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在建构着“道”-反向阅读《文心雕龙·原道篇》

“文”在建构着“道”-反向阅读《文心雕龙·原道篇》

ID:36850604

大小:417.1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16

“文”在建构着“道”-反向阅读《文心雕龙·原道篇》_第1页
“文”在建构着“道”-反向阅读《文心雕龙·原道篇》_第2页
“文”在建构着“道”-反向阅读《文心雕龙·原道篇》_第3页
“文”在建构着“道”-反向阅读《文心雕龙·原道篇》_第4页
“文”在建构着“道”-反向阅读《文心雕龙·原道篇》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在建构着“道”-反向阅读《文心雕龙·原道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l2卷第2期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1.12,No.22009年4月JournalofJim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Apr.,2009“文’’在建构着“道"反向阅读《文心雕龙·原道篇》张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北京100089)[摘要]用解构与后现代的眼光,通过“反向”阅读的路径可以看到只能表述、显现“道”的“文”,而关于“道”的体认始终是被“文”建构的不断延异和滚动的过程。进而发现《文心雕龙·原道篇》有个潜话语:“文”是如此重要而与天地并生,只因“文”言说着、建构着“道”。如果将历史的摆钟置放到当下,那么对于今天的

2、人文精神重建,“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词]《文心雕龙》;文;道;反向阅读;比较诗学【中图分类号]IOl[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89X(2009)02.65.06《文心雕龙·原道篇》中不断出现“道之我们把“正向”定义为在西方传统哲学追问方文”,但无论是天地万物还是人的“道之文”。式影响下的进入路径,即询问:“是什么?它到作者都只描述、表述、明确命名了“文”是什底是什么?本体是什么?”在这样的人思路径么,而“道”是什么始终没有、也不能明确言下,对于《文心雕龙·原道篇》我们将不断追说。显然“道”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无处不问:“刘勰的‘道’到底是指什么?”我们看到在的、生生为

3、易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个客观实几乎所有有关刘勰的论文或者专著都要执著地回体或者精神绝对理念,因而“道”须通过“文”答这个问题。似乎这个问题不回答,大家总觉得去把捉、想象、体验、领悟。就是没有解释清楚刘勰的“道”和刘勰的文学观,没有切近刘勰诗学的根本。因此,对刘勰文一本的解释,就陷入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怪圈。随着、正向与反向不同的人对《文心雕龙·原道篇》及其他篇目本文显然是针对中国经典诗学文本《文心中的“道”作一个本体的预设,之后阐释的目雕龙·原道篇》的冒险活动,是一种比较诗学的就是在刘勰的文本中找到关于自己的预设的证的双向阐发的尝试。同时,也是面对中国的经典明。这事实上就是主题先行,没有足够的

4、文本支诗学文本进行一种当下发问的别样方式、方法的撑。这种阐释路径虽然使刘勰之“道”的思考尝试。在此,我们也将打开经典一种新的生命再的众多面相得到了展开,给人以启发,但在今天生的可能。的语境中最终觉得不是非常可靠,而且会不断陷(一)路径入本质主义诉求下的争议,这种讨论问题的方式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本文中所出现的“反因而也就显得不是那么逼近前沿的思考。同时,向”为何种阅读与阐释的路径。既然是“反这种关于“道”是什么,我们还可以进行不断向”,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它的二项对立的另一的理论上无限的同质性假设,以至于我们最终是面:“正向”。此处所谓正反向,无非是在解说走近了自己的想象,而离文本越来越远。比

5、如童走人《文心雕龙·原道篇》的阐释路径的不同。庆炳先生就中国的关于刘勰的“道是什么之道”[收稿日期]2008—10—28[修回日期]2008—12—18[作者简介]张锦(1982一),女,陕西西安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比较诗学研究。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2卷的阐发与理解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结果发现比不变的“道”。我们承认有“道”,但我们不认为较重要的看法就有4种:儒道、道家之道、儒道它是一个定格,我们认为它方生方在。而我们能皆有之道和自然之道。ljlH笔者再次申明,不做的就是根据现象去触摸一些可能的、不断生成是说此种探究不好,而只是说这样的阐释和丰富的语境中的“道”,就是从现象从

6、“文”去体味刘勰本身是刘勰生命不断在历史中在场的表征,“道”,回到文本的内部。需要注意的是笔者强调为我们思考刘勰打开了很多扇门。回到文本,而不是说要回到刘勰的本意。在一个但是,笔者试图尝试着打开另一扇门,那就当下的语境中处理经典,必然会遭逢类似让·弗是“反向”阅读。朗索瓦·利奥塔尔表述的当下知识翻译为机器、如果“正向”要回答的是“道是什么”,那计算机语言的问题:“在这种普遍的变化中,知么“反向”恰好假设了一个“现象学”的进入识的性质不会依然如故。知识只有被转译为信息路径。“现象学”是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从自觉量才能进入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因此我们而系统从事这一哲学思维的胡塞尔到其学生海德

7、可以预料,一切构成知识的东西,如果不能这样格尔再到后来法国的梅洛·庞帝及现象学美学的转译,就会遭到遗弃,新的研究方向将服从潜在杜夫海纳,这个概念发生了很多迁移和重释。关成果变为机器语言所需的可译性条件。不论现在于这一问题胡塞尔主要坚持哲学的维度:“如果还是将来,知识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我们不去考虑认识批判的形而上学目的,而是纯备把他们试图发明或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这些粹地坚持阐明认识和认识对象之本质的任务,那语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