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超越:中国禅宗文本的戏剧因素

游戏与超越:中国禅宗文本的戏剧因素

ID:37173902

大小:397.4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1

上传者:山楂树
游戏与超越:中国禅宗文本的戏剧因素_第1页
游戏与超越:中国禅宗文本的戏剧因素_第2页
游戏与超越:中国禅宗文本的戏剧因素_第3页
游戏与超越:中国禅宗文本的戏剧因素_第4页
游戏与超越:中国禅宗文本的戏剧因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游戏与超越:中国禅宗文本的戏剧因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嗣德学弧洽细检禅宗文本,不难发现,中国戏剧因素有何也?”师日:“若然者,何责我乎?”@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为禅宗文本所吸纳,禅宗公这则著名“丹霞烧佛”公案,通过人物、语案、机锋、法语、偈颂等,无不烙下戏剧影响的言、动作,完成了角色形象的塑造,实现了佛学印痕。中国禅宗在晚唐五代时期发展鼎盛,至思想的表达。并且呈现出人物之间的矛盾,具宋代进入其“烂熟时期”①;而自汉至宋则是中有极为鲜明的现场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不啻国戏剧的草创与形成阶段。佛教进入中土,扑为一出简洁生动的独幕剧。实际上,唐宋时期面而来的是迥异于印度文化的中国文化——的禅宗公案具如此特征者很多。兹举数例:没有对彼岸的冥想,只有对现世的迷恋。因此,其师又一日在窗下看经,蜂子投窗纸求佛教要站住脚跟,就必须适应中国民间的信仰出。师睹之,日:“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诉求,放弃虚无缥缈的彼岸之念,立足灰头土纸,驴年去。”④面的现世人生。这注定了其未来发展的基本面师寻常自作饭,供养众僧。将饭来堂前了,向。作为民间社会情怀的宣叙艺术,中国戏剧乃抚掌作舞大笑云:“菩萨子吃饭来。”@则与禅宗的中国化进程相伴随,二者互相影师与沩山作务次,师问:“有火也无?”对响,互相渗透,其对禅宗思想的吸纳,体现在人云:“有。”师云:“在什么处?”沩山把一枝木吹物形象的塑造、戏剧的深层意蕴及其美学品质两三下,过与师,师云:“如虫食木。”@等方面,对此前贤时彦多有论及;而中国早期禅师应机接人,如应病与药,权宜方便,因戏剧,作为本土文化之载体,以强势的姿态,对人因境而异,故禅宗公案异彩纷呈,从不同角禅宗的影响,至今尚未见深论。禅宗与戏剧相度表现出丰富的戏剧性。例一置二禅师于一特遇于广袤的民间,接受戏剧的影响,不仅可能,定场景,时僧甲在看经,有蜂子欲破窗纸而出,而且不可避免。因此,在特定的时代文化区间,于是就有了僧乙的含沙射影之论。其戏剧性凸探求戏剧对禅宗的影响,藉以窥见中国文化对显于人物关系和角色语言;例二的戏剧性,则外来文化的认同与规约性融合,存在其可能性集中于人物“抚掌作舞大笑”频度密集的动作,与合理性。其中当含有丰富的表情,极具表演性;例三无一、禅宗文本中的戏剧因素疑展开了一个劳动场景。二僧的对话和沩山的现存禅宗文本,有史传体语录、记言体语吹火动作,活灵活现,如在目前。录,而公案、机锋、偈颂等内含其间。中国戏剧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早期戏剧的主要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代言体、歌舞和科白是式,作为语词经常出现于诸多禅宗文本中,从其基本要素。禅宗文本的戏剧因素,主要体现而形成禅语的民族化与本土化特征,兹举数例在两个方面,一是禅宗公案的表演性;二是早予以说明:期戏剧体式的语词经常出现于禅籍中。僧云:“径山除夜只看百戏,学人忽然悟戏剧通过角色、科诨、宾白等,杂以歌舞,去,谁为证明?”