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947605
大小:68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03
《2导学案垂直与平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垂直与平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2.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的能力。学习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习难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
2、、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直线的有关知识。2、出示课题:垂直与平行(课件1)3、看到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4、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加以补充,然后出示预习提纲(课件2)(1)、什么叫平行线?什么叫互相平行?(2)、互相平行必须具备什么条件?(3)、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垂线?什么叫垂足?(4)、互相垂直必须具备什么条件?(5)、平行与垂直之间有什么区别?(6)、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探究体验:1、学生先自己学习课本。2、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上面的预习提纲。三、
3、展示汇报:1、第1题第1大组汇报。其他组可以补充。2、第2题第2大组汇报。其他组可以补充。(1)、在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补充。(课件3)(2)、在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补充。(课件4、5)(3)、教师强调:平行必须是在同一平面内,永远都不相交的两条直线。(4)、在自己的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课件6)3、第3题第3大组汇报。其他组可以补充4、第4题第4大组汇报。其他组可以补充在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补充,(课件7)5、第5、6题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加以点拨。(1)平行是在同一平面内,
4、永远都不相交,垂直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必须成直角。(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是不相交,就平行。一般相交相交关系垂直相交平行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说出来大家分享一下。四、拓展延伸:1、火眼金睛。在下面的图形中找一找哪些线是互相平行?哪些线是互相垂直?(课件8)2、分辩是非我最棒!(课件9)3、动动口(课件10)(1)两条直线()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2)其中一条叫另一条直线的()(3)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4、动动手(课件11)每人用两根小棒分别摆出(1)、平行关系(2)、垂直关系
5、5、作业:(课件12)找出自己家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并把这些现象告诉爸爸妈妈。板书设计:垂直与平行平行: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区别与联系:《垂直与平行》说课稿石桥中心小学:周桂香《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
6、体。学习本节课,要实现的知识目标是:帮助学生初步知道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想象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学习重点是:知道“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别要注意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可以相交现象的掌握。学习难点是:能知道“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我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习状况,结合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己学习,去发现新知,探究新知,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
7、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自学——知道——发现——知道这一认知过程。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编排意图和学习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一)看到课题,想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位专家说过,学生解决十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为此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给学生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二)带着问题,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四年级学生也有自己学习的能力,为此我让学生自己先自学,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这样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个人——小组—
8、—全班逐层递进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三)展示汇报,达成共识,形成数学真谛。通过小组汇报,全班参与。这让学生经历一个从个人——小组——全班逐层递进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