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42348
大小:77.48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5-22
《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中生物必修三基础知识总结一、细胞生活的环境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细胞外液也称内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组织液是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通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淋巴是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有一定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溶液浓度越高,渗透压也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结论性语句: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稳态的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器官、
2、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三、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几个重要概念: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效应器:指传出神经末稍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
3、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16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叫神经冲动。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动作电位:内正外负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膜内电荷移动方向一致。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受脑的控制。下丘脑是脑干的组成部分,内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
4、节中枢、生物钟等。脑干内有呼吸中枢、心跳中枢等。大脑有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如语言中枢等。小脑内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一、通过激素的调节★★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控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控制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等。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等)。睾丸:分泌雄性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含碘)。胸腺:分泌胸腺激素等。16胰腺:其中的胰岛(内分泌部)分泌胰岛
5、素(胰岛B细胞)和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外分泌部分泌胰液(消化液)。★★几种重要激素的主要作用:自己一定要动手写一遍!!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加速体内物质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增强心脏活动,使血管收缩,血压上升,促进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胰高血糖素:加速肝糖元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血糖的三个来源:①由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而来。②由肝糖原水解而来。③由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而来。血糖的三个去向:①氧化分解变成CO2和水,同时释放能量。
6、②合成肝糖原、肌糖原。③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等。正常人的血糖浓度为0.8─1.2g/L。与血糖平衡的调节最密切的激素是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胰岛素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使血糖浓度升高。血糖平衡的调节是一种神经—体液调节。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称反馈调节。它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激素调节的特点:16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的特点:种类多,量
7、极微,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第三,两者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承。二、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组成:①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②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可分为T细胞和B细胞两种,两者都由
8、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③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前两道防线没有特异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