④在有限的舞台空间,经由人物的表情、言语、动唐代径山禅师,除夕之夜喜看百戏。看来,作等传达意旨。而唐宋时期的禅宗公案,虽然僧人过年亦未能免俗,与民间无甚差异。至于目的不同,但形式则含有戏剧因素。如:看戏的地点,应与寺院相距不远。并且径山看后于惠林寺,遇天寒,焚木佛以御次。主人戏在当时丛林,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因为径或讥,师日:“吾茶毗,觅舍利。”主人曰:“木头山禅师德高望重,声名远播,为僧众师表,其言108I文艺评论·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II2014·08lI代文学理论发微 行自然不会逾越禅规。而“百戏”一词在禅籍中诙谐调笑为其突出特点,至宋代更为发达,后屡屡出现,又如:融人杂剧之中,形成插科打诨的体制。而杂剧是日也,两街大德严洁椿花、幢盖、宝车,起始于宋代,至元代臻于完备和鼎盛。当然,进太常音乐、梨园仗内及两教坊,诣银台门,百戏入禅宗语境,其意义已迥乎不同。总的来说,禅繁奏。⑧师运用戏剧语词说禅,其涵义约略有二:一则举僧问石溪:“如何是佛?”溪日:“矮子看表达人生如戏的思想,旨在遣除学人对此在的戏。”颂日:“巍巍丈六紫金容,百戏场中有变执著和迷恋;二则表明禅师只是借来一用,作通。”⑨为弘法度人、应病与药的权宜方便,随说随扫,自东汉以来,百戏从宫廷到民间,广为盛并不执著其语义。行,且与寺院僧侣生活关系密切。当然,所谓百二、戏剧对禅宗的渗透戏,尚非后来意义的戏剧之谓,但已然孕育着禅宗文本中出现丰富多彩的戏剧因素,原戏剧的因子。诚如周贻白先生所说:“汉代对于因即在于:禅宗本土化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这个‘戏’字的使用,把意义扩大得极为宽泛,融受和趋近,与民间艺术不期而遇之际,无法几乎凡系足以娱悦耳目的东西都可以用‘戏’回避其强大的优势力量,从而出现双向渗透彼来作代称。实际上已当做‘弄’字看,并不为‘戏此吸纳的态势。而相较言之,戏剧对禅宗表现曲’一义所限。而中国之有表演故事的所谓出更为主动和强劲的融合之力。‘戏’,却当以此为嚆矢。”⑩首先,戏剧向禅宗渗透。戏剧与佛教的相中国早期戏剧,除百戏之外,其它多种形遇,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俗世与宗教的博弈。式作为语词,也频频出现于唐宋禅宗文本之前者强调此在,后者则关注存在。两种力量的中。例如,问:“如何是第三句?”师云:“看取棚较量,置于不同文化语境,其结果是不同的,而头弄傀儡,抽牵都来里有人。”⑩这里提到的“傀在中国传统文化气候的氛围中,其胜负强弱则儡”,源于周代祭祀礼仪,至汉代演变为一种娱判然始分。乐形式,唐宋时即成民间剧种,尤盛于宋。@它有文本记载,早在东汉明帝时期,佛教就是用由人操纵的木偶演说故事、传情达意的艺与戏剧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术,从中亦可看出后来戏剧的雏形。临济义玄寺依此山立名,故云大孚灵鹫寺也。昔有禅师针对学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充满玄机,朔州大云寺惠云禅师,德行崇峻,明帝礼重,诏如果对傀儡戏有所了解,自然有助于对其接机请,为此寺尚座。乐音一部,工技百人。箫笛箜语的体悟。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阗,舞袖云飞,与傀儡戏非常相近的影戏,也成为僧人使歌梁尘起。随时供养。⑥用的语汇。如:据载,汉明帝“闻西域有神,其名为佛,因书偈曰:“弄罢影戏,七十一载,更问如何,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⑩。可回来别赛。”置笔而逝。@见,明帝对这一异质文化不是畏惧和拒斥,而咸静禅师临终之偈,表达了其对禅宗思想是主动接纳。当权者的态度对佛教东渐之命运的理解,将其一生传法接人比作“弄罢影戏”,至关重要,它决定佛教是否具有合法性,也是表明其深得禅宗之游戏三昧。