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800747
大小:3.84 MB
页数:75页
时间:2019-05-15
《大豆内生细菌控制大豆根部病原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爨沈阳农业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大豆内生细菌控制大豆根部病原研究捅要2002年7月-2004年9月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等18个省采集土壤样品,播种大豆,待结瘤后,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根瘤内分离纯化大豆根内生细菌菌株。本文首次尝试从所分离到的401株大豆内生细菌菌株中筛选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通过测定内生细菌菌悬液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胞囊孵化的抑制性,共筛选出7株对胞囊孵化相对抑制率在50%以上的菌株:r030060、r030066、r030121、r030260、r030348、r030361
2、、r030398,其中,菌株r030348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相对抑制率达84.81%;其次为r030121、r030260,相对抑制率均达到67.50%:菌株r030361对胞囊孵化的相对抑制率最低,相对抑制率也达到54.43%。同时,试验还表明菌株r030066、r030121、r030260、r030348、t030398的菌悬液在抑制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的同时,它们的发酵液对J2的也具有显著的毒性作用,r030066对J2的校币死亡率最高,达75.00%。r030348次之,校正死亡率为65.07%。内生细菌菌
3、悬液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毒性作用试验中,菌株r030048、r030121、r030361、r030398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其中,r030048对大豆胞囊线虫J2的校正死亡率为28.50%,其次为r030398,对J2的校正死亡率为21.44%。其中菌株r030048的菌悬液对胞囊的孵化并未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性。本文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分别测定了401株大豆内生细菌对瓜果腐霉菌(Pythiumapahnidermatum)的拮抗作用。试验结果表明,菌株r030153、r030163、r030167、r030396对瓜果腐霉菌Papahniderma
4、tum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其中r030153、r030163、r030167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极强,抑菌圈明显,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5.60%、73.340,4、69.90%。而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菌株对病原菌则未表现出拮抗作用。试验中还测定了根瘤菌菌株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的拮抗作用,但是未发现对Eoxysporum摘要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结瘤试验表明,对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孵化具有显著抑制性的菌株r030060、r030066、r030121、r030260、r030348、r030361、r0
5、30398均能在大豆根部结瘤,并且r030066、r030348、r030398接种大豆形成的根瘤较大,根瘤的分布比较稀疏;r030060、r030121、r030260、1"030361在大豆上形成的根瘤则较小,根瘤的分布则较密集。菌株r030060、r030066、r030121、r030260、r030348、r030361、r030398菌体均为杆状,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孢,在酵母膏甘露醇琼脂培养基上培养3—7天后,菌落直径为2~4/nln,菌落呈圆形、乳白色、凸起、有粘液。生理生化测定表明,7个菌株均为过氧化氢酶阳性,在YMA培养基上产酸
6、,3一酮基乳糖测定阴性,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不能以DL-天冬氨酸、L.组氨酸为惟一氮源。因此,最终将这7个菌株鉴定为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spp.),一种快生型根瘤菌。关键词:大豆内生细菌:抑制;Heteroderaglycines;毋曲i啪l叩矗b触册眦f肼l沈阳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月IJ罱中国是大豆原产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史。2003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总计已达931.28万公顷,总产量达l,539.40万吨。但是我国大豆单位面积产量(1,653千克/公顷)与世界平均单产(2290千克/公顷)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造成
7、我国大豆低产的原因除品种、气候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就是大豆胞囊线虫问题。大豆胞囊线虫(He陀roderaglycinesIchinohe1952)病害是大豆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的流行病害之一,它危害大豆根部,造成植株生长迟缓、根系萎缩、根瘤数量减少、结荚率低、豆粒于瘪,从而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且感染后的大豆植株很容易被土壤中的病原菌侵害,引发或加重其它病害。由大豆胞囊线虫病导致的损失(3,025A00吨)比任何一种单一病害所造成的损失都大(Wratherela1.,1997)。大豆胞囊线虫瘸可采用抗病品种与非寄主植物轮作进行防治(Young,1992
8、),但是,抗性品种多存在丰产性不佳、地域限制等问题。随着可持续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人们已将该线虫防治的重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