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55144
大小:24.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0
《抄袭、模仿与创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抄袭、模仿与创造——浅论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三种现象摘要:小学生在整个小学时期的作文学习过程中,抄袭、模仿与创造这三种现象会依次出现。抄袭是因为学生缺少准备和积累,教师要引导他们多阅读课外书,学会做读书笔记,积累词汇,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写作。儿童天生喜欢模仿,教师可由句到段再到篇指导学生模仿,在模仿中引导学生创造,对于学生再细微的创造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在生活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多动脑筋,有了自己的想法就有了创造。教师要把握好作文教学中这三种现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写作,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抄袭、模仿、创造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来
2、进行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基础之上,而小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正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所以在整个小学时期,作文教学中就出现了三种现象:抄袭、模仿和创造。一抄袭抄袭是作文教学中常遇到的情况,也是令教师头痛和深恶痛绝的现象,因为它阻碍了作文能力的正常发展。碰到这些情况,许多教师一开始是严厉训斥,但见学生自己所写的东西实在太不像话之后,又逐渐容忍甚至默许学生去抄袭,这就走向了两个极端。因为写作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在提笔写之前,就要做好思想、材料、语言等方面的准备功夫,也就是平时的积累。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缺少的就是准备和积累,他们不知道如何下笔,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写
3、些什么,为了“交差”,就胡乱抄袭一通。教师这时要做的不是训斥学生,而是要想办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可以多找一些范文让学生阅读,开阔他们的眼界,在见识了作文的各种写法之后,再让学生试着自己写一写。对于那些屡教不改﹑总是偷偷抄袭的学生,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想抄?可以!但是要答应下面几个条件:首先,不在写作文时东抄西凑,而要靠平时不断地摘抄积累;其次,不抄整段,更不抄整篇,可以抄的是精彩的词语,一两句你喜欢的或者认为写的好的、用的上的话,以及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写法等方面。多鼓励学生阅读一些小学生作文,让他们积累词汇,学习各种开篇技巧,掌握多种表达方法,写作文时有话可写,大量抄袭的问题就不会发生
4、了。二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儿童天生喜欢模仿,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引导儿童模仿范文,从具体的榜样中了解如何写作,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和心理水平,也是小学作文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刚开始,可引导学生模仿范文中的某一段,这时学生可能只改变段中的一些词语,如主语,不要急于求成,要明白的是:这已经比一字不动的抄袭好得多,已经是模仿的起步。模仿几次后教师逐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一个整段。然后再让学生模仿整篇文章的结构﹑语气、开头、结尾、过渡等。教师要多找一些不同的例文让学生阅读,积累见识,让学生明白作文可以有各种写法,可以写各种内容。但是一定要注意,模仿不当也会
5、起消极作用,会导致学生只是停止于模仿,依赖于模仿,要引导学生不为范文所拘,从灵活模仿中得到启发,唤起文思,独立创作。模仿多了,学生可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手段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开始自己创作的时候。三.创造学生作文中的创造是教师求之不得的,也是可贵的,但是教师要明白,小学生的所谓“创造”,只能是相对模仿而言的,只要是书上和其他同学没有用过的,哪怕只是一个句子的叙述,一个词语的新用法,教师都要抓住机会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尝到独立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他们独立写作的信心,也借以激起其他学生的创造欲。尤其是在课堂上新学的词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运用,例如造句,再要求学生把它们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对于有
6、自己新观点、新体会的作文,或者是描写从一个新的角度发现的新问题,可以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给其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讨论,为什么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怎么写,从而明白什么是创造,如何创造。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求学生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趣的课外活动,也有助于学生创作。当他们做到眼观四处﹑耳听八方,接触和了解了一些事物,自然要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引起大脑的思考,考虑成熟之后就产生了表达出来同外界交流的欲望,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和鼓励,一篇优秀的作文就这样创作出来,抄袭和机械模仿的现象当然就不复存在了。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使我充分认识到,允许“有条件的抄袭”、引导正
7、确地模仿、鼓励独立地创造是作文教学中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把握好这三个阶段,学生的作文能力将会不断提高,作文教学也会事半功倍。参考文献:1.杨国良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94页。2.邓治安,李莉主编《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第30页。作者简介:本文作者蒋万育,女,出生于1978年8月,现工作于肥西县紫蓬山管委会山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