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41601
大小:833.69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9-05-20
《分数加减法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校主备人学科数学版本人教版总课时7年级五年级上(下)册下册单元五课题分数加减法课型新课练习课单元备课一、教学内容: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二、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目标:(1)会进行简单的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2)会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3)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本单元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出结果。(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
2、高简算能力。(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3、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参与备课人简评(加黑加粗)4、教学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三、本单元知识的说明: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四授课时数:七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教材第104一106的内容及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
3、1、2题。二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能力。提高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三重点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的分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分数单位。(2)()个是,里有()个。(3)3个是(),是4个()。2.谈话:我们在三年级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知识。(二)教学实施1.出示例1。提问:观察图,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
4、爸爸吃了张饼,妈妈吃了张饼,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提问:要求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怎样列式?为什么?学生思考并口答:+,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提问:你能算出结果吗?怎样想的?学生可以这样思考:是1个,是3个,合起来也就是。提问:+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提问: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板书:+===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观察图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注意: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2.提问:通过解答上题,想一想分数加法的含义是什么?怎样计算
5、同分母分数加法?小结:分数加法的含义与整数加法相同,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3.出示例2。请学生看题,试列式并计算。请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提问: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吗?因为这道题中已知两个数的和是,其中一个数是,求另一个数是多少,所以用减法计算。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相同。)提问:计算过程中,为什么分母不变?你能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吗?4.小结:观察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共同归纳概括。)5.完成教材第105页的“做一做”和第107
6、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6.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2、3个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并让学生说一说应注意什么。7.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其中()一=-()=,让学生说说是依据什么关系进行计算的?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本节课我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力图使计算教学体现“生活味”的同时,更关注教学的本质来设计教学,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1、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沟通。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这一原理,因此,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复习了分数的分数单位,以这个切入点为主线
7、,贯穿教学的始终。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我尽量做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能回答老师的绝不包办代替。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让学生去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三维目标”也得到了落实。3、关注学生算法的多样化。对计算方法上的探讨,在计算中能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题,力求学生的算法多样化。4、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本节课从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入手,引出课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