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部位逆向静脉穿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特定部位逆向静脉穿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ID:44641915

大小:1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0-24

特定部位逆向静脉穿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_第1页
特定部位逆向静脉穿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_第2页
特定部位逆向静脉穿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特定部位逆向静脉穿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特定部位逆向静脉穿刺在临床护理中的应【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上输液时间长且血管条件差的患者采用逆向穿刺法的可行性。方法:将80例反复多次住院、血管条件较差的输液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采取逆向静脉穿刺,40例为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向心性静脉穿刺输液,比较两组液体的滴速、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液体的渗漏率、静脉炎的发生率及对手活动度的影响。结果:两种穿刺方法对液体的滴速没有影响,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液体的渗漏率和静脉炎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手的活动度无明显影响,对照组对手的活动度影响很大。结论:浅

2、静脉逆行穿刺对于特殊的血管能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因手的活动所致的液体渗漏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了舒适度,提高了住院患者的满意度,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逆向穿刺;临床护理;应用逆向穿刺是注射方向与病人血流方向相反,逆行性穿刺适用于手背近掌指关节处或足背静脉,解决了因向心穿刺在掌指关节处即使穿刺成功也不易固定的缺陷,且仍能达到或接近正常情况下同型号的针顺向穿刺输液时的滴速,充分利用了静脉吻合成网无静脉瓣的特点,提高了静脉的利用率和利于穿刺与固定的进行。我科自2012年开始采用逆向静脉穿刺,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12年10月到2013年12月,选择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反复静脉穿刺造成表浅静脉破坏或表浅静脉显露不清楚者、穿刺位置不佳、或针头位置不易固定、血管条件比较差的80例患者,其中女性52例,男性28例,年龄26岁180岁,平均年龄55岁。1.2方法穿刺方法。为减少个人穿刺技术不均造成的误差,由同一名主管护师进行穿刺,将80例患者均采用左右手对照法,即观察组40例为左手采用逆向静脉穿刺法,对照组40例为同一患者右手采用传统的向心性穿刺法。穿刺部位均选择手背掌指关节附近的血管,按操作常规

4、备齐用物,操作者站在患者头部,扎止血带于腕部,消毒皮肤至掌指关节处,患者半握拳至空杯状,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进针角度。2观察指标及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的指标为整个输液过程顺利,无脱针、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输液过程中有脱针、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为一次穿刺不成功。成功率二一次性穿刺成功例数/总例数。观察组针柄固定在手背上,不影响手指及腕关节的活动,降低了因手的位置变动或变换体位时发生的液体渗漏率,对照组针柄固定在掌指关节或针尖在腕关节附近,明显影响手指及腕关节的活动,增加了因手的活动或肢体及体位的变化而发生液体渗

5、漏。逆向穿刺与向心性穿刺交替,充分利用了关节部位充盈较好的血管,提高了静脉的利用率,更换了穿刺部位及穿刺方向较减少了静脉内膜的频繁损伤,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2.1穿刺成功率比较观察组穿刺成功36例,占90%,穿刺未成功4例,占10%;对照组穿刺成功33例,占82.5%,穿刺未成功7例,占17.5%。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