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ID:36992856

大小:4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05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_第1页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_第2页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_第3页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_第4页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随风入夜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周丽艳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知识掌握得好坏,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而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与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即要有理解处理教材的能力和组织管理教学的能力),同时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精湛的语言艺术。早在我国古代,教学语言艺术就备受重视。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教学语言应富有启发性。《学记》把“善教”与“善歌”并论,提出

2、“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要求教学语言“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其志矣”。即强调教学语言要简洁、准确、含蓄生动,给人以美感。现代教学艺术论的开创者之一赫修特指出,如果一个人善于交流表达,即使他是二流学者,也可能是个优秀的教师,否则有才华、灵气、个性也很迷人,也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马卡连柯也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教师的语言表达艺术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为语文教师,但讲起课来感觉却不尽相同。有的教师讲课,听起来是一种享受,亲切和顺,把精妙的课文讲解得丝丝入扣,听

3、得人心里甜甜的;但也有的教师,语言无味,或是高腔高调,或是干涩地照本宣科,或是漫不经心,有气无力,叫人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语言,即使是再好的课文,准备得再充分,也无法打动学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集古今之华章,荟宇宙之精华,吐纳之际有清泉潺潺,挥洒之间有风云奔走——这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境界。要想达到这一境界,课堂的教学语言必须要讲究艺术性。那么,在一节课中如何体现语言的艺术性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激情导入歌曲的前奏,拉开了歌曲的

4、序幕,由它牵引着歌唱部分的到来,于是情绪由此生,歌声源源来。它向听众预示着歌曲将要出现的某种基调,并为听众对后段音乐的了解创造出有利的气氛,它是听众与演唱者之间进行感情交流的桥梁。于漪老师也曾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语文教师的导语,就应像一首歌曲中的前奏,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出浓郁的情感氛围,铺设一座与文本交流的情感桥梁。在教学人教课标版语文六下《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以安徒生创作这篇童话的故事导入: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

5、寄来的画片写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11岁时爸爸去世,妈妈改嫁,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想着这些,安徒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通过这样的导语很快能把课堂带入这篇童话所描述的氛围中,使文本知识的传递融入情感交流之中,同时又能使课内课外紧密结合起来,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6、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导入一种与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同样凄婉、悲怜的课堂氛围之中,收到“一石双鸟”之效。在教学沪教版三上《用冰点火》时,我先板书“冰”和“火”二字,然后让学生说出冰火之间的关系或含有冰火的成语,待学生感受到冰和火是不相容的时,我补充课题《用冰点火》。这样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渐入佳境。二、要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巧妙点拨语文凭借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延的情感、深邃的哲理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要想让学生漫步语文美妙的园林,享受语言的美感,

7、那么,语文教师的点拨语言(即提示语和过渡语),就要巧妙,教师的点拨要“点”明要害,抓住重点;“拨”正谬误,排除疑难。学生在老师这样的点拨下,能解决困难,不知不觉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去感悟文中的喜怒哀乐,去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更好地去感悟、揣摩、体验,并在品味中,深化理解。巧妙的点拨犹如一台组歌中扣人心弦的间奏,对于学生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家是什么》时,学生对“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一句中的“辗转数地”一词不理解,于是我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点拨:热拉尔为了找他的女儿,从

8、这座乡村找到了(生:那座乡村),从乡村找到了(生:城市),又从这座城市找到了(生:那座城市),凡是有线索或有可能的地方全都(生:找遍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