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风述要

道家学风述要

ID:36979786

大小:1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9

道家学风述要_第1页
道家学风述要_第2页
道家学风述要_第3页
道家学风述要_第4页
道家学风述要_第5页
资源描述:

《道家学风述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道家学风述要萧箑父内容提要道家学风的首要特点是以“尊道贵德”为理论重心,力图超越可名言世界的局限,探究宇宙万物的终极本原。道家学风在方法论上的重要贡献,可概括为通过相对主义而导向辨证智慧,承认事物普遍的相对性,避免认识上的片面、绝对和独断,是道家坚持的慧解。道家之学,源于柱下,依附隐者,流播民间。在先秦,虽尚无道家或道德家之名,而论道各家,已蔚为南北诸流派,旨趣不全相同。但道家诸派,都无例外地祖述老聃,阐扬道论,以其特有的思想风骨和理论趋向,轻物重生,反抗异化,贬斥礼法名教,主张反朴归真,追求精神自由,从而形成了道家独特的共同学风。一道家学风的首要特点,是以“尊道贵德”为理论重心,力图

2、超越越可名言世界的局限,探究宇宙万物的终极本原。道家独创的形而上学及其精神语言体系中,“道”成为超乎天地、万物、五行、阴阳之上,而又与“气”、“朴”、“大”、“一”等抽象处于不同层次的最高范畴。“道”被规定为:“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是“天地之始”、(P1)“天地之根”、“万物方母”、“万物之宗”,具有终极的根源性;“道通为一”、“道无终始”、“道未始有封”,即具有无限的普存性;“道常无名”,“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即“道”属超名言之域,非通常的理智和感觉所能认知,而只能通过“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智”的特殊方式去体知。“夫道,天下之君子所系焉”。“道”并非不可知,而是“可传”、

3、“可得”、“可知”的,只是需要人们在特定的实践中去体知。道家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区别于“认知”(信靠名言)的“体知”(超越名言),并论证了这种“外于心智”、超越名言的对“道”的体知,究竟是一种什麽样的认识机制。道家从两个方面展开它的论证:一方面,由自然哲学引向社会哲学,从“道法自然”的原则引出社会批判的原则。道家力图通过人类社会由原始公社向奴隶制文明社会过渡的二重性,并着重揭露了文明社会所出现的争夺、祸乱、欺诈、罪恶以及种种违反人性的异化现象,“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人们“以仁义易其性”,“危身弃生以殉物”,乃至“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能止,不亦悲夫!终

4、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道家认为人与天地自然本是浑然一体的,人的本性与自然无为的天道也应是和谐一致的,而文明社会中的现实人类,却由形(体)“到“心(灵)”都可悲地被异化、被扭曲了,“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因而,人不但不能体道,并且日益迷失本性,与道疏离,背道而驰,陷入了“不知其所归”的最大悲哀。为了克服和扬弃这一切伦理的、政治的以及入性的异化觐象,道家提出可以从个人修养和社会改革两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诸如个人修养方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专气致柔”、“涤除玄鉴”等,和社会改革方面:“绝圣弃智”、

5、“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爱民治国,能为无为”等,都旨在否定和消解异化,以求得人性的复归——“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常德不离,民复孝慈”。道家认为,不被现实社会的(P2)权威、传统及流行的价值观所迷惑、所拘限,而能够自觉地超脱来,按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乃是人能体道,自同于道的具体途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等故事,更生动说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之类的“体知”,并非虚无缥缈、高不可攀,而是“大道甚夷”,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都可现。另一方面,道家以贵己养生为立论基点,由自然哲学更深入到生命哲学,取得重要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对中国传统的医药学、养生学

6、、气功学等应用人体科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为中国道教的教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而且更重要的是道家对生命的深人探究,并非仅限于人体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实测与开发,而是旨在同时探究哲学意义上的“真人”与“真知”。道家认为,通过“致虚极,守静笃”的特殊途径,在“微妙玄通”的自我生命体验中,“收视反听”、“耳目内通”,可以达到对“道”的体悟。这是道家所独有的内省方法。道家所谓“真人”与“真知”,即摆脱了异化枷锁、归真反朴的人所特有的对人天合和境界的体知。所谓“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大迫”,并非神秘直觉,而是经过长期的修炼,逐步地意识到“人”(小宇宙)与“天”(大宇宙)

7、、个体小生命与自然大生命乃是同质同构、互涵互动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因而通过个体生命律动的探求,“载营魄抱一”,“心斋”、“坐忘”等内在的体验自证,可以达到自我净化,“与天为徒”,乃至逐步由“外天下”、“外物”、“外生”到“朝彻”、“见独”、“无古今”而“入于不死不生”的自由境界,也就是人天、物我被整合为一的悟道、体道、与道冥合的精神境界。道家关于道论体系的建构和对于“道”的体知途径的探索,可以说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