佛教得以接触戏剧的前提。明帝以“百戏喧阗”“俳优”、“杂剧”也时入禅籍,丰富了禅师来“随时供养”“德行崇峻”的惠云禅师,想来得语言的表现力。如:道高僧对那螺鼓震天、载歌载舞的俗世之乐,履水而说涅榘,曾无典据;蹈火而谈妙法,未必无动于衷,起码可以肯定,这样的文化氛有类俳优。⑩围就是佛禅的栖息之地。南闽修仰书记,绍兴间为苹堂和尚掌记室从汉代以后,大凡宫廷礼佛之时,总有歌于泐潭。尝题净发图,体类俳优,而用事切当。@舞戏剧伴随。如:示众云:“当轩有路,直下坦平。惯战作家,至八月节,以次入宣阳门,向闯阖宫前,受便请单刀直入。有么,有么?”良久云:“诸人既皇帝散花。于时金花映日,宝盖浮云,捧幢若是藏锋,山僧不免作一场独弄杂剧去也。”⑩林,香烟似雾。梵乐法音,聒动天地。百戏腾骧,俳优之起源,似可上溯至先秦时期的巫所在骈比。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觋,而作为一种简单的表演艺术,则自汉代始。花成薮。车骑填咽,繁衍相倾。时有西域胡沙古代文学理论发微fI2014·08ll文艺评论【109 门,见此唱言佛国。@题:这是杨街之对北魏都城洛阳节日盛况的山僧昨日入城,见一棚傀儡,不免近前看。描绘。我们已然感受不到静穆庄严的原始佛教或见端严奇特,或见丑陋不堪。动转行坐,青黄气息,也没有等级森严的人际隔膜,所有的是赤白,一一见了。子细看时,元来青布幔里有官与民、僧与俗,在声色盛宴中的狂欢!“名僧人,山僧忍俊不禁,乃问长史高姓。他道:“老和德众”置身于“金花映El”、“百戏腾骧”之间,这尚看便休,问什么姓大众?”@是中古时期中国社会呈现的独特景观。佛教就这是北宋临济宗禅德法演的上堂语。上堂是在这极为浓郁的俗世狂欢中浸泡,让印度佛语一般说来很重要,它是禅师表达禅学思想的教严冷庄肃的彼岸之念,悄然消隐于歌儿舞女主要方式,是学人领悟禅师法要的关键所在,与衲僧禅德的摩肩接踵之际,让禅宗精神向活也是后人研究其宗风的重要依据。唐宋僧人的泼的此在敞开而得以重塑。上堂语秉承佛法不可言说之原则,常常是极难佛教的发展空间,更多的是在民间。而民咬嚼的,有时甚至只用一个词或一个动作,坐间社会恰是中国戏剧的真正舞台。唐代以来,断学人舌头,阻绝僧徒意路。而法演禅师在此禅僧参学游方,艺人穿州过县,一为悟道,一为却入泥人水,老婆心慈,娓娓述及其进城碰上谋生,虽同为浪迹萍踪,追求之异岂能以道里傀儡戏的演出经过。很有意味的是,法演去其计。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当二者相遇于村落、内容取其形式,将戏剧表演与举扬佛法,巧妙市井,高远的终极追求与卑微的当下生存,竞的融于一体。挨得如此之近。禅宗文本中常出现的“竿木随更有甚者,竟有僧人以艺人表演的做派,身,逢场作戏”之语,作为僧徒之间的问语、转向学人说法。如:语和偈语,显然证明了二者曾经的不期而遇。始经村墅闻巫者乐神云“识神无”,师忽然如:惺悟。后参常禅师,印其所解。复游德山门下,问:“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今朝选佛场开,法味弥著。凡上堂示徒,戴莲花笠,披裥执简,请师方便。”师云:“文不加点。”击鼓吹笛,口称鲁三郎。有时云:“打动关南鼓,邓隐峰辞师。师云:“什么处去?”对云:“石唱起德山歌。”@头去。”师云:“石头路滑。”对云:“竿木随身,逢襄州关南道吾禅师游方时经一村落,闻巫场作戏。”便去。@者乐神之语而有所悟,后上堂示徒,索性装扮竿木随身老作家,逢场作戏更难加。谩人一番,“戴莲花笠,披谰执简,击鼓吹笛”,极具谩我无人会,水长船高眼里沙。@表演性,用一种近乎夸张的方式,说明了禅宗此语本指江湖艺人随身带着竹木道具,遇对戏剧的接受特征。上适合的场所,便可随时演出。唐~HI,-期的禅总之,戏剧对禅宗的影响与渗透,以及禅师对此道具简单的戏剧形式,普遍熟悉。当他宗对戏剧因素的吸纳与拣择,突出的表征为戏们身临戏场,观看表演之际,演员某一瞬间的剧语汇向禅语的转化和禅师弘法对戏剧表演动作声腔,如电光石火一般,照亮其灵根,使之形式的借鉴。这是形成禅宗文本语言的民族性苦苦寻觅的一切执著之念瓦解冰消,而顿人菩和时代性的重要契机。