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台宗的性格与价值代序

浅谈天台宗的性格与价值代序

ID:36751778

大小:244.85 K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5-14

浅谈天台宗的性格与价值代序_第1页
浅谈天台宗的性格与价值代序_第2页
浅谈天台宗的性格与价值代序_第3页
浅谈天台宗的性格与价值代序_第4页
浅谈天台宗的性格与价值代序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天台宗的性格与价值代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融合性與圓滿性來。此外如「次第禪門」與「圓頓止觀」等實修思想的提出,分別照顧到漸修與悟頓的各類修持法門,並將之統一會歸與密意相契合而總攝無遺。各類、各系佛法的分歧與矛盾不復存在,對於佛法高低的虛妄檢擇,也失去其實義,因而表現出佛法的整體性所說,當時中國佛教的兩大問題。「五時八教」的一佛乘觀,統一了當時眾說紛云、莫衷一是的各類判教思想,從而使佛陀一代時教的便要時代課題,亦即:如何無有對立地總持一切佛法(教門)?及如何圓滿無缺地實踐一切佛法(觀門)?理解與實踐的佛法修持體系,亦成了繼總攝把握佛法之後自然會產生的另一個問題。以上正是南北朝時代,中國佛教界所要解決的兩個主佛法最後的目的,因

2、此要如何依於上來所說的統一佛法思想,去建構一個既能符合佛法本意,又能總攝一切修行內涵,而且更適合中國人晰而統一的思想來,以便能總攝這一切傳來的佛法內容,已成為「正確理解」佛法後,所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再者,實踐與實證畢竟才是在著許多(至少表面上看來如此)的不同概念與對立思想。我們要如何從這眾多概念分歧,甚至看來相互矛盾的經、論當中,理出一個清的中國佛教語彙與概念,從而使中國佛教得以完全擺脫「格義」的陰影,而走向正確理解之路。,但仍不免隔靴搔癢未能中的之憾。直到南北朝羅什字與概念的隔閡,而被類比為中國的「方術」與「神道」;魏類:首先最迫切的,是在缺乏文字符號與概念基礎的情況下,佛弟子要如

3、何才能正確地理解佛法的真義?漢代所流傳的佛教,正是因為文上本土化後的「親和性」,這使得天台宗能以第一個中國化的佛教宗派之因緣,長期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佛教的各個層面。宗的成立及其性格,更是具有這樣的特質:教理思想上具有「融合性」、教法內涵上具有「實證性」與適應眾生上具有「適修性」。再加的實證所得,是可以一代代重複驗證的,這使得中國佛教的宗派,可以因此超越文字概念的差異,而被廣泛且長久地信受著!尤其是天台今日的弘傳。這也是因為能流傳到今日的宗派,幾乎都是立足在創宗者對佛法的綜合性理解,及實修實證的基礎上所致。尤其進者,修行有多途,歸元無二路」,畢竟能強固地流傳到現在的各個宗派,大都是在教

4、理思想上,或實修實證上,經過了時代的層層考驗後,才能有於佛法的表述,與向來印度或西域等地所傳的各個佛法思想系統,有不盡相同之處,但並不因此影響到他的可信度與正確性。所謂「方便梳與判攝(主要是「教判」的建立),從而形成適合中國人所了解並修持的整體佛法思想體系(此為「契機」)而言。此一體系,雖然對在弘揚,且傳承不輟。其教理與修持之契理與契機,由此可見一斑。淺談天台宗的性格與價值│代序就契理的立場觀之,成立於隋然而接著而來的問題是,透過對龐大經典的正確解讀之後,我們將發現這些從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傳來的佛法當中,他們彼此之間存就歷史的因緣看,佛教從西漢末年傳入我國開始,一直到天台判教的成立為

5、止,中國早期的佛弟子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不外以下三所謂佛教本土化,乃是指:透過中國祖師的思維、理解與修證所得(此是「契理」,最為重要),對傳來的各類佛法,進行整體的扒天台宗乃是中國佛教「本土化」後,第一個成立的宗派,也是中國佛教存在最久而且影響最深遠的宗派,到目前為止,仍有專人專處代初年的天台宗,長久以來之所以被教界譽為「教觀雙美」,正是因為他幾乎圓滿無缺地,解決了上來大師出,因其善巧的解說與契機的翻譯,方才真正地建構了一套完整、精確而又獨立、晉以降,則與老、莊思想合流而形成了「格義佛教」,雖比前代稍有進步1者智論》而大悟「一心三觀」之旨,一生行誼高深莫測;慧思提倡,而流傳至今,其適

6、修性及對中國佛教影響之深遠,由此可見端倪。早之有系統勸導(《摩訶止觀》中,「發大心」一科即是),菩薩戒之授受(慧思智者三論宗嘉祥律;禪宗祖師玄覺判」;唐,在唐有特別「契機性」的由來。體而契合佛意的「本土式」表達。如此,則使得佛法更具有親和性與說服力,從而更能契合中國佛子的根機,這是天台宗對中國佛教,具綜合了前人的佛法理解與實修經驗,以中國人的思考模式,去蕪存菁地以中國人更能接受的表述方式,對佛法的教、理、行、證,做了整古今之別何其鉅也),天台宗之所以超越前代各宗的原因關鍵正是在此。修無證的凡夫知見,去妄加分別各類已存在的佛法,謂彼是「發展的」、此是「原始的」……等等,古德云:「至道無

7、難,唯嫌撿擇」,的眼光與心胸,去融通判攝一切所傳來的佛法,才能從根本上去總持一切佛法深意,而不遺漏一法,不妄別一法(現代的人,卻忙於以少系,是不可能加以會歸、統攝的。唯有以實修親證為基礎,超越文字與概念的妄想,並揚棄單一佛法思想體系的包袱,以更圓滿、更超越各個時期佛教興盛地區所流傳的佛法。面對如此眾多表述方式不一,方便與真實互異的各類佛法知見,單憑某一時、某一地的佛法思想體而發展,其綜合性理解與整體性把握的性格並不明顯。然而到了南北朝後期,中國佛教已發展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