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纤舒肺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

抗纤舒肺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

ID:36707318

大小:65.1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14

抗纤舒肺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_第1页
抗纤舒肺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_第2页
抗纤舒肺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_第3页
抗纤舒肺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_第4页
抗纤舒肺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抗纤舒肺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抗纤舒肺颗粒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观察【关键词】特发性肺纤维化;抗纤舒肺颗粒;中医疗法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间质性肺疾病,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并最终导致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目前糖皮质激素是公认的标准治疗方法,但疗效并不理想,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大。近年,笔者对本病患者应用抗纤舒肺颗粒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6例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3月-2009年7月呼吸科住院病例,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制订的IPF诊断标准[1]。其中男33例,女33例,发病至就诊时间2~25个月,

2、年龄51~68岁。66例患者均有进行性呼吸困难及咳嗽、干咳并伴有少量咯痰;查体均有强弱不等的Velcro啰音及杵状指(趾);X线及CT检查均符合弥漫性肺间质性改变;肺功能检查为限制性通气障碍或混合性通气障碍;动脉血气分析均有低氧血症表现。7  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男21例,女12例,年龄52~67岁,平均(59.11±11.18)岁,平均病程(17.2±8.1)月;对照组33例,男18例,女15例,年龄51~68岁,平均(57.7±10.4)岁,平均病程(17.9±7.6)月。2组性别、年龄、病程、伴随疾病(如高血压症、冠心病、糖尿病等)及中医症状等

3、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抗纤舒肺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抗纤舒肺颗粒为自拟方,由黄芪、党参、黄芩、丹参、沙参、当归、白芍、葶苈子、鱼腥草、半夏、杏仁、全瓜蒌等10余味中药组成,水煎并浓缩干燥成粉,制成颗粒剂,10g/袋(每1g含原药材5g),由本院制剂室提供。同时联合服用小剂量泼尼松片5mg每日晨起顿服。  对照组单纯服用泼尼松片,每日0.5mg/kg,连服4周;继之减量至每日0.25mg/kg,连服8周;然后减量至每日0.125mg/kg。  2组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期间,2组患者均不应用任何免疫

4、抑制剂或免疫增强剂,可以根据病情变化酌情应用抗生素或止咳化痰药物。7  1.3观察指标与方法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血常规、高分辨CT(HRCT)、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肺功能检测仪采用美国康讯肺功能仪进行检测。  1.4疗效标准  参照2000年美国胸科协会关于IPF诊断和治疗国际共识推荐的效评价标准[2]。改善:符合以下至少2项条件,即①症状改善,特别是活动能力提高;②X线胸片或HRCT上肺间质病变减轻;③符合以下至少2条:a.肺总量(TLC)或肺活量(VC)增加≥10%或增加≥200mL;b.肺部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增加≥15%或增加≥3mL/(min·m

5、mHg);c.在心肺运动试验中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升高≥4%或肺泡气-动脉氧分压差[P(A-a)O2]升高≥4mmHg。稳定:符合以下至少2项条件,即①TLC或VC变化<10%或变化<200mL;②DLCO变化<15%或变化<3mL/(min·mmHg);③在心肺运动试验中SaO2变化<4%,P(A-a)O2变化<4mmHg。加重:①症状加重,特别是呼吸困难或者咳嗽加重;②X线胸片或HRCT显示肺间质病变加重,特别是出现蜂窝肺或肺动脉高压征象;③符合以下至少2条时:a.TLC或VC下降≥10%或下降≥200mL;b.DLCO下降≥15%或下降≥3mL/(min·m

6、mHg);c.在心肺运动试验中SaO2下降≥4%或P(A-a)O2升高≥4mmHg。7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高分辨CT计分比较  治疗组患者HRCT计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积分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病情进展或恶化;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2组IPF患者治疗前后HRCT计分比较(略)  2.2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和动

7、脉氧分压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用力肺活量(FVC)/预计值、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预计值、DLCO/预计值、动脉氧分压(PaO2)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组患者的FVC/预计值、FEV1/预计值、DLCO/预计值、PaO2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2组IPF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和PaO2比较(略)  2.372组总体疗效比较(见表3)  表32组IPF患者临床总体疗效比较(略)  3讨论  IPF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提出IPF的肺部损伤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