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12884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14
《第五单元基础知识梳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单元基础知识梳理21、桃花源记一、重点字的解释1.缘:沿着。2.缤纷:繁多的样子。3.异:奇怪,文中是“以之为异”的意思。4.俨然:整齐的样子。5.属:类。6.阡陌:田间小路。7.悉:都,副词。8.诣:到,文中特指到尊长那里去。9.遂:终于。10.欣然:高兴的样子。11.寻:随即,不久。二、古今异义1.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多指味道鲜美。2.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3.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关联词语,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4.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三、一词多义1.志: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寻向所志(
2、名词,标记)2.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3.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听到的事)闻之,欣然规往(听到)4.之:具答之(代词,指代桃花源里的人)闻之(指桃花源里的事)四、默写语句1.描写桃花源美景的语句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林里自然环境的句子有哪些:“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写村中人好客,待人热情的句子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5/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余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什么:“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五、翻译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
3、相闻:田间小路交错想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5.闻之,欣然规往:(他)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六、文章主旨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画卷,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是当时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
4、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22、短文两篇一、重点字的解释1.斯:这。2.白丁:平民,文中指没有学问的人。3.蕃:多。4.濯:洗涤。5.植:立。6.宜:应当。7.劳:使…劳累。8.丝竹:文中指奏乐的声音。二、默写语句1.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香远益清。”2.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5/5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为人方正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三、文章主旨1.《陋室铭》作者自述志趣的,文章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
5、”不陋,表达了作者要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2.《爱莲说》中,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婉转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23、核舟记一、重点字的解释1.罔不:无不,全都。2.贻:赠。3.峨冠:高高的帽子。4.夷:平。二、一词多义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八分有奇(名词,零头)2.可:高可二黍许(副词,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动词,可以)3.端:右手执卷端(名词,一头,一方);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直)4.木:以至鸟兽木石(树木);能以径寸之木(木头)三、通假字1.诎右臂支船:“诎”通
6、“屈”,弯曲。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4.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5.虞山王毅书元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后。四、翻译句子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画卷下边的衣褶里。2.而记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核雕刻成的。五、文章主旨5/5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的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24、
7、大道之行也一、重点字的解释1.与:通“举”,选拔。2.分:职分,指职业,职守。3.兴:发生4.恶:憎恨5.外户:泛指大门。6.大同:指理想社会。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二、通假字1.与:通“举”,选拔。2.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三、大同社会的特征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四、文章主旨文章通过对理想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