加已经没有明显效果。这与之前的分析也是一致的,PAM作为有机大分子,具有很长的分子主链与复杂的支链结构,其溶解后比一般的无机分子如A组分能占据更广泛地空间,因此,很低的浓度即可增加较多的粘度,这也意味着PAM分子链的溶胀展开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自由度,在一定的搅拌时间与A组分添加量(5%)的情况下,0.066%的PAM已经是能扩散到缓释结构空间里的极限。3.3.3缓释尿素的水溶出动力学拟合分别利用Peppas公式和Hopfenber双指数公式,对上述实验中不同组分的缓释尿素(P.urea,B.urea,S-urea)和不同A组分含量的缓释尿素(1%S-urea,3%S-urea,5%S-urea)的水溶出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分别根据拟合结果所得到的释放指数雅和m对缓释过程及缓释机制进行了分析。根据Higuchi的假设,如果缓释过程符合浓度梯度控制的Fickian扩散,则r/=0.5,而对S-urea的实际释放过程的拟合结果如图3.12所示: 第三章缓释材料在新型尿素(A-P型)巾的缓释机理研究10O0l23456’78910lI121314toa)图3—12S-urea水溶出过程的Peppas公式拟合结果拟合结果显示,公式(1)中的各参数的值为:k=0.9493,n=0.8687,R2=0.9989;一方面说明Peppas公式能很好的对S-urea的缓释过程进行模拟,另一方面也证明了该缓释过程是一个异常扩散控制的过程,该过程可能受多方而因素的影响,浓度梯度决定的扩散只是其养分释放的可能机制之一。Hopfenber双指数公式是对Peppas公式的补充,对于由缓释框架溶蚀过程引起的溶质释放,可以计算浓度扩散作用引起的累积溶出量与溶蚀作用引起的累积溶出量的比例,并根据这个比值估计这两种作用对溶质释放的贡献。根据公式(2)得到的拟合参数如图3.13所示,其中kl=0.0698,k2=0.8909,m=0.4420,R2=0.9988。以75%尿素的溶出作为计量标记点,根据Hopfenber公式计算第二项乜产与第⋯项白,的比值为39.65,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S-urea的缓释过程不是简单的浓度梯度控制的Fickian扩散,缓释结构的溶蚀是控制尿素缓释的主要原因。8642蚕Yo瓷A~畚一幛器再盘al备II《拳F器Jn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10O123456789101I121314tOO图3.13S-urea水溶出过程的Hopfenber双指数公式拟合结果按照上述分析步骤,我们对不同添加材料缓释尿素样品的动力学数据也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参见表3.2:表3.2不同类型缓释尿素的Peppas公式及Hopfenber公式拟合结果KineticparametersforequationKineticparametersforequationTypeofsampleofPeppasofHopfenber刀R2Iratiol口R2P-urea0.91040.99552.9060.9988B-urea0.96470.99548.93。0.9952S-urea0.86870.998939.65。0.9988—————————。-———————————————————————1——-——————————。————————。—————————。’———————————=————————一。4:七2f丽divided露,^矗:timefor90%urearelease,‘:timefor75%urearelease使用Peppas公式得到的拟合结果显示,包括纯尿素在内的所有样品,其在静置释放实验中的养分释放过程都不是单纯由浓度梯度扩散引起的,它们全都是异常扩散过程。如果将纯尿素的结晶骨架看成是最基本的基质结构,这个结论说明,所有样品(包括纯尿素)在养分溶出的同时,其结构骨架的溶解性质就可能会对养分溶出速率产生影响,因此也就会不仅仅受溶液中浓度梯度的控制。这一点也符合8642c暑胃譬穗誊暑一它箔焉冀2备Ⅷ_妈孚托2盘 第三章缓释材料在新型尿素(A.P型)巾的缓释机理研究前面的结论,正是缓释材料的添加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尿素结晶的孔隙密度与分布根据Hopfenber双指数公式的得到的拟合参数,我们分别对Fickian扩散决定的尿素累积溶出率白fI,I和基质溶蚀决定的尿素累积溶出率幻P进行了计算,并对这两个指标进行了修正,分别取其绝对值代表实际的累积溶出率。因为真实的溶出过程比假设的条件更为复杂,根据公式计算得到的这两个数值有时会成为负值,影响了其物理意义的表达。最终这个比值的结果是按照urea,P.urea,B.urea,S-urea的顺序增加的,这也证明了前面的实验结论,A组分的添加是增加尿素样品结构水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按照同样的顺序,溶蚀过程对尿素溶出的影响越来越大,因为稳定的缓释结构将成为决定尿素水溶出的限速因子。对不同A组分添加比例的S-urea(1%S-urea,3%S-urea,5%S-urea)的溶出动力学数据同样分别使用Peppas公式和Hopfenber双指数公式进行拟合,其结果见表3.3:表3.3不同A组分添加比例缓释尿素的Peppas公式及Hopfenber公式拟合结果KineticparametersforequationKineticparametersforequationTypeofsampleofPeppasofHopfenber疗RIratio]口R2S-U(I%)0.91040.99550.57‘0.9936S—U(3%)0.96470.99547.06。0.9976S-U(5%)0.86870.998939.65。0.9988根据拟合结果,我们得到了与之前相同的结论,即S-urea的养分释放过程是受结构溶蚀过程与浓度扩散过程共同控制的,随着A组分含量的增加,前一过程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3.4土壤中缓释尿素的养分释放过程及缓释机理3.3.4.ISP—urea与S-urea在砂柱中的缓释效果#参照3.2.5.1的方法,各种尿素样品在砂柱中的累积养分溶出结果如图3.14所示:P-urea和S-urea与普通尿素比较均具有一定的缓释能力,第三次淋溶结束后(15rain),尿素溶液已经扩散至淋溶柱底部并在第四次淋溶时带来养分损失,此时普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通尿素溶出了总量的约40%,而对于P.urea和S-urea,则分别只溶出了小于5%的养分;当第7次淋溶结束后,几乎所有的普通尿素都已随水分溶出,此时,P.urea溶出了约70%,而S-urea则只溶出了不到35%。根据前述水溶出结果和对新型尿素结构的分析,这种缓释效果主要来源于添加组分自身的理化性质或其对于尿素物理结构的影响,对于P-urea,P组分能溶解在水中,其对于尿素分子的连接作用随着水分的渗透减弱或消失,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证明,但是与水溶出不同的是,砂柱中的孔隙较小,大大增加了水分扩散路径,P组分能够通过增加溶液的粘度来减缓溶液在砂柱中的扩散速度,因而在砂柱介质中具有更好的缓释效果,这一点与P.urea的水溶出过程有所不同。与P.urea相比,S-urea具有更显著有效的缓释能力,在第15次淋溶时,P.urea已经完全溶出,而S-urea只溶出了70%,这一结果也与前述实验相吻合,添加的A组分有利于将P组分固定在特殊的网格结构中,这种结构不仅能够减缓水分的渗透,还有利于A、P复合物在河砂内部的固定,大大增加了局部的粘度与水势,影响水分与养分的交换,达到缓释的效果。012345678910ll12131415161718192021time图3.14缓释尿素砂柱淋溶结果∞钓粥∞如∞如加mO一零:鬟霎协嚣墨u矗Q—c一对oJn-o各口c再≯铲∞o瓮ln£110 第三章缓释材料在新型尿素(A.P型)巾的缓释机理研究3.3.4.2不同温度下P-urea与S-urea在土壤中的缓释效果砂柱淋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新型肥料的缓释性能,但其与真实的土壤环境仍有很大的不同,参照3.2.5.2的方法,我们分别在5。C和25。c温度一1-棵.Y新型尿素在模拟真实土壤环境下的缓释情况,5。C时的土壤淋溶结果如图3.15所示:01234,6,!。、8910il1213H15图3—155。C时缓释尿素土壤淋溶结果普通尿素与P.urca的土壤淋溶曲线与其在砂柱中的淋溶曲线比较相似,其原凶可能是凶为在5aC的低温下,土壤对于P组分的吸附作用较弱,凶而后者在土壤中的扩散作用与在砂柱中的比较近似,即影响缓释的主要原因在于P组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溶液的粘度。同时,在5。C温度下,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大大降低,其对于尿素分子的水解作用较低,因此养分溶液主要组成仍然为尿素分子,图3.15跏瑚蜘枷瑚看|珊瑚啪m∞o一曲tll:vpn等嚣等事曲叠互。