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哲学讨论(下)课堂报告

天台宗哲学讨论(下)课堂报告

ID:35220446

大小:204.0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3-22

天台宗哲学讨论(下)课堂报告_第1页
天台宗哲学讨论(下)课堂报告_第2页
天台宗哲学讨论(下)课堂报告_第3页
天台宗哲学讨论(下)课堂报告_第4页
天台宗哲学讨论(下)课堂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天台宗哲学讨论(下)课堂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印順文教基金會九十年度論文獎學金論文《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義析論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 碩士班 趙東明 摘要:本文嘗試以漢譯《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之「六根清淨」這一概念為主題,探討其內涵與意義。文章分成兩大部份,第一部份試圖對「六根」與「清淨」二詞,作一些說明與考察,並認為「六根」是吾人認識外在現象世界的媒介器官;「清淨」則是指斷惡修善、遠離煩惱的戒律行,以及由此行為所達至的身心寧靜和樂的狀態。而所謂的「六根清淨」則一方面是以戒律行防護及收攝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感覺與認識器官;一

2、方面則是此種經由持守戒律之修行,使六根達至愉悅、光潔的境界。文章的第二部份,則嘗試對天台宗智者大師所述「六根清淨位」(即「十信位」),這一位次的修行階位判攝與修行方法,作一探析,以期能明瞭天台宗人對《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六根清淨」義的理解與詮釋。關鍵詞:六根 清淨 六根清淨 五品位 六根清淨位一、引言  「六根清淨」一義最有名出處是《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見姚

3、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六;《大正藏》冊9,頁47下-48上經文中還說到,因為受、持、讀、誦、書寫《法華經》的功德,可使父母所生之六根,具備天眼、天耳之類的不可思議功能;天台智顗(538~597)即根據此義立其圓教修證位次之「六根清淨位」。而「六根清淨」這一詞,在《法華經》的出處為〈法師功德品〉的下一品〈常不輕菩薩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 同上書,頁51上。,此二段經文,所顯示的「六根清淨」義,應有二

4、個層次。一、是就修行之因的受、持、讀、誦《法華經》的清淨、淨化六根而言;二、是指修行所證的的果位而言。34在《阿含》類的諸經中,常出現「諸根清淨」此類說明佛陀或其聖弟子的身心狀態,如《雜阿含經》:「遙見世尊,坐一樹下,儀容挺特,諸根清淨;其心寂默,成就止觀;其身金色,光明焰照。」 見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大正藏》冊2,頁318中。或《增壹阿含經》:「爾時,佛告舍利弗曰:『汝今諸根清淨,顏貌與人有異,汝今遊何三昧?』」 見東晉‧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一;《大正藏》冊2,

5、頁773中。此「諸根清淨」應是一種描述身心清寧、安靜、潔淨或和悅,而不同於一般人之身心狀態的語詞。在大乘佛典中,「六根清淨」一詞也多所出現,《悲華經》:「乃至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常得六根清淨;即於生時,得無漏喜,受於快樂,自然成就一切善根。」 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卷第三;《大正藏》冊3,頁184上。此說明「六根清淨」是一種修行所證的果位,並能得法喜及成就一切善根。此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是阿蘭若,證得六根清淨之處,是阿蘭若,善能證得天眼通處,是阿蘭若,得天耳通及宿住智、生死智、明

6、神境、他心,如是通處。」 唐‧般若譯,《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六;《大正藏》冊3,頁320上。。關於此種修行果位,世親(梵名Vasubandhu,約A.D.400~480)註解《法華經》之《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說得很清楚:「此得六根清淨者,謂諸凡夫以經力故,得勝根用;未入初地菩薩正位,此義應知。如《經》(案:指《法華經》)以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于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故。又六根清淨者,於一一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諸根互用,此義應知。」 印度‧世親著,後魏‧菩提留支、曇林等譯,《

7、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下;《大正藏》冊26,頁10上。此中說到《法華經‧法師功德品》之「六根清淨」是指一種凡夫因經文功德力莊嚴之故,所得到之「未入初地菩薩正位」的果位;並且此果位,可以使六根互相運用其個個不同之感官能力,使一一感官之能力具足於任何一根中。這種證得特殊果位的說法,應是「六根清淨」之涵義之一。此外,「六根清淨」一詞還有遠離煩惱、得善法功德之意,此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六根清淨,無諸憂苦。」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四十七;《大正藏》冊7,頁814上。又《大智度論》:「如是

8、等種種不善諸煩惱,布施時悉皆薄;種種善法,悉皆得善。諸煩惱,布施時,悉皆薄;種種善法,悉皆得。布施時,六根清淨,善欲心生;善欲心生故,內心清淨。」 印度‧龍樹著,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第十一《大正藏》冊25,頁141上-中。文中說到布施時六根清淨,並且心生善法欲;而心中升起善法欲,則使得內心因而清淨,無諸煩惱;此意自然是證得「六根清淨」一果位的附帶功德。由上,我們可以得知,「六根清淨」一詞,在《阿含》中是描述佛陀或其聖弟子之一種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