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授予单付代码:10459学位申请号:020160密数:_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研究生姓名: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导师、职称:整型型亟国整会型董佥他盟亟渔筮屋曲夏啦奎红型一选一一._生——一..亟擅堂一型堂塾会主竖量国匠基亡圭竖运动——塑尘垩理论班塞——堑渲透数援.--oO五年五月 中文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逐步实现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随着在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整个社会也逐渐产生了分化。这种分化必然要引起人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如果党和国家不能正视这个问题,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将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稳定将受到威胁。为了协调好利益关系,解决当前已经凸显的利益矛盾,我们国家及时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目标为我们指明了如何通过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来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实现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政治发展。因此,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认真研究社会利益分化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不仅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阐述利益和政治的关系入手,认真分析了转型时期利益分化的现状和原因,最后,把转型期利益分化对我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作为论述的重点。面对转型期逐步扩大的利益分化对我国政治发展提出的严峻挑战,文章又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消除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负面影响的基本思路。第一,加强执政党建设,增强党在社会中的政治凝聚力:第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第三,妥善处理社会利益矛盾,建立有效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第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构建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本文关于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的论述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益和政治的关系概述;第二部分: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化;第三部分: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第四部分:消除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负面影响的基本思路。关键词:社会转型利益分化利益协调政治发展 AbstractOverthepasttwenty。sixyearsofreformandopening.up,Chinahasgraduallyaccomplishedthetransformationfromplanning—orientedeconomytomarket.orientedeconomvWiththestructuraladjustmentofsocialeconomyduringtheperiodofsocialtransformation,thetrendofwideningdifferences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andbetweenregionswillresultinthewholesocialdivides.Theresultofsocialdivideswillbringabouttheinterestsconflictamongthepeople,Chinaisnowinthestageofawell-offsocietyina11.roundwayandsocialistconstructionofmodernization.IftheCPCcannotbeawareofcurrentproblems,theinterestscontradictionwithinsocialstratumwillsharpenandthesocialstabilitywillbethreaten.Inordertocoordinatetheinterestsrelationandresolvetheincreasingsocialcontradictions,ourcountryputforwardtheobjectiveofconstructing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TheobjectiveofharmonioussocietyleadUStosetupeffectiveinterestscoordinationsystems,toresolvetheinterestscontradictionsamongthepeople,tomaintainsocialstabilityandtopromotepoliticaldevelopment.Hence,Duringthekeyperiodofsocietytransformation,researchingtheinfluenceofinterestsdividesonChinesepoliticaldevelopmenthas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hisresearchisadvantageousnotonlytostrengthenthebuildingofCPCgoverningabilityandmaintainsocialpoliticalstability,butalsotoestablishsocialistharmonioussociety,accomplisheconomicandsocialoveralldevelopment.Thisarticleatfirstnarratesthemutualrelationbetweeninterestsandpoliticsandanalyzesthepresentconditionandreasonsofinterestsdivides.Atlast,theessayputthestressondiscussingtheinterestsdivides’influenceandchallengeonpoliticaldevelopmentandalsoputforwardsomemeasuresreducingitsnegativeeffects.Thefirstwayistorepresentthefundamentalinterestsoftheoverwhelmingmajorityofthepeopleandconsolidatethesocialbaseofgoverningparty;ThesecondwayistOstrengthenthegoverningpartybuildingandbuildupthePartypoliticalrallyingpowerinsociety;Thethirdwayistohandlecorrectlysocialinterestscontradictionsamongthepeopleandsetupeffectiveinterestscoordinatingmechanism;Thefourwayistoraisetheproportionofthemiddle-incomegroupandestablishrationalsocialstratumstructure.Thedissertationconsistsoffourparts:Partonemainlydiscussthemutualrelationbetweeninterestsandpolitics;ParttWOmainlydiscussthepresentinterestsdivides’conditionandreasons;Partthreemainlydiscusstheinterestsdivides’influenceonpoliticaldevelopment;PartfourmainlydiscusshowtoreduceitsnegativeeffeCtSoftheinterestsdivides.Keywords:socialtransformationinterestsdividesinterestscoordinationpoliticaldevelopment 矿782848郑重声明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李红副2005年歹月溯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引言利益问题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人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人们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任何一个社会首先必须满足人的需要。而要满足需要,实现利益,就需要有调控利益的机制和方法。应该说,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调控利益的机制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政治是最具有效力的方式和途径。