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30017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0
《乘法分配律课例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川口乡中心小学何变朋教学目标:1、经历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含用字母表示)。2、在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及数学应用意识。3、初步感受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教学重点:发现、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数学课上,我们要经常进行计算,计算时不仅要计算得快,而且要做得——正确。引入:老师手中有1组题目,南北两小组分别进行比赛出示:1、(12+18)×1612×16+18×16公平吗?那我们再来一次2、(125+8)×8125×8+8×8
2、(1)学生依次回答,师把答案写在算式旁边。(2)刚才我们做的这些题目,为什么他们算得比较快,你发现了吗?(3)你们能不能仿照老师的形式来出两道题。二、归纳验证规律1、学生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2、教师小结规律,并提问:是不是类似这样的等式都成立呢?3、提问:你能不能用一条算式表示这所有的等式呢?4、得出规律,揭示课题。5、练习:(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42+35)×2=42×□+35×□27×12+43×12=(27+□)×□15×26+15×14=□○(□○□)72×(30+6)=□○□○□○□☆×△+☆×6=□×(□+□)(2)、横着看,在得数
3、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28+16)×1728×7+16×7()15×39+45×39(15+45)×39()74×(20+1)74×20+74()40×50+50×9040×(50+90)()(3)、解决实际问题: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长:64米,宽:26米三、质疑猜想,深化认识。1、同学们,我们在刚才接触到的等式中,都是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那么除了两个数的和去乘以一个数有这样的规律以外,你还想到了什么?2、学生汇报,板书猜想。(1)(a-b)×c=a×c-b×c(2)(a×b)×c=(a×c)×(b×c)(3)(a÷b)×c=(a×c)÷(b×
4、c)(4)(a+b+c)×d=a×d+b×d+c×d(5)(a+b)÷c=a÷c+b÷c……3、验证猜想,得出不成立的。4、教师小结:刚才大家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猜想却得到了另外的一些规律,但是不是所有的猜想都是成立的,我们还要进行验证,从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板书:猜想——验证)四、综合练习,应用规律。和平路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人数情况如下表。年级四五六班级数332每班人数454848(1)五年级和六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四年级比五年级少多少人?五、总结回顾今天你掌握了什么新的知识?六、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26页分析: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
5、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我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上的数学问题,学生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
6、的学习欲望。学生很快地按要求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列出算式,并且能够轻而易举地证明两式相等。接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这个等式看看能否发现什么规律。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急于让学生说出规律,而是继续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机会:“请你再举出一些符合自己心中规律的等式”,继续让学生观察、思考、猜想,然后交流、分析、探讨,感悟到等式的特点,验证其内在的规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想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猜想、质疑、感悟、调整、验证、完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与此同时,我还十分注重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
7、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博采众长,共同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知识的形成过程,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拓宽了学生思维,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目的所在。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它们并不孤立,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由基本题到变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