嚣一tl一露Q.15-O扫茹曩带j口可u-瘁一叠§U瑚瑚瑚m瑚啪mⅢm瑚舳∞∞的o^呻巨一p”葛矗瓮誊曲a!IIQ日卫曩Z一暑olk守扫暑口母,口葛苗lng等U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的尿素与总氮溶出曲线分别证实了这·‘点,中在尿素态氮,其不易被土壤固定与吸附,过程。癸量2莹i善菩售霉l{u;普通尿素与P.urea的养分溶出主要集养分的释放过程可能主要是一个扩散图3.1625。C时缓释尿素土壤淋溶结果在5。C的土壤介质中,P.urea虽然具备一定的缓释效果,但在一周后累积养分释放量已经超过95%,其缓释时间过短,大大限制了在现实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P.urea不同,在同样的低温条件下,S-urea不仅具备更好的缓释效果,而且其养分释放时问大大延长。S-urea的总氮淋溶结果显示,一周后仍有约15%.20%的养分储存在土壤中并平稳缓慢释放,从图中的曲线推测,这一释放过程至少能持续30天。结合S-urea的尿素淋溶曲线,可以看出,其尿素氮在5天后基本转化为m狮脚姗m脚啪黔∞的∞o^∞暑)lp高等器=譬曲Ul专墨一a—Z一皇口:c五=c时nb口2嚣In基3U 第三章缓释材料在新型尿素(A—P型)巾的缓释机理研究其他离子形式的氮fNH4+为主),养分更易被土壤吸附固定,有利于淋溶损失,提高养分利用率。结合前述对S-urea的结构分析与砂柱淋溶结果,可以进一步证实A组分将P组分固定在网格结构中,并与土壤相互结合,改变了肥料颗粒周围局部的土壤环境,使其具备更高的持水能力,这不仅能够减缓水分的扩散速度,还影响了尿素分子的水解过程,有利于将其转化为更易被土壤保持的养分形态,提高了养分的利用率,这也与前一节所述的肥水耦合假说相符合。图3.16显示了25。C条件下三种尿素样品(普通尿素、P.urea和S.urea)在土壤中的累积淋溶结果,这一温度与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条件接近,可以进一步说明新型缓释肥料的缓释效果与利用前景。在该条件下,P.urea与S-urea均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前4天普通尿素淋溶损失总氮量约为170mg,其中尿素态氮约为130mg;P—urea淋溶损失总氮量约为100mg,其中尿素态氮约为70mg;S-urea淋溶损失总氮量约为70mg,其中尿素态氮约为45mg。第5天起,土壤中的尿素态氮已基本全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氮,此时尽管P.urea与S-urea在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大大高于普通尿素,但二者仍然保持与前者相似的养分释放速率稳定释放,图中曲线显示新型尿素能够具备较好的环视缓释效果并持续至少30天。温度升高有利于P组分与土壤胶粒的结合,尤其对于P.urea,P组分的作用被大大加强,与5。C时P组分的主要通过增加溶液粘度影响扩散不同,25。C时P组分能够被土壤颗粒吸附固定(这一点与P组分与A组分的相互作用相似),通过局部的肥水耦合作用加强养分的缓释效果,提高肥料利用率。温度升高也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加强其对尿素的水解作用,使其转化为更易被土壤同定的养分形式;P组分的加入将有利于这一过程。综合图3.15与图3-16的结果,在25。C时,普通尿素的尿素完全水解时间为4大,此时完全水解的尿素量约为270mg,50C时尿素完全水解时问为7天,淋溶液中完全水解的尿素量约为40mg。对于P-urea,在25。C时4大后尿素完全水解,完全水解的尿素量约为400mg;在5。C时7天后尿素完全水解,完全水解的尿素量为约80mg;温度升高后,普通尿素的水解量提高了230mg,P-urea的水解量提高了320mg,后者的提高幅度明显大于前者。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3.4本章的主要结论新型缓释材料对尿素水溶出的缓释机制以及该缓释结构在尿素中的形成过程均不同于原缓释材料在复合肥中的情况,我们对该新型缓释材料和制得的新型尿素的物理化学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红外光谱分析与表面电镜观察显示A组分与PAM这两种添加物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添加物与尿素分子之问通过范德华力、氢键与静电引力等物理作用力相互连接,形成了一种鸟巢状的空间结构,A组分构成了该结构的骨架,PAM分子通过架桥作用形成网络结构,加强了A组分之间及A组分与尿素分子之间的连接。XRD与BET分析说明这种结构影响了尿素晶体的结晶过程,降低了其分子间距和孔隙率,大大减小了尿素产品的比表面积。缓释尿素的静置水溶出动力学数据及其拟合结果表明尿素的缓释过程受溶蚀作用与浓度梯度作用的共同控制,A组分是影响缓释结构水稳定性的主要材料,随着其含量的增加,缓释结构的溶蚀过程成为控制养分释放的限速步骤。新型尿素的土壤淋溶实验证明了其在真实环境中的缓释效果,养分释放前期受肥料自身结构溶蚀过程的影响,后期则与PAM分子在土壤中的扩散与固定有密切联系,升高温度可以增强PAM与土壤胶粒的相互作用,有利于非极性分子(尿素)在土壤中的水解与转化,增大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通过肥水耦合作用提高了养分利用率。 第四章新型缓释尿素(A-P型)的生产上艺研究第四章新型缓释尿素(A-P型)的生产工艺研究4.1引言氮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被公认为是决定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尿素的含氮量高达46%,作为最重要的氮肥品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地应用。生产尿素的工业方法很多,但得到广泛应用的生产工艺‘‘共有五种:水溶液全循环法、意大利蒙特爱迪生公司的双气提法、意大利斯娜姆公司的SnamprogeRi氨气提法、荷兰斯塔米卡邦公司的Stamicarbon二氧化碳气提法、日本东洋工程公司的ACES(AdvancedProcessforCostandEnergySaving)_二氧化碳气提法。后三种工艺主导了当今尿素技术的世界市场,通常我们将其称之为尿素技术的三大专利厂商,根据2005年世界尿素产量的统计,应用三大专利厂商技术生产的尿素产量占全球总量的83.4%。无论是上述哪种工艺,尿素合成的主线流程都是一致的,都是以氨气与二氧化碳作为基本原料,通过其反应产物氨基甲酸铵脱水最终得到尿素产品,整个反应流程是在高温、高压的封闭体系内完成的,最终产品必须控制反应副产物缩二脲的含量,因为缩二脲含量过高会严重影响种苗的发芽率。随着近年来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提高肥料(包括尿素)养分的利用率,减少养分流失对环境的污染已经越来越被全世界所重视。一种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就是研究和发展缓释尿素,目前全世界应用最为普遍的缓释尿素多采用包膜的的方法,如硫包膜、树脂包膜等等,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可以大大减缓尿素的溶出速率,但是由于包膜技术对生产设各与生产成本的要求较高,大大限制了这种技术的推广与发展,尤其是限制了它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前期实验室已经研发出复合肥缓释材料并成功将其应用于复合肥工业化生产中。但是,国内尿素工业化生产大部分以喷淋塔方式为主,其工艺与复合肥生产无论在基本原理还是技术路线上都有很大差别,无法将原有的缓释复合肥工艺照搬到缓释尿素生产中去。在此背景下,我们将以缓释复合肥研究为理论基础,开发出新型的缓释尿素品种,并结合国内尿素工业化生产流程,对其生产工艺进行设计和优化,最终实现该产品的工业化生产。4.2材料和方法。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4.2.1材料与试剂新型缓释材料的A组分是由凹凸棒土、高岭土、硅藻土、膨润土与蛭石等天然无机矿物以一定比例复配而成,100.200目,使用前在烘箱内105℃干燥8h:聚丙烯酰胺0'AM),分析纯,数均分子量为300W,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尿素,分析纯,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使用前在烘箱内60℃干燥8h;橄榄油,石油醚等其它所有的分析检测试剂均为分析,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4.2.2缓释尿素的制备方法4.2.2.1橄榄油冷媒造粒法制备缓释尿素将20g尿素置于100ml烧杯中,并在133"(2带有磁力搅拌装置的油浴中加热至尿素完全熔融,烧杯底部以转子以25rps转速的匀速搅拌,将一定比例的缓释材料组分缓慢加入尿素熔浆中搅拌使之均匀分散。用胶头滴管吸取该熔融脲浆并逐滴将其滴入30cm高度的橄榄油冷媒中,脲浆液滴在沉降过程中重新结晶成为球形颗粒,过滤并用石油醚洗去缓释尿素颗粒上残留的的橄榄油,最后将所得颗粒样品放置在60℃烘箱中烘干备用。