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化疗病人穿刺部位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静脉化疗病人穿刺部位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ID:36751220

大小:60.6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4

静脉化疗病人穿刺部位的临床观察与护理_第1页
静脉化疗病人穿刺部位的临床观察与护理_第2页
静脉化疗病人穿刺部位的临床观察与护理_第3页
静脉化疗病人穿刺部位的临床观察与护理_第4页
资源描述:

《静脉化疗病人穿刺部位的临床观察与护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静脉化疗病人穿刺部位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关键词化疗病人;穿刺部位;护理化疗是癌症病人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于化疗疗程长,反复穿刺给药及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性强,治疗期间很容易出现外渗而致局部组织坏死,因此,对穿刺部位应做到认真选择,到位的观察和护理。1临床资料2005年~2006年在我科住院的化疗病人128例,其中男78例,女5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26岁;胃癌80例,直肠癌28例,结肠癌20例;化疗药物为奥沙利铂、5-氟脲嘧啶,穿刺部位均在上肢(手背、前臂)。116例顺利完成了化疗,无外渗,其中

2、12例病人出现外渗,渗漏面积为3cm~8cm,经过及时处理均治愈。2护理体会2.1穿刺前准备2.1.14做好健康宣教:病人输注化疗药物前讲解化疗的注意事项,如告诉其化疗药物的副作用;输液的肢体应避免过度活动等,以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2.1.2穿刺血管的选择: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原则应选择有弹性粗直的血管,先远端后近端避开关节,神经和韧带处的血管;一般不宜采用下肢静脉注射;宜采用交替注射法,勿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否则易使血管受损、纤维化形成瘢痕后循环不畅,药液滞留刺激血管造成闭塞性静脉外渗;提高静脉一次

3、穿刺成功率,避免反复穿刺[1]。2.1.3充分稀释药物,药物浓度高,输入速度快,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激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导致静脉外渗[2]。因此,护士应按医嘱和药物配制要求充分稀释药物,以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2.1.4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针:头皮针过大或过小均会导致对血管的损伤或药物不能准确输入,临床上一般采用6号~7号头皮针为宜,因其针身短、针头斜面小,对血管的损伤较小。2.2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2.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护士操作前要认真做好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用络

4、合碘棉棒连续消毒2次,待干后方可穿刺,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用。2.2.24引路注射:输注化疗药物前首先用50mL~100mL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认穿刺成功后方可输注化疗药物,并严格调节速度,两种药物之间也要用20mL~30mL生理盐水过渡。2.2.3新法拔针:减少药物渗漏,有研究者[3]提出,新法拔针可预防静脉外渗。方法是先拔出针头,再立即用棉球按压穿刺点,使针头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管腔。以中指、食指按血管走向按压,时间5min~10min,如果是留置针,时间应更长,必要时加压包扎。 2.3药

5、液渗漏的防护2.3.1一般护理:在输液过程中应经常巡视病人,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渗漏给予及时处理,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应立即拔针,更换输液部位,抬高肢体,注意休息。药液外渗后8h内冰敷或冷敷,以灭活药液,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水肿或药物扩散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2.3.2马铃薯、芦荟湿敷:局部冷敷8h后,先用切好的厚度为3mm~5mm的马铃薯片敷于渗漏处,外敷面积大于肿胀面积,2h~3h后再使用洗干净的芦荟叶片将汁直接挤于渗漏处,如此反复交替外敷,直至疼痛、肿胀完全消失。化疗是癌症病人重要的治疗手

6、段之一,穿刺部位的很好防护是化疗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环节。本组病例经过输液过程中的精心护理和药液外渗后及时有效处理,顺利完成了化疗。4参考文献[1]赵丹凤.化疗行静脉炎的发生机理及防治进展.护理研究,2001,15(5):260.[2]李姗.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防护进展.护理研究,2004,18(11B):1979.[3]胡玲蓉.浅谈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医学论文与实践,2002,15(3):283.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