利益既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又是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和条件,而政治关系的变化又必然引起人们利益关系的变化。这样,利益与政治既相互联系,又并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各种政治的和人为的原因,利益问题成为一个禁区,理论界对利益和政治问题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国内学术界对利益理论的研究始于八十年代初。这一研究刚开始主要是对经典著作利益理论的解读和批判吸收国内外利益学说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这期间,出现了一批系统研究利益理论的学术专著。从收集的资料来看,国内学术界研究利益理论的专著主要有:王伟光的《社会利益论》、苏宏章的《利益论》、桑玉成的《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谭培文的《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以及张江河的《利益与政治》等等。其它从各学科角度论述利益理论的论文更是数以百计。这些论著和文章都从不同的侧重点和角度论述了利益和政治的关系。在理论方面,这些研究成果,有从利益与政治的基本理论研究出发,有从利益分配与社会公平、效率的关系研究出发,有从利益群体和社会结构的关系研究出发,有从利益分化和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出发,还有的从义利问题即伦理政治出发来探讨。具体研究中,对利益与政治的研究,已经和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结合起来,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虽然,中国理论界的一些学者们对利益与政治的问题已经作了许多努力,但是,从研究进展来说,总体上还处在初始阶段。在许多方面,国内对利益理论的研究多侧重于利益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等方面,或者是仅仅从经济利益角度去论述利益关系,而从利益和政治关系的角度去研究的较少,从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出发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则更少。总体来看,对于利益与政治的研究,与现实发展的情况和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有些研究缺乏独立思考性,很难适合中国的国情。有些研究虽然注意到中国社会的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但描述现象较多,对于如何在政治上认识和调控,还缺乏科学地分析和对策。但是,在社会分化的现实生活中,利益关系的协调和利益矛盾的解决,却离不开政治活动和政治机制的调控。利益虽然是推动政治发展的动力,但同时政治发展又为实现利益提供了保障。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抛开政治发展去研究利益,或抛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开利益去研究政治发展,都不能真正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面临着国内外各种机遇和挑战的新形势下,已成为热点问题的利益分化问题与中国社会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的关系愈益密切,甚至可以说在现实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利益分化与政治发展的关系,将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从利益分化与政治发展的关系角度去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通过一定的实证分析,提出一些应对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负面影响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在以往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综合分析入手,来把握社会转型时期利益分化的具体内涵、社会作用、主要特点以及可能走向。并着重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应对利益分化消极影响的具体政策应对和社会控制措施,从而突破了以往多从利益与政治稳定的角度来论述这一问题的局限。这对于实现我国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的触角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正在迅速的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面貌和精神生活面貌。任何一次变革都是一次利益关系调整的过程,没有一次变革不是伴随着复杂的利益矛盾和激烈的利益冲突而完成的。面对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不断扩大的趋势,如何合理解决我国国内的利益矛盾,调整好利益关系,维持安定的政治发展局面,顺利完成社会转型,对于加快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意义深远。1.利益与政治的关系概述1.1关于利益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历程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对利益和政治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认识角度的差异,使他们对利益和政治关系的看法也都各不相同。在中国历史上,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们都对利益和政治的关系有所论述。但是,他们的论述大都从人性论出发去研究利益与政治。虽然,他们已经认识到人的需要产生利益,而利益又是政治产生的根源,政治的任务和目的在于调控好利益关系和利益秩序,但是,它们的立场都是从君王的立场出发去研究如何调控利益和政治的关系,目的是去帮助封建君主巩固其统治。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许多西方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开始探讨有关利益和政治的关系问题。尽管他们对利益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很详尽有益的论 ——一.壁型塑垡璺苎叁型垒坌些堕丛堕垒墨生型堕述,但是他们的论述大多是以伦理政治、神权政治、人本政治和功利政治为标准的,在一定程度上还带有宗教主义色彩。1.1.1马克思主义关于利益和政治的基本观点人类可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谈论利益,也可以从唯心史观的角度谈论利益。古今中外大多数思想家都是从唯心主义的立场来谈论利益与政治关系的,而真正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研究利益和政治关系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的利益首先起源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人们对所需求对象的欲求。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需要就是社会需要,具有社会性。这种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人的需要,也就是利益。利益本身已经是社会所决定的利益,而且只有在社会所创造的条件下并使用社会所提供的手段才能达到。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如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中才有了经济利益、政治利益、阶级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等形形色色的利益。人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利益要去奋斗,然而,人类无论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奋斗中,还是在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奋斗中,在创造出经济利益或精神利益的条件下都有一个调整相互利益关系的问题,而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最有效的最复杂的活动方式和机制就是政治。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本动因在于人们实现自己利益的要求。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唯物主义的方法在这里就往往只得局限于把政治冲突归结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现有各个社会阶级以及各个阶级集团的利益的斗争。”。在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利益是人们产生政治行为的动因。政治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不同社会阶级、集团、政党、个人从事政治参与活动,也同样是为了通过影响社会政治来获得或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力,并使之落实为政治剥益的有利分配。自人类有史以来,“每个实践都证明。每次行动怎样从直接的物质动因产生,而不是从伴随着物质动因的辞句中产生。”。因此,利益是人们政治活动的主旋律。