4.2.2.2模板造粒法制备缓释尿素熔融脲浆的制备与缓释材料的添加过程同4.2.2.1,缓释材料混合添加时,除特别说明,所有实验中添加的缓释材料的搅拌时间均为为2min,A组分与PAM组分分别添加时,A组分的搅拌时问为30s,P组分为2min;待缓释材料分散均匀后,将所得的缓释尿素熔浆缓慢倒入特制的钢制模板内,尿素冷却结晶后打开模板得到直径lcm,高O.3cm的片状缓释尿素样品。模板装置如图4.1所示: 第四章新型缓释尿素(A-P型)的生产』艺研究图4.1缓释尿素造粒模板4.2.2.3静置溶出块状样品的制备按照4.2.2.1的方法,将20g尿素黄于50ml烧杯内133。C油浴加热,待其熔融后加入一定量的缓释材料,搅待直至均匀分散。将烧杯置于空气中室温冷却,保持搅拌使缓释材料维持分散状态直至样品冷却,得到柱状缓释尿素结品。4.2.3缓释尿素的评价检测方法4.2.3.1砂柱淋溶实验检测养分溶出速率砂柱淋溶装置与2.2.3.1设计原理一致,但玻璃淋溶管内径改为为4cm,锥形下121处用石英砂隔板替代脱脂棉,将30-80目干燥河砂150g均匀填入柱内,高度为20cm:关闭活塞,用去离子水白上而下将底砂缓慢浸透,打开活塞,放去多余水分至不冉有淋出液为止;将肥料样品均匀平铺在河砂表面;最后在样品上覆盖同样目数干燥河砂30g以防止淋溶时水流扰动。每次实验设3组重复,以去离子水白上任下连续淋溶,每次淋溶20mI,单次淋溶过程之问问隔5min,亢至肥料完全溶出;卜.端以50ml三角瓶收集每次的淋溶液并测定其中的养分含量,计算单次溶出率、累积溶出率与控失率。其计算公式分别为:Q。=W。厂Wo木100%Q=EW。/Wo宰100%K=(1一EW。/Wo)木100%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其rfl,W。为单次溶出量(g),Wo为初始质量,Qn为单次溶出率,Q为累积溶出率,K为控失率。4.2.3.2尿素养分溶出速率快速检测方法砂柱淋溶装置与4.2.3.1设计原理一致,但将玻璃淋溶管内径改为为2cm,并且将下砂装填量改为35g且不用润湿,盖砂改为20g:淋溶时将玻璃管上端封闭并接入固定水头高度的供水装置以保证每次实验压差一致,采用连续淋溶的方式,每淋溶50ml取一次样品,共取3次,合计淋溶150ml。单次溶出率、累积溶出率与控失率的计算方法同4.2.3.1。4.2.3.3缓释尿素的静置水溶出实验将4.2.2.3得到的块状样品烧杯内缓缓倒入50ml去离子水,并保持烧杯内水温恒定在25℃。每60min时间间隔在其上端适当加以搅拌,以维持溶液内尿素浓度的均匀,分别在溶液中轴的上、中、下位置取lml溶液,测定尿素浓度并计算样品中尿素的释放速度,累积释放率(%)=溶出质量/总质量*100%;每次实验设3组重复,具体实验装置如图4.2所示:图4—2缓释尿素静置水溶出实验装置 第四章新型缓释尿素(A—P型)的生产:j二艺研究4.2.3.4熔融脲浆的粘度测定将800g尿素放置在lI大烧杯中均匀加热至其完全熔融,将一定量的缓释材料复配物缓慢添加到熔浆中并缓慢搅拌使之完全分散,使用NDJ-1型旋转粘度计测定该脲浆溶液的粘度。4.3实验结果与分析4.3.1应用新型缓释材料的缓释尿素技术路线研究4.3.1.1新型缓释材料的添加方式分析我们已经验证了三维网络结构对与缓释所起的作用,但是与复合肥的生产工艺不同,尿素的现代化生产工艺是利用了NH3与C02的合成反应,直接将反应产物冷凝造粒得到最终的尿素产品。而且,尿素比其他的工业级化肥原料(磷铵盐、氯化铵、氯化钾等)更易吸潮结块,难以将原有的掺混复配造粒工艺直接利用到尿素生产中去。PAM作为一种水溶性的有机分子,是可以溶解在熔融脲浆中的,根据这一性质,我们设计出了只需对现有的尿素生产设备进行小的改造,即可生产新型缓释尿素的技术路线,并且按照这一思路,首先在实验室合成了块状缓释尿素的产品(参见4.2.2.3的实验方法)。按照该方法对所得样品作静置溶出实验,以相同条件下制得的普通尿素为空白对照,得到了添加了不同组分的各种缓释尿素的溶出率一时问曲线图4.3: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loo908070邑60潞箦50袭403020lOO5lO15202530t∞图4.3不同类型缓释尿素的水溶出速率曲线新的添加方式可以生产出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的缓释尿素,根据添加组分的不同,新型缓释尿素的缓释效率也有所区别,不论A组分、P组分㈣还是复配缓释材料均可以对尿素的缓释起一定的作用,这与前面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并且缓释材料混合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添加两种单一组分,再一次证明A组分与P组分在熔融脲浆形成了新的缓释结构,提高了缓释效率。.4.3.1.2缓释材料的添加量对缓释效果的影响将2%和5%的缓释材料应用4.2.2.1的橄榄油冷媒造粒方法添加至尿素熔浆中,再经过过筛、干燥等工序,我们得到了外形与与粒径同普通工业尿素一致的缓释尿素样品。采用4.2.3.1的砂柱淋溶的方法,以普通尿素为空白参比,分别对以上样品进行了缓释效果评价,其淋溶结果如图4.4所示: 第四章新型缓释尿素(A-P型)的生产_上艺研究1009080§70静60丑臻50癸磲403020lO0O246810121416182022淋溶次数图4.4不同缓释材料添加量的缓释尿素砂柱淋溶结果实验结果证实与普通方式生产的尿素相比,运用新的添加工艺制造的缓释尿素颗粒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在缓释剂添加量仅为2%时,其控失率就可以达到20%.30%,当控失剂添加量达到5%时,其控失率可以高达50%以上。随着缓释材料添加量的提高,控失率也在上升,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对缓释效果的需要和对成本的评估,通过改变添加量来得到性价比最优的缓释尿素产品。4.3.2新型缓释尿素的生产工艺研究通过在熔融脲浆中添加缓释材料,我们初步得到了新型缓释尿素样品并验证了其缓释效果。为了进一步将该方法运用到尿素生产的工业化流程中去,我们对具体的添加工艺,包括添加材料规格、添加量、添加顺序、搅拌时间、冷却时间等进行了摸索,并以最终产品的缓释效果为主要评价依据,结合脲浆粘度、缩二脲含量等与工业化生产息息相关的指标,对添加工艺进行了研究。4.3.2.1缓释材料添加量对脲浆粘度的影响在尿素工业化生产工艺中,尿素在合成出来以后,始终以熔融脲浆的形式在保温管道内传输直至结晶造粒。管道内的压力决定了脲浆的流动速度与传输高度,过高的粘度不仅会影响脲浆的停留时间而增大缩二脲的含量,同时,也增大了堵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塞管道与喷头的几率,成为整个设备正常运转的安全隐患。为此,必须考察缓释材料的添加量与脲浆粘度的关系,保证新型的添加工艺能够顺利实现。参照的4.2.3.4的实验方法,我们对1%-10%添加范围的缓释脲浆粘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4.5所示:350300250∞击200正铤黧15010050O23456图4.5不同缓释材料添加量的熔融脲浆粘度A组分在尿素熔浆中能与周围的尿素分子通过氢键与范德华力等物理作用相互影响,过高的分布密度会使这些分子团的运动相互制约从而增加了溶液的运动粘度。由图中的粘度数据可以知道,添加l%的缓释材料对脲浆粘度几乎没有影响,随着控失剂的添加量南2%逐步增加至5%,脲浆粘度也缓慢增加,当缓释材料添加量达到5%时,脲浆粘度已经达到了27.5Pa.s,是纯尿素熔浆粘度的近20倍。这个数值已经接近了工业生产所能承受的粘度极限。当缓释材料的添加量增加至10%时,粘度已经急剧升高到300Pa·s以上,远远超出了实际应用范围。综合之前的缓释材料添加量与控失率的关系,我们认为,2%.5%的是比较合适的添加范围,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不会对工艺带来太大的负担。4.3.2.2缓释材料的搅拌时间控制分析尿素中缩二脲含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发芽率的高低,是评价尿素产品质量的重要标准。缓释材料的添加工艺增加了脲浆溶液的停留时间,将不可避免 第四章新型缓释尿素(A·P型)的生产』艺研究的加剧尿素分子的缩合反应程度,引起缩二脲、缩三脲等副产物的增加。而添加在脲浆中的缓释材料则需要一定的分散时间来形成缓释结构,尤其对于具有大分子结构的PAM,其分子链必须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充分打开,过短的反应时间将降低养分的缓释效果。因此,必须在这二者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平衡点,在尽可能减少缩二脲产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缓释效率。我们采用4.2.2.2的模板造粒方法,得到了大小适中,粒度均匀的缓释尿素成品,这种方法重复性好,并可以精确控制缓释材料添加的各项指标,对于搅拌时问也能精确控制,比橄榄油造粒方法更加附合实验室的研究要求。本小节之后所有的缓释尿素样品,如无特别说明,均采用此种方法制备。将上述方法制得的不同添加时间的缓释尿素样品进行缩二脲测定,其结果如图4.6所示:1.61.4萝1·旗1.