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月诗两首导学案

咏月诗两首导学案

ID:37245683

大小:6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0

咏月诗两首导学案_第1页
咏月诗两首导学案_第2页
咏月诗两首导学案_第3页
咏月诗两首导学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咏月诗两首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审核签字:三十中学课堂教学导学案年级:初一学科:语文课题中秋咏月诗词两首课型新课备课日期2014年9月22日授课日期10月15日主备教师史晓梅课时5学习目标1、准确掌握重点词语,准确识记作者及相关知识。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点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A级——知识储备、合并归类【研习导引】解决疑难字词是理解本文的基础,相信你一定能通过学友间、小组间的学习交流,解决这些问题。请你试一试。1、★请为加点的字注音,并准确识记其写法。栖( qī)  绮(qǐ ) 冷露( lù )宫阙(què

2、 )     婵娟(chánjuān )    琼(qióng  )词分为上下阕( què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1)达旦(到天明)(2)兼怀子由( 同时进行几件事)(3)把酒问青天(端起  )(4)今夕是何年(今晚 )(5)乘风归去(回到天上去)(6)高处不胜寒(承受)(7)起舞弄清影(玩弄,欣赏)(8)何似在人间( 哪像是,怎比得上)(9)低绮户(雕花的窗户)(10)不应有恨(不应该)(11)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总是在)(12)此事古难全(圆全)(13)但愿人长久(只)(14)千里共婵娟(指月亮)(15)中庭地白树栖鸦(庭中,庭院中)(鸟停在树

3、上)(16)不知秋思落谁家(秋天的情思,指怀人的思绪。)(17)冷露无声湿桂花(沾湿)3、简介两首诗词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王建:唐代诗人。作品有《王司马集》。背景:原题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背景:创作此词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经有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B级——思考挖掘、延伸拓展【研习导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音节的停顿和节奏

4、的划分很重要。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朗读停顿训练重点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课文分析导学——【研习导引】《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分析“中庭地白树栖鸦

5、”。1、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第7页共8页第8页共8页审核签字:2、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3、“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其作用是什么?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分析“冷露无声湿桂花”1、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2、请分析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么?可能,这是暗写诗

6、人望月,正是全诗点题之笔。同时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美的联想。3、“无声”二字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细致的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4、前两句重在写景,却不带一个“月”字。★★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分析“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这两句诗的含义是什么?2、作者如何诉说自己的秋思之情的?这样写的好处是?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好处是

7、: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3、体会“落”字的艺术效果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研习导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苏轼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与理想、出世与入世的某些思想矛盾。★★1、解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皎洁的月光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月中宫殿,今晚应该是哪一年。2、开头

8、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