提。于是这随处可见的仅为谋生而作的表演,三、禅宗语言对戏剧因素的接受根据与禅师所悟之道融于一体。因此禅师深受启中国早期戏剧对禅宗文本的影响,既反映发,并将之引为禅语,意为根据学人悟性和时了本土文化的优先性,也可看出禅宗对戏剧因节因缘,应机弘化,灵活度人。素的吸纳具有选择性。而禅宗文本对早期戏剧其次,禅宗对戏剧的接受。根据《洛阳城南的接受,并非偶然,它是禅宗中国化之后的欣伽蓝记》卷一《乐景寺》记载,“至于大斋,常设然选择,既有禅宗方面的根据,义有戏剧方面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丝管寥亮,谐妙入的原因。神。”可见南北朝时期佛教与民间戏剧的接触,(一)从禅宗方面看,自六祖慧能之后,禅已经出现于寺院之内。到了唐宋时期,随着戏宗将人从佛的巨大压力中解脱出来,极力张扬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禅宗精神的中国化,这人的主体性,肯定人人都可以成佛,认为凡与种接触已经更为广泛和深入。除上引文本之圣仅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即凡夫,一念悟即佛。#l-,下面的引文或许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反对向外驰求,认为那是渴鹿趁阳焰,徒劳无110I文艺评论·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I2014·081l占代文学理论发微 益。而这一观念建基于三界、四大、五蕴的虚幻实的思想基础。不真的认识。唐宋时代及其以后的禅师,即以(二)从戏剧方面看,禅宗对戏剧因素的接此思想为圭臬,自度度人。为了解除学人对我受,是通过戏剧意义的转译和形式的让渡实现与法的执著,禅宗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法的。戏剧在有限的时空,将人生的悲欢离合、生门——游戏三昧。此概念源于佛典,属诸多三死荣辱浓缩于一个断面,或一个时段,呈现于昧之一。三昧为梵音,有正定之意。游戏三昧,观众面前,使人对生命存在的真相产生触目惊前动后静,前谐后庄,前为途径,后为目的。这心的直观感受。虽然早期戏剧由于体制的不完一奇妙组合,揭示了禅宗的神髓,因此成为禅善,往往未必能够叙述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僧时常揭举的话头。如:但毕竟已经具有戏剧的特征和功能,对现实生逢佛杀佛,逢祖杀祖。于生死岸头得大自活的艺术表达,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力。戏在,向六道四生中,游戏三昧。∞剧的这种舞台效果,从不同的角度看,会产生次游诸讲肆,历听《楞伽》、《华严》,入中百积极和消极两种感受。以儒家文艺教化论观门观精练玄义。后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之,“诗可以群”、“可以怨”,自可界说一出戏的戏三昧。@美刺意义,用现代的说法,优秀的戏剧如一面唯证相应,相应处拔得转,入得世,游戏三镜子,可映现出现实世界的光和影,美与丑;然昧,历历现前,声色影响,直下无迹。⑤而,从禅宗人生如戏的思想观之,则另当别论。游戏三昧即是通过游戏的心态和方式,使而后者,在唐宋时代,更易触动禅者的心灵,更参禅者解粘去缚,舒卷自在、见性成佛。而三界坚定了他们对于此在的认识——三界如浮沤,六道,无非游戏。只要透过这一层,四大不真,四大皆空幻,人生似梦戏。五蕴空幻,一切执着自然也就冰消瓦解,从而戏剧的形式特征首先是叙事性,将特定的臻于山山水水触目菩提之境。既然如此,作为人事在特定时空区间展开,表现人物在某种力四大五蕴的影像,戏剧表演只不过是一种游戏量的驱使下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其次是虚而已,为禅德所接受实在顺理成章。