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121359
大小:450.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5-11
《(好)《师说》课件苏教版必修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师说韩愈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释题课文译文内容分析文言知识论证方法语言特色作业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广东潮州)刺史、国子监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写作背景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
2、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人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本文阐述的是作者对从师问题的看法。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
3、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释题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够没有疑难问题呢?有疑难问题却不跟老师请教,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便终究不会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他懂得道理要是也比我早,我也跟他学习。我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还是低,不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老师也就在
4、那里。课文译文(1)唉!从师学习的传统不被继承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是很困难的了!古时候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够远了,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不如圣人也够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自己呢,却不肯从师学习,这真糊涂了。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儿童们读书和学习书中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那种传授道理、解释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懂得书中的文句就从师学习,疑难问题不得解释,
5、却不向老师请教,小事学习,大事反而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明白道理的地方。课文译文(2)巫医、乐师、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读书做官的这类人,一听到有人以“老师”、“学生”相称,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羞耻,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唉!求师之道的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音乐师和工匠,是所谓上层人士看不起的,现在那些“上层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岂不是可以奇怪的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
6、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不过这样罢了。课文译文(3)李家的儿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了,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来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履行古人的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给他。课文译文(4)1.理清思路。2.第一自然段①人为什么要从师?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3.第二自然段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
7、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4.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5.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6.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7.《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8.本文讲
8、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内容分析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二、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感也难矣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结论:向后学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