首先,政治权利有利于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在阶级社会,政治权利总是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和要求,因而总是最大限度地为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提供政治可能。其次,在社会生活中,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原始动机,而政1《马克思恩格斯垒集》,第1卷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津《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2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0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页。3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治关系不过是人们用来满足自己利益的特殊途径。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其所有为之而建立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在这其中,国家以特定的阶级利益为基础和归宿,采取了公共权力行使的政治组织和制度,政党则是阶级利益的最高代表者。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也从利益的角度对政治进行了认识。列宁在1920年说:“现在我们的主要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积极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在当时正处于恢复战争创伤的情况下,列宁把大力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作为最大的政治,有利于更大的鼓励俄国人民的革命热情。面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论十大关系》两篇著作中,提出了如何通过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这里,毛泽东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为了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邓小平在1979年说:“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圆此外,邓小平还强调:“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对利益与政治的认识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利益和政治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是最大的政治,因为这是关系到社会政治能否稳定,社会主义建设能否顺利前进的重大现实问题。在任何时期,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的基本权益,保证人民的利益需求,从而为国家的政治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他们的论断不仅过去,还是现在,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2建国后我们党对利益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一、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党对利益和政治关系的认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经过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和民主革命等一系列建设政权、巩固政权的政治活动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确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0页。o《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62—163页。a’《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94页。4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时政)台发展的影响造,到t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应该自豪地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成就。既然社会主义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那么,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发展?这是中国面临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这一切都是以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为根本的。正是适应上述需要,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央高层领导核心非常关注利益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当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党和国家最高层中,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篇著作为代表。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两篇文章的核心和实质都是从政治的立场和高度研究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问题。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刚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对认识和处理利益和政治的关系所作出的积极探索和贡献。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当时中国理论界对于利益问题的研究焦点只集中在物质利益的范畴内。而对于政治问题的研究,在基本方针上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人民的国家政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在政治关系上,主要是如何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些理论研究对当时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对当时探索社会主义利益和政治的关系和高层决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作用。此后,由于国内外政治形势出人意料的发展,并且由于人为的各种原因,利益与政治问题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特别是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片面地夸大精神的作用和大跃进运动,致使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遭受了极大的损害。人们片面强调“政治挂帅”,在现实中和理论上谁也不敢提及利益问题,可以说利益和政治问题在当时是社会的理论禁区。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对利益和政治关系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在社会中的利益关系也在逐步的发生变化。在如何处理好政治上的问题,并在实践中调控好利益关系,邓小平同志有着深刻地认识。他从政治战略高度,把改革开放的各种问题与利益问题挂起钩来进行认识和处理。他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这可以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当代中国利益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在理论上的飞跃和实践上的经典概括。o面对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理论创新的勇气,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邓小平文选》第二巷,人民出版社993年版,第]63页。2张江河著:《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0页5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时政治发展的影响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这是在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重大变化,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的条件下,党和国家对于认识和处理利益与政治关系问题的崭新概括和时代创新。这一认识,既把利益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又把政治与民主紧密联系起来。⋯1.2利益和政治的相互关系1.2.1利益是政治发展的动力和目的第一,利益是政治产生的根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除了运用科学的和劳动的手段外,还产生了另外一种方式,即通过在社会中所处地位和对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其中占统治地位的一部分人无偿地占有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成果,剥夺他们的财富,侵害他们的利益。