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的学理依据

浅论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的学理依据

ID:36794250

大小:322.9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5

浅论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的学理依据_第1页
浅论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的学理依据_第2页
浅论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的学理依据_第3页
浅论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的学理依据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论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的学理依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5卷第l期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_5NO.12OO9年1月JoumalofShenyangInstituteofEngineering(Socia1Sciences)Jan.2O09浅论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命题的学理依据高云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同时,这则评论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这个概念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文

2、章通过对苏轼诗画关系理论的梳理和阐释,进而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和外延作以全面的界定。关键词:苏轼;王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士人画”中图分类号: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6l7(2009)O1一oo15一o4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有这样的诗、画创作都是这种观点的具体实践。关于这个问题,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我在《苏轼诗中的“病兽”意象研究》(《乐山师范学院诗。”抛这则评论一出却引出了从古至今一直都没学报》2005年第7期17—21页)一文中已做出较为

3、详有停止过的争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就在于苏轼用涛、细的论述,兹不重复。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是苏轼画互相评说的做法在学理上能否成立。用诗、画互相内心世界的外化,只不过是通过诗、画两种不同的艺术论说在学理上能否成立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诗中有形式和艺术手段表达出来而已。由此,苏轼认为诗与画”“画中有诗”的科学性和苏轼诗画关系理论体系的画是同质的,其相同的本质就在于都是用来“达心”合理性,是必须揭示清楚的。因此,通过对苏轼本人诗“适意”的,即“达士之所寓。”(《净因院画记》)¨卵苏画关系理论体系加以分析和阐释(由于中国古代的书轼《题

4、笔阵图》中的“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法与绘画关系紧密,且苏轼的很多理论都兼涉书、画两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种艺术形式,故而把苏轼的一些书法理论也纳入论述则犹贤于博弈也”⋯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虽然说范围),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则评论找到一个“有形则有弊”,但是要想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就不得更贴近苏轼原意的解释是十分必要的。不借助某种艺术形式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种艺术形式都是一样的,都是表达内心情感、愉悦性情(“达心”和“适意”)的工具。苏轼的文艺理论体系严整,博大精深。在诗画关(2)

5、在艺术创作方面,苏轼认为艺术创作,尤其是系方面,苏轼建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诗与画的创作是“略同”的。其《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心思想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从宏观的方面看,这种云:“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_2J]%,《欧阳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他“物一理也,同其意,则无适而不少师令赋所蓄石屏》亦云:“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可”(《跋君谟飞白》)⋯哲学思想基础上的。苏轼像略与诗人同”_2』2。显然,这两句话中所说的“妙的诗画关系理论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想”和“摹写物像”分别是指构思和创作两个阶段。从(1

6、)从苏轼对艺术本质的认识上看,苏轼认为诗苏轼对诗、画创作具体手法的要求上看,苏轼认为诗与与画是同质的。苏轼在《书朱象先画后》中援引朱象画也是有着“略同”之处的,这集中体现在他对“传神”先的话:“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_l_2“苏轼对的要求上。苏轼有一篇《传神记》专门谈论绘画的传这种说法是非常赞同的。所谓的“达心”和“适意”,归神问题:“传神之难在目⋯⋯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根到底就是指文艺表达内心情感、愉悦性情的功能。眉目,或在鼻口。”_lJ4叭苏轼认为“传神”的关键就在于苏轼正是在这一点上认定诗与画是同质的。苏轼的

7、准确地把握不同事物的个性特征,即文中所说的“意收稿日期:2008—09一l2作者简介:高云鹏(1981一),男,辽宁锦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唐宋文学与古代文论研究。·16·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思各有所在”。传神恰恰也是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求一种自然、没有人工雕琢痕迹的艺术境界。关于苏轼的《评诗人写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诗人有写“清新”的风格,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其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一云:“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_2lJ1。可见,“清新”林逋《梅花》诗云:‘

8、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的风格是建立在“身与竹化”的创作经验基础之上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一种审美境界。这与他在《书吴道子画后》中所标榜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的“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