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2)

荷塘月色导学案 (2)

ID:37289501

大小:70.5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0

荷塘月色导学案 (2)_第1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 (2)_第2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 (2)_第3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 (2)_第4页
荷塘月色导学案 (2)_第5页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导学案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荷塘月色(第1课时)贾克文2016、12、18【学习目标】1、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2、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3、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4、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课前导学】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

2、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有骨气,“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

3、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

4、题目。”(《那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二、预习课文,完成下面习题。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6。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脉脉()曲曲折折()霎时()弥望()斑驳()妖童媛女()渺茫()点缀()酣眠()鷁首徐

5、回()倩影()敛裾()梵婀玲()2、解释下列词语。⑴蓊蓊郁郁:⑵霎时:⑶袅娜:⑷脉脉:⑸朗照:【课堂导读】一、整体感知。1、写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2、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二、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2、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把自己当傻瓜,不懂就问,你会学的更多6。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荷塘月色(第2课时)贾克文边强10362013、12、6【课前导学】知识链接。

6、1、关于比喻  比喻:比喻又叫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描绘该事物的修辞格。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比喻可分为: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是,成了,变成”等甚至不用比喻词。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2、认识“通感”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

7、觉”。例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是抽象的情思,“春水”是具体的事物,两者似无关联,一经沟通,这位亡国之君深长、沉重、无穷无尽的哀愁,就真切、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让人们仿佛都能看得见。例2: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作者在描写潮落时的大海景象时,着重描写了“那声音”。在描写“那声音”时,又以比喻从各种感官来描写:“温柔”是写触觉,“芳醇”是写嗅觉和味觉,“微风拂过琴弦”

8、是写听觉,“落花飘零在水上”是写视觉。本来是诉诸听觉的“那声音”,作者却从触觉“温柔”,嗅觉“芳”,味觉“醇”,听觉“微风拂过琴弦”,视觉“落花飘零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