口茕辩0,蓬i{婚0·0.4O.2O.024图4-6缓释材料搅拌时间与缩二脲的关系随着搅拌时间的增加,缩二脲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当缓释材料的搅拌时间达到5min时,缩二脲的增加量达到了0.7%左右;以传统高塔尿素工艺平均缩二脲含量0.8%计,缩二脲含量提高了近一倍,接近1.5%,已经超出了l%的国家标准,虽然作为缓释尿素,缩二脲的释放也比普通尿素慢,但过高的含量仍然是影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响出芽率的隐患。而当搅拌时间控制在2min左右时,缓释样品总的缩二脲含量仅增加了0.3%不到,可以满足一般生产的需要。按照4.2.3.1的实验方法对不同搅拌时间的缓释尿素样品进行了控失率测定,其结果如图4.7所示:1009080霎70篓60篓50躐403020lO0lO121416182022淋溶次数图4—7缓释材料搅拌时间与缓释效果的关系随着混合时问的增加,缓释尿素的释放速度逐步减慢,说明缓释材料的结构形成需要⋯定的时问,但对于5%的添加量而言,lmin的搅拌时间就已经能够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当搅拌时问达到2min后,缓释组分已经能够形成必要的结构,更长的分散时问(5min)对P组分的溶胀与缓释效果的增加已经作用不大,搅拌5min的样品并不比搅拌2min的样品缓释效果更好。综合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缓释材料的最佳添加时问是2min左右,这个停留搅拌时间即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缓释效果,又能将增加的缩二脲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4.3.2.3缓释材料的添加顺序分析新型的缓释尿素添加工艺与缓释复合肥有着很大区别,缓释材料的各种组分 第四章新型缓释尿素(A-p型)的生产工艺研究在尿素熔浆巾分散均匀并最终形成有效的缓释结构,这就为缓释材料的分组添加提供了理论基础。因为A组分与P组分的分散时间是不同的,后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打开分子链,而前者只需充分的搅拌力度即可快速完成分散。先在管道中添加P组分不仅可以减少A组分对P组分的空间竞争,有利于其快速分散,而且能大大降低粘度对设备的负荷。分别将A组分与P组分先后加入熔融尿素(其中A组分的分散时问为30s,P组分的分散时间为2min),得到不同添加顺序的缓释尿素样品,按照4.2.3.1的砂柱淋溶实验方法测定其缓释效果,结果如图4-8所示:100908070零蕃60箦50涎娶40嚓302010OlO121416182022淋溶次数图4.8缓释材料添加顺序与缓释效果的关系实验结果与最初的预测相吻合,先单独添加P组分有利于缓释材料的分散,采用这种添加方式制得的样品缓释效果优于先A后P顺序制得的样品。实验结果还显示,采用先A后P的添加方式与将混合后的缓释材料一起添加的方式制得的尿素,缓释效果十分接近,这进一步说明,A组分的分散与P组分的分散存在着竞争,A组分对P组分大分子链的展开具有一定的空问阻碍作用。4.3.2.4缓释材料A组分的粒径控制分析基于4.3.2.3的结果,我们考察了不同A组分的粒径对缓释效果的影响,因为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这不仅关系着A组分自身的分散与沉降,还可能会对P组分的分散产生影响。采用4.2.3.1的砂柱淋溶法对所得样品进行释放速率测定,结果如图4-8所示:零、一,褥露姣器嚓3020lOOoZ468IO121416182022淋溶次数图4-9A组分粒径与缓释效果的关系对于原有的缓释材料A组分,其目数为200目,更大的粒径极易在脲浆中快速沉降,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以更小粒径(400目)的同种物料制得的缓释尿素样品控失率略优于原配方,说明小粒径有利于A组分的分散和整体缓释结构的均匀分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控失率,但过细的粒度同时会导致成本的大幅提高,应用这种方式来提高缓释效果性价比太低,不适于产品的推广与应用;而200日已经基本能够满足工艺的需要,得到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产品。4.3.2.5缓释尿素颗粒的冷却时间分析工业化尿素生产的最后一步是脲浆的冷却造粒,高塔造粒是应用最J’.、产量最大的方法之一。缓释材料能增加脲浆的粘度,改变其散热速度,并由此可能对整个高塔造粒的技术指标带来影响。我们制备了块状尿素样品(参见4.2.2.3的实验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了其中心位置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4.10所示:∞鼬阳∞如∞ 第四章新型缓释尿素(A-P型)的生产工艺研究40353025含量20_-15105O5060708090loo110120130140T(℃)图4.10缓释尿素颗粒的冷却时间曲线新型缓释尿素的冷却时间与普通尿素几乎完全一致,说明对于添加了缓释材料的尿素产品,粘度的增加可能会影响极大体积的尿素熔浆的温度传导速率,但对于体积较小的样品(20m1),这种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对于造粒过程所得到的颗粒更是不会产生作用。4.3.2.6缓释尿素工业化成品的缓释效果分析结合上述对缓释尿素生产工艺的讨论,我们对普通尿素的工业化生产设备与技术路线进行了调整与改造,通过了缓释尿素工业生产的小试并成功制备了一批添加量南1%.3%的缓释尿素成品,应用砂柱淋溶的实验方法对该批缓释尿素产品进行了检测,其养分缓释效果如图4.1l所示: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807060零i50丑建40窭蝶3020100O246810121416182022淋溶次数图4.11不同添加量的缓释尿素工业化成品淋溶曲线淋溶结果显示,所有新工艺缓释尿素产品养分释放速度比普通尿素都有所降低,尤其是当缓释材料的添加量超过l%后,二者的差异尤为明显。由于0.5%的添加量太低,缓释材料在尿素颗粒中的分散体积较小,其三维结构网孔较大,因而其效果不能显著发挥,随着缓释材料含量的逐步增加,缓释效果也有所提升,1%的添加量就有明显的缓释性能,添加量由1%至3%的变化过程中,可能因其变化差异较小(0.5%),造成缓释效果有所波动,当缓释材料增加至3%后,缓释性能趋于稳定。新型尿素的工业化小试结果说明,以普通尿素生产的设备为基础,应用新工艺制备具有良好缓释性能的新型尿素是完全可行的。4.4本章的主要结论复合肥的工业生产无论是原材料还是设备工艺都尿素生产有很大差别,这就决定了不能将缓释材料在复合肥中的应用方式推广到尿素中去。根据前期对缓释材料缓释过程、缓释机制的研究,我们设计出一条与现代尿素工艺紧密结合的缓释材料添加方式,确定了缓释材料在工艺中的添加位置:熔融脲浆,并对添加方式进行了优化,指出先P后A的添加顺序有利于发挥缓释效果;同时缓释材料的 第四章新型缓释尿素(A-P型)的生产』艺研究添加比例不宜超过5%,否则将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在此比例下,其添加搅拌时间应尽量控制在2min以内以减少副产物缩二脲的含量;最后我们对新添加工艺的造粒冷却步骤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尿素颗粒高塔造粒冷却成型过程不会受到所添加的缓释材料的影响。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第五章结论与展望5.1总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肥料作为“粮食的粮食’’,对于保持农业生产持续和稳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在实验室前期白主研发的内置网型缓释复合肥的基础上,进,‘步深入探索了这种新型缓释肥料的缓释机制,对早期提出的网络结构缓释作用进行了论证与说明,阐释了各缓释组分在该结构中的功能,并提出了肥水耦合作用,对缓释材料在施肥后期的缓释机制进行了补充。结合前期的研究上作,我们自主设计研发出一种全新的配方和技术,制造出新型的具有良好缓释性能的缓释尿素,并引入Higuchi提出的基质型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通过静置水溶出实验对新型尿素的缓释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对于新型缓释复合肥,P组分聚丙烯酰胺(PAM),能增加溶出介质粘度,减缓养分的渗透扩散速度:A组分(凹凸棒土)可以作为胶黏剂,加强肥料颗粒之问的连接,提高成品的完整性与紧密度;二者混用后更能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形成特殊的网络结构,其以A组分为骨架,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力与氢键等物理作用将P组分吸附固定,高分子PAM的粘性与溶胀性能将影响水分与水汽的扩散并最终减缓养分的释放速度。