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ID:36961880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04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1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2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3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P92-94页导学目标: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男生

2、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2、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出示成绩统计图),从图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

3、◆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求平均身高。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

4、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1)在小组内讨论。(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1)在小组内讨论。(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四、实际应用: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教学反思用平均数的知识解

5、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6、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

7、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但在

8、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