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312859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1
《科学论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诱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一、诱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运用科学实验的方法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从数据中推导出规律性的认识等。探究式学习的目标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更加注重探究过程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方法,并致力于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
2、科学精神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例如诱导学生探究气体的热胀冷缩,老师提出问题: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两种不同的假设结论:①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②空气不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结论后,谁都希望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因而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做实验,力图验证自己的结论正确。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给他们设计实验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有如下的验证方法:①有的小组用热水烫瘪了的乒乓球;②有的小组用热水烫稍捏瘪且将盖封严的塑料瓶,之后再放入冷水中;③有的小组把密封口的瘪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之后再放入冷水中;④有的小组用酒精灯加热玻
3、璃瓶,瓶口扎上一个不吹气的气球,之后放到冷水里;通过实验,学生观察到:实验①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实验②热水中,瓶鼓;冷水中,瓶瘪;实验③加热中,易拉罐被压瘪的地方鼓起来,冷水中,罐瘪;实验④热水中,小气球吹得立起来,冷水中气球倒下去……实验,同学们一致认为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二、在科学游戏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游戏能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例如磁控小车游戏,是为了巩固学生对磁铁性质的认识,我放手让学生运用磁铁和玩具小车,自己设计磁控小车,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作为动力,使小车前进或后退。科
4、学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独立探索真理的精神,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更加喜爱科学游戏。又如踩影子、模拟月相变化、地球自转公转等游戏,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在游戏中悟出科学道理。三、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生都很喜欢科学课,主要原因是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能直接感知和动手实践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制作等能力,也能促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例如“观察空气的存在”这个小实验,人人动手,让学生把空杯子压进水里,然后慢慢地倾斜杯子,水把空气赶出来,冒出一串串气泡。通过实践引领学生更好地了解到空气没有一定
5、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又如讲什么是“浮力”时,我让学生做实验,把水槽中的木板往下按。问:“你的手感觉到什么?”“感觉到一种力。”“一种向上托起的力。”“那是一种什么力?”“浮力。”学生轻松地学会了新知识,了解了什么是浮力。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科学的探究过程首先要搜集事实,经过思考把事实组合起来,找出事实间的内部联系,并通过实验验证,形成理论。因此科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四、在合作交流,讨论辩论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讨论辩论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6、的能力。例如让学生交流对空气的感觉,发表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我用塑料袋捕捉空气,把砖扔到水中,砖的孔隙中有气泡逸出,证明空气确确实实在我们的周围到处存在。”有的说:“我通过尝一尝、闻一闻,体验到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有的说:“我用扇子扇动空气,使空气流动形成风,我体会到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有的说:“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集体合作交流的思维,能有效地促使每个小组的成员由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发展。经过辩论,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逐步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之间的关系,获得较深刻的理解,在培养探究能力的同时形成了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通过讨论,提高学生发现
7、问题的能力、研究鉴别的能力、概括评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积极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