当肥料被施入土壤后,缓释材料能与肥料颗粒周围的土壤胶粒结合,提高了局部土壤水势,水分将在负压作用下由外向内扩散,养分将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由内向外扩散,在肥水耦合的作用下,实现养分的缓释。②在新型缓释尿素中,PAM分子能够溶于熔融脲浆,其分子链伸展打开后形成分子网络,能被具有良好分散性A材料锚定,最终在尿素晶体内部形成鸟巢状立体结构。XRD与BET分析说明这种结构影响了尿素品体的结品过程,降低了其分子间距和孔隙率,大大减小了尿素颗粒的比表面积。溶出动力学数据及其拟合结果表明尿素的缓释过程受溶蚀作用与扩散作用的共同控制;A组分是影响缓释性能的主要材料,随着其含量的增加,缓释结构的溶蚀过程成为控制养分释放的限速步骤,这一点与缓释复合肥的情况有所不同。③我们还对该新型尿素的添加工艺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显示:先P后A的添加顺序更有利于网络结构的形成与缓释效果的发挥;缓释材料的添加比例不宜超过5%,否则粘度过高将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在此比例下,其添加搅拌时间应尽量控制在2min以内以减少副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产物缩二脲的含量;最后我们对新工艺的造粒冷却步骤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这一过程不会受到因缓释材料的添加而引发的脲浆粘度的影响。5.2展望本论文探讨了一种新型缓释材料在复合肥中的缓释机理,并对该缓释肥料施入土壤后的缓释过程进行了补充,提出了肥水耦合对养分的缓释作用:以上述缓释复合肥的研究为基础开发出新型缓释尿素的制备方法,研发出能够与尿素工业化生产相结合的新型缓释尿素的工艺配方与技术路线,并将缓释药物释放动力学模型引入了其养分释放过程的研究,探索了其养分缓释机制。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应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之上,重点着眼与以下方面的问题与不足:1)对于缓释复合肥的研究应继续深入探讨其在土壤中的养分缓释过程,研究缓释材料与土壤胶体颗粒的相互作用,该作用不仅贯穿整个养分释放的始终,而且最为接近生产中的真实情况,是调节养分释放速率,提高养分利用率的关键步骤。2)针对前期提出的肥水耦合作用,应逐步建立一个与土壤水势相关联的数学模型,系统揣述养分与水分的扩散过程,深入研究养分的缓释过程与缓释机理,为今后的新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奠定理论基础。3)继续优化新型缓释尿素工艺,逐步完成从实验室小试向大工业生产的过渡,并最终实现该技术成果的工业化改造。4)继续完善缓释材料的配方筛选与配比优化工作,加强对工农业废弃物与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进一步降低缓释材料的成本。5)在缓释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已有缓释材料的理化改性研究,进一步提高缓释材料的对养分的缓释能力。 新型缓释化肥rfl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参考文献【1】林葆,李家康,金继运.中国肥料的跨世纪展望叨.微复肥.1999,4:1.5.【2】赵其国,周炳中等.中国耕地资源安全问题及相关对策思考【J】.土壤.2002,6:29.302.【3】朱利平,卫树银,任冬生等.包膜肥料的研究进展叨.河北农业科学.2008,2(6):40—42.【4】赵其国.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若干问题叨.土壤学报.1997,34(1):1-9.【5】许秀成.我所了解的世界化肥现状(1)我国化肥生产量、消费量在世界的地【J】.磷复肥与硫酸信息.2001,(19):14—19.[6】许秀成.我所了解的世界化肥现状(4)我国农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及与美国的比较【J】.磷复肥与硫酸信息.2002,(2):15-20.[7】金继运,林葆.化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现状和展望.中国化工学会与中国作物营养学与肥料学会联合召开的“提高肥料利用率”学术研讨会.北京:1996.【8】陈同斌,陈世庆,徐鸿涛,黄诗铿,陈炎.中围农用化肥氮磷钾需求比例的研究[J】.地理学报.1998,530):32—41.【9】9林葆,李家康.当前我国化肥的若干问题和对策【J】.磷肥与复肥.1997,2:l一5.[10】朱兆良.我国氮肥的使用现状、问题和对策【A】.南吕:江西出版社,1998.【1l】王红飞,王正辉.缓控释肥料的新进展及特性评价【J】.广东化工.2005,(8):86.90.【12】许秀成,李药萍,王好斌.第三报包膜(包裹)型控制释放肥料各国研究进展(续)[J】.磷肥与复肥.2001,16(4):4-8.【13】张树清.我国缓/控释肥料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农业信息.2008,(11):32—36.【14】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专家组.我国化肥而临的突出问题及建议.中国科学院文件,科发学部字(1997)0228号.【l5】樊小林,廖宗文.控释肥料与平衡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J】.植物营养与施肥学报.1998,4(3):219-223.【16】许秀成,李药萍,王好斌.包裹型缓释/控制释放肥料专题报告限】.磷肥与复 参考文献肥.2001,16(2):10—12.【17】SpaldingRF.,ME.,Exer.Ocurrenceofnitrateingroundwater-Areview[J】.Environ.J.Q.1993,22:392-402.【18】廖宗文,刘可星,土德汉等.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控释肥【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4):71—75.【19】武志杰,周健民.我国缓释、控释肥料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叨.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1,3(1):73.76.【20】FeiginA.,HalevyJ—Irrigation-fertilization—croppingmanagementformaximumeconomicreturnandminimumpollutionofgroundwater.ResearchReport.Inst.SoilWater,ARO.TheVolcanoCenterGetDagan,Israed.1989:122-125.[21】KuhlmannH.,EngelsT..NitrogenutilizationinrelationtoN—fertilization.TheFertilizersociety.York,UK,1989:287.【22】Sims,J.T..PhosphorussoiltestingInnovationsforwaterpualityprotection【J】.Commun.SoilSci.PlantAnal.1998,29:1471-1489.【23】李兆富,杨桂山.太湖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与控制【J】.湖泊科学.2004,16(12):83-88.【24】何绪生,李素霞,李旭辉等.控释肥料的研究进展[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4(2):97—106.【25】MartineETrankel.Controlled·releaseandstabilizedfertilizerinagriculture.InternationalFertilizerIndustryAssociation.1997,(11):ll—12.【26】KeeneyD.Whatgoesaroundcomesaroundthenitrogenissuescycle【A】.1n:Mortwedt】】,ShavivA.Dahliagreidingersymonfertilizationandtheenvironment【C】.TechnionHaifa,l997:8-20.【27】SimsJT.Phosphorussoiltesting:Innovationsofwaterqualityprotection【J】.CommunSoilSciPlantAnal.1998,29:1471—1489.【28】武志杰,陈利军.缓释,控释肥料: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9】樊小林,刘芳,廖照源等.我国控释肥料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l5(2):46.473.【30】李药萍,许秀成,王好斌.国内外缓释/控释肥料标准现状四.磷肥与复肥.2005,20(3):6—7...81.