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可溶性ICAM1、VCAM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脑梗死患者可溶性ICAM1、VCAM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ID:37366777

大小:66.1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2

脑梗死患者可溶性ICAM1、VCAM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_第1页
脑梗死患者可溶性ICAM1、VCAM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_第2页
脑梗死患者可溶性ICAM1、VCAM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_第3页
脑梗死患者可溶性ICAM1、VCAM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_第4页
脑梗死患者可溶性ICAM1、VCAM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脑梗死患者可溶性ICAM1、VCAM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脑梗死患者可溶性ICAM-1、VCAM-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作者:郑义,刘永东,崔建英,史斌,金鑫【关键词】脑梗死;黏附分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sVCAM)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及sVCAM水平,并与16例健康者进行对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为(280.79±81.42)ng/ml,显著高于健康组的(207.45±60.26)ng/ml;患者sVCAM为(1624.9±469.80

2、)ng/ml,亦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269.78±351.43)ng/ml。结论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及sVCAM在脑梗死发生时明显升高,并且对敏感监测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关键词]脑梗死;黏附分子黏附分子(adhesion7moleculer,AM)分布于多种细胞表面及细胞外基质中,以配体-受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多种作用,黏附分子从细胞表面脱落成为可溶性AM。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与白细胞黏附、游出关系密切。已有试验证明,在不同炎性疾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升高。急性脑梗死时大量白细胞浸润到

3、梗死灶引发组织损伤,而此时的白细胞黏附聚集及组织损伤与黏附分子表达增高密切相关[1]。我们检测了急性脑梗死患者sICAM及sVCAM的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7例受试者均来自2003年9月~2004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其中16例为单纯脑梗死患者,男7例,女9例,年龄40~83岁,平均(62±11)岁,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并均在发病4~48h内经CT或MRI证实。同时排除肿瘤、急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及血液系统疾病。11例为脑梗死合并2型糖

4、尿病患者(诊断标准同上),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45~78岁,平均(68±9)岁。健康对照组16例,女11例,男5例,年龄47~67岁,平均(60±6)岁。1.2sICAM及sVCAM测定1.2.1标本采集7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ml,标本室温放置,凝固后2000r/min离心10min,留取上清液,冻存于-20℃冰箱待测。1.2.2检测方法sICAM-1、sVCAM-1浓度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公司,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8.0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5、(x±s)表示。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2结果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sICAM、sVCAM比较,见表1。表1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sICAM、sVCAM比较(略)注:与正常组比较,**P<0.01,*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8h内血清sICAM(280.79±81.42ng/ml)较正常对照组(207.45±60.267ng/ml)显著增高(P<0.01)。同样sVCAM(1624.93±469.80ng/ml)较正常对照组亦增高(P<0.05)。另外,我们统计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sICAM及sVCAM,与单纯

6、脑梗死患者组比较,其平均值高于后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3讨论黏附分子广泛分布于造血及非造血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从而参与细胞的信号转导与活化、细胞生长及分化、炎症、血栓形成、肿瘤转移等生理及病理过程。ICAM-1及VCAM-1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CAM-1的胞外区脱落至血清,成为可溶性ICAM-1;另外,ICAM的mRNA存在不同的剪接形式,其中有的mRNA翻译后的产物直接分泌进入血液,成为可溶性黏附分子的一个重要来源[2]。sICAM水平可以反映血管内皮细胞表面ICAM-1表达

7、水平的变化[3]。而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可溶性VCAM-1直接入血。在生理条件下ICAM及VCAM表达很低,脑梗死发生后,血管内微血栓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受损内皮细胞及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产生大量炎症因子IL-8、IL-6、INF-γ7等上调内皮细胞ICAM-1及VCAM-1的表达,ICAM-1与粒细胞膜表面LFA-1结合,介导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稳定黏附,同样VCAM-1与VLA-4相互作用不仅参与白细胞的不稳定黏附,也促进了白细胞穿越内皮细胞渗出到梗死灶周围的过程。另外,纤维蛋白原与内皮细胞的ICAM结合在内膜形成的复合物,有利

8、于血小板通过GPⅡb/Ⅲa黏附于内皮细胞而形成血栓[4]。有实验表明,ICAM-1在脑缺血后表达增加能够促进粒细胞向缺血区聚集,导致微循环衰竭,在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5]。有试验认为,血sICAM、水平与梗死灶的大小呈正比[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