这种结果,一方面使社会产生了不同的阶级,另一方面又必然引起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剥削阶级处于社会的统治地位,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总是采取各种政策来控制被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被统治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也总是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这样一来,人类社会的政治就产生了。。正如列宁所言:“政治就是各阶级间的斗争。”@由此可见,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和利益斗争是政治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政治关系都是由利益关系引起的。第二、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不同个人、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同一群体中不同成员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发展以及利益本身内容和层次的发展提高,都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在这其中,政治革命是横向利益矛盾以及相应的政治力量激烈冲突和对抗的结果,是代表着新的生产力要求的阶级的利益取代代表着旧的生产力要求的阶级的利益的过程。政治变革则是统治者根据社会利益矛盾调整政治体系,改造政治文化,以维护自己统治和利益的过程。政治民主则是统治1ij张江河著:《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9—60页。扣张江河著:《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耍。’R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0页a6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阶级成员通过平等、自由的权利行使和实现来调节相互之间利益矛盾的政治形式。①第三,利益关系的性质决定政治关系性质的变化。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中,由于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差别的不同而导致了人们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因此反映利益关系的政治的性质和内容也就大为不同。一是既然体现和制约利益的经济关系的内容和性质发生了变化,那么,反映利益关系的政治的内容和性质也必将随着利益关系的导向而发展变化。因为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利益的手段。二是在同一经济关系条件下,各个阶级的利益发生了变化,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也将发生变化。因为,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就或迟或早地有什么样的政治关系。例如,在各种私有制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利益关系是对抗性的,因此,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也是对抗性的,其政治的内容也必然是政治矛盾、政治冲突和政治斗争。当然,利益关系的性质决定政治关系性质的发展和变化,是就其根本性质而言的。具体来讲,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由基本相同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关系可能会有差异,但不管怎样,政治关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内容决定于利益关系的根本性质,这一点则毫无疑义。第四,利益矛盾的运动决定社会政治的活动方式。在存在阶级的社会中,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利益矛盾是该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和社会动荡的根源。它反映到政治上,就是这些利益矛盾的冲突程度决定该社会政治活动的方式。当利益矛盾非常尖锐时,该社会的政治斗争也就异常尖锐激烈,其斗争方式表现为经济斗争,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等等,其中,武装斗争常常是政治斗争主要的和最高的形式。当各阶级间的利益矛盾相对缓和时,其政治斗争的关系和程度自然较为缓和。当然,在不同的国家里,相同的利益矛盾,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斗争方式。第五,利益决定国家的政策走向。政策作为国家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它的本质是由利益所产生的共同意志和要求所决定的。在现实社会的政治活动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各种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和外交的政策,利用国家政权机器推行和实施。并且,还经常把有些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而被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也常在不同的条件下制定出符合形势的政策,包括经济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等等,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策略的斗争,从而掌握政权,使自己的利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但是,统治阶级为了保障其根本利益,不得不在某些政策和法规中,照顾一下被统治者的局部利益,借以缓和被统治者反对他们的斗争。所以,不管一项政策的内容多么复杂、多么策略,但其实质都是由统治阶级或国家的利益所”王清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 转型期我固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决定的。”由上可见,利益是政治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它决定社会政治的一切方面。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利益对政治的作用,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妥地去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和谐,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2.2政治发展是实现利益的基本保障第一,国家政权是实现利益的根本保证。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都是国家政权问题。因为,国家不管其统治形式如何,它的实质总是代表着一定阶级的利益,总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机器”。@国家拥有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机构构成的公共权力,并可以动用社会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武装自己的权力机关,以便施行其统治职能。正因为如此,国家政权成为人们实现利益根本的和首要的力量。国家政权是利益调控顺利进行的保证。任何政治主体,只有掌握和运用政权,才能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实现,各个阶级都是这样。例如,中国的改革,就是利用国家政权,一方面发展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另一方面就是在国家领导下,进行新的利益分配和调整,从根本上、整体上和战略上保证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和各族人民利益的最大实现。第二,政治关系的变革为人们实现利益创造了条件。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条件下,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也变成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桎梏。这个时候如果不对旧的上层建筑进行改革,变革旧的社会政治制度,旧的政治关系格局就难以突破,旧的经济关系所体现和制约的旧的利益结构就不能被打破,新的经济关系就不能确立,新的利益关系也就建立不起来。这时,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的变革就成为利益关系变革的前提和条件,就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毛泽东曾经指出:“当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发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如果我们研究一下世界历史,就会发现:每~次被统治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都会伴随着政治关系的变革。近代英国和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现代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改革,充分说明了政治关系的变革和改造对满足人们的利益及调整利益关系的极其重要价值。