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67234
大小:2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0
《让文学见证人类的理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文学见证人类的理想(洪治纲)文学是人类理想的特殊传达 无论人们如何界定文学的起源,都离不开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人类情感的自我需求。这种情感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实生活无法提供,而必须诉之于人类自身的精神幻想。因此,柏拉图说,艺术作品是“影子的影子”,罗兰·巴特则认为,文学就是人类“语言的乌托邦”。如果我没有理解错,从柏拉图到罗兰·巴特,其实都是在强调,一切文学艺术,在本质上就是人类心灵漫游的产物,是对人类理想的一种特殊呈现。 正因如此,无论是传统的文学理论,还是美学理论,都将文学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视为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宗白华就说过:“
2、所谓艺术生活者,就是现实生活以外一个空想的同情的创造的生活而已”。彭锋也认为:“由于现实生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硬件’,人们的审美理想不可能现实地实现,因此只能采取艺术的方式虚拟地实现。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区别,关键在于前者是审美理想可以渗透的虚拟领域,后者属于审美理想无法渗透的现实领域。”彭锋所说的“虚拟领域”,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指一种非现实性的精神想象领域,或者说是一种理想领域。 文学就是人类理想的一种特殊传达,是人类心灵无法在现实生存中获得满足的一种话语寄托,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在这个事实的背后,又隐含了一个根本性的命题:文学应该对人
3、类的理想负责,应该寻找并展示人类内心深处的光荣和梦想,并通过这种光荣和梦想,帮助人们摆脱内心深处的现实焦虑,寻找抗争苦难的生存勇气,展示灵魂的自由、豪迈与旷达,确认生命的积极意义和内在动力。或许,这不是文学的惟一使命,但它是很多优秀作品的内在品性,也是文学拥有恒久魅力的核心所在。 试想,如果《红楼梦》里没有宝黛之间超凡脱俗且又刻骨铭心的爱情,《西游记》里没有取经的顽强信念和孙行者降妖除魔的智慧和能力,《水浒传》里没有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英雄主义血性,《三国演义》里没有忠义对奸诈的不懈抗争,它们何以会成为经典?这些作品有些可以归为现实主义文学,
4、但在一些重要人物的内心之中,都闪耀着某种圣洁的理想主义光芒。 然而,若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文学的这一理想主义情怀,在支撑了浪漫主义的巨大辉煌之后,却随着现实主义的兴起而渐趋暗淡。米兰·昆德拉曾说过,欧洲最早的一些小说所讲述的,都是一些穿越世界的旅行,而这个世界在作家的笔下都是无限的,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激情,即使是像《唐·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启程前往的也是一个敞开的、具有无限幻想的世界。然而,“在巴尔扎克那里,遥远的视野消失了”,理想气息开始衰退,文学变得越来越关注现实,越来越倾心于对现实生存状态的精临细摹。 文学的这种变化并没有什么不好。它
5、在保持文学审美功能的同时,也强化了文学的认识功能——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度体察和思考。因为文学毕竟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审美存在,它同样具有特殊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而对现实生存的不断关注,无疑会大大增强文学自身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这也是现实主义文学在近两百年来一直经久不衰,甚至成为全球主流文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现实主义到世俗主义 随着现实主义的全面崛起,文学无疑开辟了另一片广阔的空间,并开始为“真实”所左右。尽管我们都明白,“艺术的真实”并非“生活的真实”,但是,面对一部部书写现实或者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作品,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动用“
6、生活的真实”,来检视作品的审美效果和阅读体验。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怪圈——当然,在这个怪圈里,也诞生了无数的经典之作。 直面现实,为揭示人类生存的真实境遇而写作,为探讨并反省人类与自然、历史、社会之间复杂关系而写作,为理解人性内在的丰富和繁杂而写作,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某种本质追求,当然也是现实主义的辉煌之所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不断增强的现实化的伦理语境中,文学的理想情怀却被越来越多的作家所淡忘。很多作家不再迷恋那些超越世俗的梦想,不再崇尚伟岸的人格和博大的胸怀,也不再追问人类灵魂的高贵和浪漫。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性本能的感官化呈现,对世
7、俗欲望的狂欢性书写,对现实生存的表象化展示。我以为,这是一种由理想主义滑向世俗主义的写作,是由现实主义的变异而导致的创作主体的精神衰退。 这种世俗主义的写作,自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中也显得愈来愈突出。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对现实生活表象的依赖,对物质性事物的迷恋,对下半身欲望的放任。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过这种倾向,并列举了有关情形。譬如,面对日益加大的城乡差别,以及城市底层的弱势群体,一些作家常常停留在某种简单的道德化立场上,一方面倾力展示他们的各种悲苦生活,从劳资冲突到性苦闷,从被歧视、欺侮到暴力化的反抗,另一方面又让话语
8、语调保持着某种廉价的道德关怀姿态,除了同情,就是愤怒。读这类作品,你很难发现创作主体的深刻思考,无论是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反思,还是对弱势者内心梦想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