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31】奚振邦.缓释化肥再认识【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4):578.583.【32]TrenkelME..农业生产中的控释与稳定肥料I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2,4.6.[33】ShavivA—PlantresponseandenvironmentalaspectsasaffectedbyrateandpatternofnitrogenreleasefromcontrolledreleaseNfertilizer[A】.VanClempt—Progressinnitrogencyclingstudies【C】.TheNetheerlands:KluwerAcanademPub,1996:285-291.【34】CoetttrzHM—Technologydevelopmentincoatedfertilizers【A】.HaginA—WorkshoponContorlled/SlowReleaseFertilizers【C】.HaifaIsrael:Technion,1993:158.164.【35】RabanS,ZerdelE,ShavivA—ReleasemechanismscontrolledreleasefertilizersinpracticalUse[A].MortwedtJJ.ShavivA.OnfertilizationandtheEnvironment[C].Haifa:Technion,1997:287—295.【36】许秀成,李药萍,王好斌.包裹型缓释/控释肥料专题报告限】.磷肥与复肥.2000,15(3):l一12.【37】UNDO&IFDC.FertilizerManual.KluwerAcademicPublishers,1998.【38】X.C.Xu,D.ELi,H.B.Wang.FertilizerInternationalAssociation.March/April,1999,No.369:31—32.【39]ShavivA.,MikkeisenR.L..Slowreleasefertilizersforasaferenvironmentmaintaininghighagronomicuseefficiency.FertilizerResearch.1993,35:l一12.【40】武志杰,陈利军.缓释、控释肥料: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1】TomaszewskaM,JarosiewiczA,Krzyszt.Physicaland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polymercoatinginCRFformulation【J】.Desalination,2002,146:319-323.【42】ChristiansenC.B—FactorsaffectingNreleaseofureafromreactivelayercoatedurea.FertRes.,1988,16:273-284.【43】FujitaT..Technicaldevelopmentpropertiesandavailabilityofpolyolefincoatedfertilizers.In:Hagin,J.etal(eds)Proc.DahliaGreidingerMemorialInt.WorkshoponControlled/SlowReleaseFertilizers,Mar.1993,Technion,Haifa.【44】JarrellW.M.,BoresmaL..Modelforthereleaseofureabygranulesofsulfur-coatedureaappliedtoSoil.SoilSci.Soc.Am.J.,1979,43:1044-1050.【45】TrenkelM.E..ControlledreleaseandStabilizedFertilizersinAgriculture.London,UKStratosphericOzoneReviewGroup,StratosphericOzone,1997..82. 参考文献【46】何海斌,王海斌,陈祥旭等.壳聚糖包膜缓释钾肥的初步研究【11.亚热带农业研究.2006,2(3):154-157.【47】施卫省,罗小林,唐辉等.桐油包膜尿素养分释放机理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14(4):109.111.[48】王波,施卫省,王亚明.桐油包膜尿素在无土基质中的利用性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3):182.188.D9】钟雪梅,朱义年,刘杰等.竹炭包膜氮肥的利用率比较四.桂林工学院学报.2006,26(3):404-407.【50】曹振恒,王亚明,郭会仙等.松香甘油酯包膜肥料的制备及缓释性研究【J】.化工科技.2007,15(3):1-4.【5l】Z.Li.Useofsurfactant-modifiedzeolite嬲fertilizercarrierstocontrolnitratereleaSe阴.MicropousandMesoporousMaterials,2003,61:181—188.【52】ManPark,JongSuKim,ChoongLyealChoietal—CharacteristicsofnitrogenreleaSefromsyntheticzeoliteNa—P1occludingNH4N03【J】.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2005,106:44—50.【53】翟军海,高亚军,周建斌.控释缓释肥料研究概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20(1):45—48.【54】柳金来,宋继娟,刘荣清等.双氰胺对氮肥增产效益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03,28(14):36-39.[55】TlustoeP.,BlackmerAM..Releaseofnitrogenfromurea.formfractions嬲influencedbysoilpH[J1.SoilSci.Soc.Am.J.1992,56:1807—1810.【56】陈振华,陈利军,武志杰.脲酶一硝化抑制剂对减缓尿素转化产物氧化及淋溶的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2):238—242.【57】MarjaE.Koivunen,ChristopheMorisseau,JohnW.Newmanetal—Pur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amethyleneurea-hydrolyzingenzymefromRhizobiumradiobacter(Agrobacteriumtumefaciens).SoilBiology&Biochemistry,2003,35:1433.1442.【58】弭云禄.沸石碳铵在冬小麦上的肥效【J】.土壤肥料.1997,(3):26.28.【59】卫伟,段连运,谢有畅.尿素在斜发沸石上的白发单层分散【J】.物理化学学报.2000,l6(5):472—474.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60】郝世雄,胡林,刘兴勇.缓释尿素概况【J】.I匹1)ll化工与腐蚀控制.2003,6:22.27.【61】郝万晨.缓释肥料的开发【J】.应用化工.2003,32(5):8.10.’【62】朱鸿杰,陈天虎,彭书传.松香凹凸棒石粘土包膜尿素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的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l,(5):88—90.【63】肖强,土甲辰,左强等.有机-无机复合材料胶结包膜肥料的研制及评价叨.应用生态学报.2010,2l(1):115.120.【64】冯新,宋波,吴平霄,等.柱撑蒙脱石改性磷铵及其增效机理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2,21(4):238.241.【65】土国喜,李青山,茹铁军等.聚氨酯缓/控释肥制备与膜层表征【J】.聚氨酯工业.2010,25(3):16-18.【66】李东坡,武志杰,梁成华等.包膜及其与生化抑制剂结合型尿素在草甸棕壤中尿素态氮溶出特征【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1):214。218.【67】许秀成,土好斌,李药萍.包裹型缓释/控制释放肥料专题报告第三报包膜(包裹)型控制释放肥料各围研究进展l美国、加拿大;2日本川.磷肥与复肥,2000,15(6):7-12.[68】TzikaM.,AlexandridouS.,KiparissidesC..Evaluationofthemorphologicalandreleasecharacteristicsofcoatedfertilizergranulesproducedinawursterfluidizedbed【J】.Powdertechnology.2003,132(1):16—24.【69】祝红福,熊远福,邹应斌等.