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姓姓名的自我相关效应--来自EEG的证据

同姓姓名的自我相关效应--来自EEG的证据

ID:37092666

大小:2.16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5-17

同姓姓名的自我相关效应--来自EEG的证据_第1页
同姓姓名的自我相关效应--来自EEG的证据_第2页
同姓姓名的自我相关效应--来自EEG的证据_第3页
同姓姓名的自我相关效应--来自EEG的证据_第4页
同姓姓名的自我相关效应--来自EEG的证据_第5页
资源描述:

《同姓姓名的自我相关效应--来自EEG的证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单位代码10635学号112015306000437硕士学位论文同姓姓名的自我相关效应—来自EEG的证据论文作者:朱思羽指导教师:袁加锦教授学科专业: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认知神经科学提交论文日期:2018年4月2日论文答辩日期:2018年5月16日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中国重庆2018年5月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题目:同姓姓名的自我相关效应—来自EEG的证据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了特别标注。对本研究及学位论文的撰写做出贡献的老师、朋友、同仁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衷心感谢。学位论

2、文作者:签字日期:2018年5月24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筹)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不保密,□保密期限至年月止)。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2018年5月24日签字日期:2018年5月24日摘要同姓姓名的自我相关效应—来自EEG的证据摘要来自众多的研究证据表明,那

3、些与个体具有自我相关的刺激,相比于自我无关的刺激,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加工优势,例如:更快的反应时,更高的反应正确率,这个现象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有个专门的名词来描述——自我相关效应。在自我相关信息加工的研究中,自己的名字作为最接近个体核心自我的一个概念,是最常使用的一类用来诱发自我相关加工的刺激。事实上,除了自己的名字之外,使用亲密的家人,或来往密切的朋友的名字也会在实验过程中诱发出自我相关效应。但在以往研究发现的,会引起自我相关加工的名字,其背后所指代的个体都是与被试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密切关联的,而那些与个体在日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中并没有明显交集的个体是

4、否也会引发自我相关效应呢?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研究进行过科学地探索,而这又是一个值得去思索的问题,因为这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复杂的社会性行为。事实上,有很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相识的个体,会因为有着与我们相同的姓氏而引起我们诸多关注。加之,姓氏是集体自我概念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心理上的凸显性。它是家族的象征,是个体形成早期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强调群体行为和思想一致性,以及个体之间相互依赖性的中国文化背景下,与群体内其他个体的关系,在个体建立自我感的过程中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姓氏恰好又是一个典型的具有群体指向性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个宗族,凝聚了血脉相连的一群人

5、。因此,我们推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与个体姓氏相同的姓名也会引发自我相关效应。研究显示,那些具有生物重要性的信息,例如情绪刺激、自我相关刺激,在早期的选择性注意加工阶段就会被区分出来。也有研究表明,具有不同的自我相关程度的刺激相比于无自我相关的刺激,在朝向反应(orientingresponse)的两个阶段都会引起比自我无关的刺激更强的注意偏向。正是考虑到自我相关刺激可以在信息加工的早期和晚期阶段都引起注意的朝向反应,以及oddball范式在研究注意偏向上的优越性,本实验将采用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的脑电图(EEG)技术结合三刺激oddball范式来研究同姓人名诱发的自我相关

6、效应。熟悉性是在自我相关效应的研究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了排除熟悉性对自我相关效应的混淆作用,即证明个体对自我相关刺激的特殊加工是由于刺激的自我相关性本身的差异所引起的,而不是由于个体对刺激熟悉程度的差异所导致。然而无可避免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多数与自己有相同姓氏的人,I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我们来说是不相识的陌生人。因此,本研究拟分为两个实验,分别选取被试熟悉的和陌生的同姓个体的姓名去探索由姓氏诱发的自我相关加工。实验一先选取同姓名人的名字作为实验条件组,去探索同姓姓名是否的确存在自我相关效应,若存在,再选用同姓陌生人的名字作为实验条件组,看此效应是

7、否能推广到更广泛的陌生人群中去,其中刺激材料熟悉度对实验效应带来的影响将通过协变量分析进行控制。实验一的研究目的是考察同姓名人的名字是否能引发自我相关加工。行为评分的结果表明,被试认为自己的名字(SN)是自我相关程度最高的,同姓名人姓名(FNS)具有中等程度的自我相关,而异姓名人姓名(FND)与自己没有什么关联。对电生理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FND,SN与FNS引发了相同程度的P2波幅的增加,而在P3成分以及theta震荡上,SN诱发的脑活动最强,其次是FNS,最后是FND。因此,行为和电生理的结果都一致表明,同姓名人姓名的确会引发自我相关效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