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 陈珊

乘法分配律 陈珊

ID:37203942

大小:20.08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9

乘法分配律 陈珊_第1页
乘法分配律 陈珊_第2页
乘法分配律 陈珊_第3页
乘法分配律 陈珊_第4页
乘法分配律 陈珊_第5页
资源描述:

《乘法分配律 陈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陈珊教学内容:乘法分配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谈话

2、: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什么呢?你能把它用字母表示出来吗?2、对于运算定律的研究,我们已经积累了哪些经验?(教师引领学生回忆学习过程:初步发现规律;枚举中验证规律;比较中概括规律。)师:(出示主题图课件)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呢?你想知道吗?问题:1.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2.要想解决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条件?二、准备探索1、(课件出示例题7)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植树活动中,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个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1)让学生说列式及解

3、答思路。板书:(4+2)×254×25+2×25(2)分组计算结果。(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等式:(4+2)×25=4×25+2×25(4)、观察并讨论:这个等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左边到右边的计算顺序有什么改变?三、发现规律1、寻找相同特征的式子,验证发现:(1)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的左右两边是否都相等呢?选择三个你喜欢的数字照这种特征写出两个算式试试看,结果是否相等?(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3)汇报讨论结果:(板书学生的算式)(4)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

4、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2、归纳乘法分配律:(1)你能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或者你名字中的三个字来表示这个规律吗?学生自编公式,个别学生介绍自己写的公式。(2)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3)从右往左认识乘法分配律。a×c+b×c=(a+b)×c四、巩固拓展1、教材“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56×(19+28)=56×19+28()32×(7×3)=32×7+32×3()64×64+36×64=(64+36)×64()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

5、是怎么判断的?2.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117×3+117×7=117×(3+7)24×(5+12)=24×174×a+a×5=(4+5)×a36×(4×6)=36×6×43.一套运动服上衣75元,裤子45元。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问题:根据题意,你能列式计算吗?说一说你这样计算的理由。4.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25*12=300五、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临湘市第三完全小学陈珊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

6、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二、结合自己所教案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

7、规律。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我想是不是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