包膜型缓腔释肥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化肥设计.2008,46(3):25—28.【70】许秀成,李药平,王好斌.包裹型/控释肥料释放专题报告(第二报)世界缓释腔制释放肥料生产、消费现状.磷肥与复肥.2000,l5(4):5-7.【71】ShojS.,KannoH—Useofpolyolefin—coatdefertilizersforincreasingfertilizerefficiencyandreducingnitrateleachingandnitrousoxideemission叨.Fert.Res.1994,(3):147-152.[72】MikkelsenLR..Usinghydrophilicpolymerstocontrolnutrientrelease【J】.Fert.Res.1994,38(1):53-59.【73】PoellR..ControlledreleasefertilizerIM].NoyesDevelopmentCorporation,PadRidge,NewJersey,1998. 参考文献【74】埃哈特K.(BASFAG公司).巾国专SU[P]CN,97180229,1999.12—27.【75】JongboomNC.etal一[PIWO.9930691A2,1999—06—21,CA13l:494884【76】KapitkovVVeta1..[e]us.1518330A2,1989—10—30,DW199033【77】RoweDB,CerggBM—Incorporationofslow-releasefertilizeracceleratesgrowthduringadventitiousrootingofArtemisia,Gaura,andNepeta【J].InternationalPlantPropagator’Ssociety.2000,50:430-432.【78】杨同文,尹飞,杨志丹等.包膜肥料研究现状与进展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37(2):141一144.【79】王月祥,赵贵哲,刘亚青等.缓/控释肥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化工中间体.2008,(11):5-9.【80】黄永兰,罗奇祥,刘秀梅等.包膜型缓/控释肥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3):5—59.【8l】韩晓日,王忠强,宋正国等.一种包膜控释复合肥料的制备方法.中国专利,200410021079,2004-12-29.【82】X.R.Han,Z.Q.Wang,Z.YWang.Applicationanddesignofdegradablematerialsincoatingfertilizers.FertilizationintheThirdMillennium-Fertilizer,FoodSecurity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12thWorldFertilizerCongressofCIEC.China:CIECEditorialBoardinCooperationwithCASinChina,2003,1021—1027.[83】马丁E特伦克尔博士(德国).农业生产中的控释与稳定肥料.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4】杜昌文,周健民,王火焰.聚合物包肥料研究进展阴.长江流或资源与环境.2005,4(6):725-730.【85】MariaTomaszewska,AnnaJarosiewicz,KrzysztofKarakulski.Physicaland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polymercoatingsinCRFformulation【J】.Desalination.2002,146:19.323.【86】M.Devassine,F.Henry,P.Guerin,X.Briand.Coatingoffertilizersbydegradablepolymers【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armaceutics.2002,242:399.404.【87】M.M.Hana,S.M.Eltaib,M.B.Ahmad.Physicaland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controlledreleasecompoundfertilizer【J】.EuropeanPolymerJournal.2000,36:2081.2088.[88】ParkK.W.,J.C.Park,J.H.Cho.Studyon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slow.85.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releasingfertilizerusingkoreannaturalclay.Minerals(I)CharacterizationofKoreannaturalclay【J】.KoreaJournalofEnvironmentalAgriculture.1984,3(2):50.【89】ShavivA.Advancesincontrolledreleasefertilize[J].AdvancesinAgronomy.2001,71:1.49.【90】许树成.硅藻土开发应用与特性研究叨.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7(3):29.31.【91】刘岁海,刘爱平.硅藻土开发应用的新成果叨.建材工业信息.2003,7.【92】陈菁,臧小平,孙光明等.利用硅藻土提高化肥肥效的研究川.土壤通报.2003,34(6):51-553.【93】卢丽萍,张丽华,高贤彪等.沸石对碳铵肥效的影响四。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98,4(3):314-318.【94】张瑛.非传统矿物肥料在农业上的应用【J】.土壤肥料.1997,(4):3-4.【95】李永兴,匡柏健,李久蒂.不同载体对微生物菌剂质量的影响【J】.土壤肥料.1999(6):30-32.【96】TrenkleME.Improvingfertilizeruseeffficiency-controlled·releaseandstabilizedfertilizersinagriculture[M】.publishedbyInternationalFertilizerIndustryAssociation.Paris,1997,1:l-12.【97】钱佳,韩效钊.颗粒肥料缓释性能测试方法现状与发展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10.13.【98】EuropeanCommitteeforStandardization,BSEN13266:2001,Slow-releasefertilizers—Determinationofthereleaseofthenutrients-Methodforcoatedfertilizers,BSI:EuropeanCommitteeforStandardization,15August2002.[99】山添文雄,越野正义,藤井国博等.肥料分析方法详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3.【100】MarlinET.Controled—releaseandstabilizedfertilizersinagricultureIM].Paris:TheInternationalFertilizerIndustryAssociation,1997:4%53.【10l】杜建军,土新爱,廖宗文等.不同浸提条件对包膜控/缓释肥料水中溶出率的影响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1):71—78.[102】徐和昌,黄沛成,武冠英.包膜肥料释放养分速度的测定【J】.北京化工学院学报.1994.210:33.37. 参考文献【103】梁智,何生丽.包裹型缓释肥料生产技术实验研究【J】.磷肥与复肥.2002,17(3):12.13.【104】王艳,王小波,王小晶等.包膜缓释肥料(CSFs)增产机理与氮肥利用率示踪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5):109一111.[105】郑圣先,肖剑,易国英.控释肥料养分释放动力学及其机理研究,第2报水蒸气压对包膜型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的影响【J】.磷肥与复肥.2002,17(5):22-24.[106】CavalcantiL.E,TotrrianiI.L.ThermotropicphasebehaviorofDPPCliposomesystemsinthepresenceoftheanti-canceragent‘Ellipticine’【J】.Eur.Bio.Phys.J.2006,36:67.71.[107】罗毅.药物控制释放方法叨.高分子通报.1996,(1):18.25.