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硕士课程偏误分析第一周》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计划第一周一、汉语中介语及偏误分析研究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框架(一)汉语中介语及偏误分析研究的意义价值(二)中介语理论与偏误分析理论(三)中介语研究的主要范畴及方法第二周汉语偏误分析研究的现状(一)概貌(二)语法研究1第三周(二)语法研究2第四周(三)词汇研究1第五周(三)词汇研究2第六周(四)语篇研究第七周(五)语用研究第八周(六)语音、汉字及中介语研究的前景要求1、出勤、点名2、阅读文献3、完成文本修订作业4、期末提交小论文5、期中可试讲及讨论问题1、什么是中介语?为什么要研究中介语?2、这个概念是谁提
2、出的?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3、代表性学者有谁?他们提出了什么假说或模式?4、应该如何研究中介语?它和偏误分析是什么关系?第一讲(一)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吕必松汉语中介语研究的目标:发现汉语中介语系统并进行系统描写,揭示汉语中介语的发展规律,提出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汉语教学中需要优化的因素及优化的办法。汉语中介语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分析、描写等)和研究策略(个案研究和规模研究相结合、阶段性研究和全过程研究相结合等)。1、对汉语本体研究的贡献丹麦著名的语言学家叶斯柏森(OttoJespersen
3、,1860---1943)和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帕默(FrankR.Palmer,1922)就都是从事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出身的语言学大师。王建勤“以往我们最熟悉的研究方法,是采用语言描写的方法。通过目的语使用规则的描写,对学习者产生的所谓偏误做出解释。”2005年第1期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1)汉语本体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支撑,对外汉语教学有赖于汉语研究成果但现有的语法书、汉语教科书或工具书远远不能满足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此外,对外汉语教学大
4、大激活、拓展和推进了汉语本体研究。2)首先,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提出或出现的种种问题迫使汉语本体研究要进一步细化必须加强词语或句法格式的用法研究,特别是语义背景的研究。其次,促使汉语本体研究需关注和进行固定格式的研究。(扫地的扫地,擦窗户的擦窗户)特别是像同义句法格式,如/拿出来一本书/拿出一本书来/拿一本书出来,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为了解决好汉语教学中的语法问题,除了参考现有的参考文献以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们自己注意从学生屡屡重犯的语法错误中,从学生的提问中去思索思索,悟出些道
5、道来,并把它告诉给学生,?他写着信。(他在写信/写信呢。)?我到他家去时,佐藤君看着书。(……佐藤君在看书/正看书呢。)外国留学生的语法病句常常会成为我们语法研究的新的突破口。无疑,对外汉语教学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起着挑战作用,同时也起了促进作用。2、对教材编写的价值评估教材: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前者是看教材中语言项目的选择是否科学、实用;后者是看教材中语言项目的编排是否合理、策略。首先:依据语言自身规律:不同的语言结构表现为不同的语用和交际功能。语言形式的繁简不一,,语言项目的出现率高低不等,语言项目有基本
6、式还有扩展式,其次,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活动其自身的规律性。探索语言习得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等循序渐进的原则。(“比”/“不比”)大纲与难度系数对外汉语教材和工具书中对语法项目的解释大都存在过于粗疏和不够准确的现象,大纲的分级与排序也缺乏本体和中介语的统计数据的支持,而对自然语言以及中介语的调查是制订大纲、编写教材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确定语法项目的难和易,进而进行科学的分级。应该加强对不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在语言习得的各个阶段的汉语学习情况作全面的记录描写,统计出相应的正确率或偏
7、误率,从而排出不同语言层面的内容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难度系数,这样就可以为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提供更加具体、实用的参考。(李蕊、周小兵2005动态“着”静态“着”)对外汉语教学基本句型的排序:汉语句型习得的难度分析;汉语句型系统内部的相互制约因素;句型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使用频率。偏误跟学习难度的关系,可以从3方面考察。1)偏误出现频率。偏误频率高的语言项难度高,频率低的难度低。2)偏误出现阶段。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认为,干扰性偏误大多出现在初级阶段,发展性偏误大多出现在中级阶段。3)延续时间。跟语言难度相关的不一定是出现
8、的阶段,而是延续的时间长短。孙德金(2005)“了”“着”“过”3、对课堂教学的价值.交际能力的培养与语言规则的教学并不对立,语言规则的教学在学习者语言意识的生成(consciousness-raising)、语言规则的内化(internalizatioofrules)及中介语发展过程中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教学环境中的二语习得甚至比自然环境中的二语习得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