其实,在丛拟性,即艺人的舞台表演,无需实物凭藉,只有林之间,“这种思想发展到北宋时期,逐渐成为简单道具,在动作设计方面,根据情节发展和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⑤。角色关系,所表现出的想象性。戏剧的叙事性由于中国禅宗主张存在即此在,无时无处关注人事的真实,而在禅宗看来,舞台所展示不可以见性成佛,而无时无处即是佛,故游戏的,何尝不是陷人于暗昧的六根六尘?剧情的三昧不仅是禅者的至上追求,也是得道禅师的次第呈现,何尝不是生命个体在三毒之海的挣存在状态。明乎此,我们对禅籍中僧人的胡言扎镜像?而其虚拟性则着眼于表演的时空意乱语以及近乎癫狂的荒诞举止,就能够产生同识:虚空的舞台、虚设的人物、虚拟的动作、虚情性的理解。换句话说,游戏三昧是高僧大德构的故事,幻化出似有而实无的人间影像。可生命样态的准确描述。而此种存在本身已经与以说,中国戏剧从表演形式到思想意蕴,构筑戏剧表演打成一片,如:了双重的虚实相生模式。认为这一模式的深层问:“如何是禅?”师云:“露柱吞虾蟆”。@文化依据于老庄哲学和天人合一观念,固然有僧问:“向上一路请师道。”师云:“一口针,道理,但如果注意到,中国戏剧的早期阶段与三尺线。”僧云:“如何领会?”师云:“益州布,扬佛教的东渐过程同行,那么,二者互相影响的州绢。”④.因素似乎就不应忽略。尤其是佛教的性空观,一日三平来,师唤云:“看箭!”平拔开胸是否对中国戏剧的虚拟性有所启发,仍是一个云:“此是杀人箭,活人箭又作么生?”师扣弓弦值得探究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戏剧舞台计无三下。平便作礼。⑨当有,生气远出的审美意蕴,经过禅宗“无有一对于虔心向佛的禅僧,其参禅悟道与形下物可当情”的虚无观念的诠释,戏剧对于人间生活浑然一体,深造游戏三昧之妙谛,因此游情理的执迷,便被瓦解殆尽。戏性和表演性无处不在。可见,游戏首先是禅当然,二者的相通之处,还在于游戏性。仂U宗对于现实世界的理性认定,然后是禅师弘法达默尔说:“游戏就是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接人的权宜方便,同时也是禅宗所主张的人生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就态度,这无疑为禅宗对戏剧的接受,奠定了坚是束缚游戏者于游戏中的东西。”@虽然禅宗文古代文学理论发微II2014·08jf文艺评论f111 本与戏剧表演的具体目的不同,但其形式的游的解构和狂放的戏谑;形成禅宗语言的独特戏性以及这种游戏性的义含指向的规约性,就美:荒诞与吊诡。这是禅宗语言固有的特质,而实质而言是相通的。“尽管它(游戏)无须有一戏剧性的参与,使之更为突显;由于文人积极个他者实际地参与游戏,但它必须始终有一个参与了禅宗文本的悟读与书写,禅宗文本的戏他者在那里存在,游戏者正是与这个他者进行剧性对文人的人生观由人生如梦向人生如戏游戏,而且这个他者用某种对抗活动来答复游的转变,产生了推动作用。诚如周裕锴先生所戏者从自身出发的活动。”@这个不在场的“他言:“从某种意义上说,佛禅比老庄更深刻地从者”,对于禅宗文本而言,就是禅者的终极追存在论意义上揭示了人生状态,因而更能解决求——真如佛性;对于戏剧表演来说,则是表个人生死解脱问题。”@人生如梦观念否定当下演者意欲告诉观众的内容——何以如此。成佛的存在,有一种灰暗的幻灭感,是老庄思想在的虔诚,使禅师们腾挪闪避于语言的荆棘丛文人心灵中的消极投影;人生如戏思想则肯定林,搅动起文字的布谷澜翻;宣叙的渴望,使艺现世人生,并能以审美的心态,既入乎其内,又人们瞬目扬眉在闾巷市廛,张罗着子虚乌有的超T"-其#t-,表现出通达圆融的思想境界,这是情天恨海。究其实,均不过是一场口滑,归于游禅宗思想对文人心灵的浸润和滋养产生的积戏而已。极效应。综上所述,戏剧因素的介入,对禅宗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形成禅宗话语的独特性:游戏【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2012年人文社科项目性、诙谐性、幽默感。