[108】MasaroL.,ZhuX.X..Phy7sicalmodelsofdiffusionforpolymersolutions,gelsandsolids明.Prog.Polym.Sci..1999,24:73-775.【109】SiepmannJ.,KranzH.,BodmeierR.,PeppasN.A—HPMC-matricesforcontrolleddrugdelivery:anewmodelcombiningdiffusion,swelling,anddissolutionmechanismsandpredictingthereleasekinetices叨.Pharm.Res..1999,16(11):1748—1756.[110】XiongX.Y,TamK.C.,GanL.H—ReleasekineticsofhydrophobicandhydrophilicmodeldrugsfrompluronicF127/Poly(1acticacid)nanoparticles[J】.J.Contr01.Release.2005,103:73-82.【lll】RitgerEL.,PeppasN.A—Asimpleequationfordescriptionofsoluterelease.I.Fickianandno—fickianreleasefromnon—swellabledevicesintheformofslabs,spheres,cylindersordiscs叨.J.Contr01.Release.1987,5(1):23—36.【112】徐铜文,土绍亭.扩散型高分子药物缓释机理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程分册,1994,17(4):187—191.[113】N.A.Peppas,J.J.Sahlin,AsimpleequationforthedescriptionofsolutereleaseIII.Couplingofdiffusionandrelaxation,Int.J.Pharm.57(1989)169_172.【114】E.Kaunisto,M.Marucci,P.Borgquist,A.Axelsson,Mechanisticmodellingofdrugreleasefrompolymer-coatedandswellinganddissolvingpolymermatrixsystems,Int.J.Pharm.418(2011)54-77.【ll5】T-Higuchi,Mechanismofsustained-actionmedication-theoreticalanalysisofrateofreleaseofsoliddrugsdispersedinsolidmatrices,J.Pharm.Sci.52(1963)1145-1149-87. 新型缓释化肥巾高分子材料的缓释机理研究【l16】BakerR.w.,LonsdaleH.K.,Controlledrelease:mechanismsandrates【A】.in:A.C.Tanquary,R.E.Lacey(Eds),Controlledreleaseofbiologicallyactiveagents.PlenumPress[C],NewYork.,1974:15-72.【117】FrankA.,RathS.K.,VenkatramanS⋯SControlledreleasefrombioerodiblepolymers:effectofdrugtypeandpolymercomposition明.J.Contr01.Release.2005,l02:333.344.【118】SiepmannJ.,PeppasN.A—ModelingofdrugreleasefromdeliverysystemsbasedOilhydroxypropylmethylcellulose(HPMC)[J】.Ady.Drug.Deliv.Rev..2001,48:139.157.【119】徐铜文,王绍亭.混合药膜缓释体系动力学模型闭.化工学报.1995,46(5):593.600.【1201杨亚楠,尹静波,刘芳.高分子材料在药物控制释放方面的应用【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1,22:38.40.【121】D.Q.Cai,Z.YWu,J.Jiang,K.J.Ding,L.PTong,EK.Chu,Z.L.Yu.Auniquetechnologytotransforminorganicnanorodsintonano—networks【J】.Nanotechnology.2009,20:255-302.【122】U.Shavit,M.Reiss,A.Shaviv.Wettingmechanismsofgel-basedcontrolled-releasefertilizers叨.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2003,88:71-83.[123】周训华,廖义玲.红粘土颗粒之间结构连接的胶体化学特征【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4,33(1):26—29.【124】RabanS.,ShavivA.ControlledreleasecharacteristicsofcoatedtileRfertilizers[C].Proceedingsofthe22ndInternationalSymposiumonControlledReleaseofBioactiveMaterials.Seattle,WA.1995,10-106.【125】倪晓宇,吴跃进,吴林,邱冠男,余立祥,张红.Anewtechniqueusedinproducinganovelslow—releaseureawithanetworkinsideanditsapplication.ChinesePatentSpecificationCN2010003090.6【126】N.A.Peppas,Analysisoffickianandnon—fickiandrugreleasefrompolymers,Pharm.ActaHelv.60(1985)ll0-ll1.【127】VLenaerts,YDumoulin,M.A.Mateescu,Controlledreleaseoftheophy’llinefromcross-linkedamylosetablets,J.Contr01.Release.15(1991)39—46.一88— 发表文章1)XiaoyuNi,YuejinWu,ZhengyanWu,LinWu,GuannanQiu,LixiangYu.Anovelslow-releaseureafertilizer:physicalandchemicalanalysisofitsstructureandstudyofitsreleasemechanism,Biosystemengineering(accepted)2)倪晓宇,吴跃进,吴林,邱冠男,余立祥,张红.一种内置网型缓释尿素和生产方法及其应用CN201l10003090.63)倪晓宇,吴跃进,余立祥,张红,李玉顺,赵连紫,邱冠男,刘斌美,吴林.一种缓释尿素及其制备方法CN201210392722.74)XiaoyuNi,YuejinWu,LinWu.NovelapplicationofPAMinurea:effectonreducingleachinglossandincreasingusingefficiency,AppliedSoilEcology(underreview)5)倪晓宇,吴跃进,吴林,邱冠男,余立祥,张红.一种新型缓释尿素的生产技术及在气提法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获毖乙嫠笋提(underreview)6)LeSong,HongZhang,XiaoyuNi,LinWu,BinmeiLiu,LixiangYu,QiWang,YuejinWu.Determinationofcontentofurea,biuretandmoistureincompoundfertilizerusing[1earinfrareddiffusereflectancespectroscopy.SpectroscopyandSpectralAnalysis(accepted)7)张红,倪晓宇,吴跃进,余立祥,赵连紫,李玉顺,岳艳军,刘锐杰.一种复混合物中聚丙烯酰胺的定量检测方法CN201210390587.28)吴正岩,蔡冬清,余增亮,邱冠男,倪晓宇,吴林,吴跃进,电厂秸秆灰对印染废水的吸附脱色方法,CN200910251732.79)周莎莎,蔡东青,吴林,倪晓宇,吴跃进etal,砂柱淋溶法改进前后化肥氮素释放特性比较,安镄放比群学2009,37(27):12978.12980.10)LinWu,XiaoyuNi,YuejinWuetal,Nitrogennutrientloss—controleffectofanewkindslow-releasefertilizerinsoil,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Technology(underreview)lI)LinWu,GuannanQiu,XiaoyuNi,YuejinWuetal,Researchonenvironmentsafetyofslow-releasefertilizeranditsaddibivematerials,InternationalJournalofWaterResearch(underreview).一8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