戏剧性消解人们对繁复世“《祖英集》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2SA146;宜象的矜持与执著,消除此在与存在的界限,启宾学院博士科研基金启动项目阶段性成果】悟学人对自性的肯认与护持;体现禅宗思维的【作者单位: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独特性:超越性、颠覆性与破坏力。戏剧因素的(644000)】存在,使禅宗思维对传统的逻辑思维予以大胆①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朱谦之译,福建教育出版页。社2002年版,第256页。⑩绍隆等《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八,《大正藏》卷四七,第750②许金榜《中国戏剧文学史》,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页。·2页。⑩延一《广清凉传?释五台诸寺方所七》,《大正藏》卷五一,第③⑤⑥◎南唐静、筠二禅师《祖堂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1107页。年版,第146、523、485、383页。⑩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四五《显宗孝明皇帝》,岳麓书社1990④⑨⑨③①道原《景德传灯录》《大正藏》卷五一,第268、246、年版,第551页。288、257、257。⑩杨街之,《洛阳城南伽蓝记》卷三,《大正藏》卷五一,第1010⑦妙源《虚堂和尚语录》卷九,《大正藏》卷四七,第1055页。页。⑧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五,《大正藏》卷五五,第885⑩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一五,《新纂续藏经》第七八页。册,第734页。⑨超永《五灯全书》卷五十四,《续藏经》第八十二册,第195④文政《明觉禅师语录》卷五,《大正藏》卷四七,第702页。页。⑤才良《法演禅师语录》卷上,《大正藏》卷四七,第653页。⑩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第⑤慧开《禅宗无门关》,《大藏经》卷四八,第293页。24页。⑤集成《宏智禅师广录》卷六,《大正藏》卷IglJ\,第74页。⑩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卷一,《大正藏》卷四七,第③周裕锴《禅宗语言》,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497页。页。⑩许金榜《中国戏剧文学史》。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⑨悟明《联灯会要》卷五《抚州石巩慧藏禅师》,《新纂续藏版,第38—39页。经》第七九册,第49页。⑩普济《五灯会元》,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版,1191③③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第页。137、136页。⑩赞宁等《宋高僧传》卷一七,《大正藏》卷五o,第814页。③周裕锴《文字禅与宋代诗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⑩感山《云卧纪谈》卷上,《新纂续藏经》第八六册,第668年版,第73页。112l文艺评论·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ll2014·08ll古代文学理论发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