“因为一般来说,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阶级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第三,政治路线能够指导利益的实现。政治路线是~个政治主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Pj长江河著:《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豳《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3页。誊《毛泽东选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2页。8 特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实现其利益制定的指导其活动的基本准则。它集中代表了这个政治主体的利益和要求,是关系到整个事业成败和全局利益得失的根本问题。不同利益的政治主体,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路线。邓小平在1984年说:“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即使打世界战争,打完了还要搞建设。”。政治路线对利益的保证,就在于它一经确立,就对人们实现其利益的实际行动起着强大的指导作用。当然,这里指的是正确的政治路线。第四,政策和策论能够保证人们利益的顺利实现。任何正确的政治路线都得依靠正确的政策和策略来贯彻执行,因此,任何政治主体要实现其利益,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路线作指导,而且还必须运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路线是管方向的,政策和策略是管具体行动、具体措施和具体方法的。有时候路线正确,未必政策和策略就一定正确。如果贯彻执行路线的政策和策略出现错误,即使路线再正确,那也是很难成功的。历史上和现实政治中或者因政治路线错误、或者虽然政治路线正确,但因执行路线所运用的政策和策略的失误而导致整个事业失败的事例不胜枚举。正是由于在历史和现实中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毛泽东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这也就是在强调政策和策略对现实变革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政治是实现利益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我们在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重大关系时,在处理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并熟练处理利益与政治的关系,运用我们卓越的政治才能去保证利益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从而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出贡献。2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分化分化的含义包含着差别化或者说差别扩大化的意思。严格来说,在任何社会,人的利益总是有差别的,即利益本来就是分化的。即使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平均主义盛兴的时期,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也是不一样的。本文所研究的利益分化,主要是指由于社会转型而引起的社会结构性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所带来的利益关系的重组。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型期的利益分化主要有三种含义:第一,利益分化表明旧的利益关系逐步瓦解。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也意味着利益分化的进程。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打破了既往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使得社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页。“张江河著:《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179页9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的利益基于一种新的原则迅速地实现了重组。原本在同一个企业中,职工的收入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而过着一种彼此不相上下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这个群体迅速分化,企业的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无论是其收入差别还是其生活条件以及生活方式,都迅速的拉开了档次。过去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别可能不够明显,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由于我们推行了市场经济的制度,使得成员间的利益差别迅速凸现。第二,利益分化表明新的利益关系开始形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中每个成员获得利益的途径和数量基本上没有多大差别,因而这是一种彼此同一的利益关系。但是利益分化表明了这样一种情况,即你我的同事关系由于某种原因而得以改变,变成了老板与雇工的关系,变成了富人与穷人的关系。于是,一种新的利益关系就在社会中重新形成。第三,利益分化表明新的利益差别进一步的扩大。正如前面所述,在原有的社会体制下,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是没有差别,而是差别不大。即使你我由同事关系变成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你我在利益的获得渠道和数量上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差别,从而你我之间实际上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分化。而现在的情况则不同,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新的社会阶层的形成,人们之间的利益分化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1转型期利益分化的现状2.1.1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随着社会群体分化加快,利益主体正在日趋多元化。利益主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生产活动和其它社会活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追求自身社会需要和满足的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一方面,冲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高度一致的利益格局,在总体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国家、集体和个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利益;另一方面,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内部的同质性,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由于经济基础、政治资源、文化水平、技术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同,正在形成若于层次的利益群体。从改革发展的进程看,我国目前存在着三大类型的利益群体:一是在旧体制中固有的利益群体;二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产生的过渡性利益群体;三是在新体制条件下正在形成并逐步壮大的利益群体。它们互相区别又相互交织在一起。以人们从事的职业和占有的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为基础,利益群体具体可以细分为以下六大类:(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2)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艺术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3)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的经理、厂桑玉成著:《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10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长组成的企业经营管理者;(4)城镇企业职工。它们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的职工;(5)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6)个体农业劳动者。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此外,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党政机关乃至每个家庭、每个人,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差别,也可以说他们各自都是一个利益主体。在整个社会利益体系中,分别占有自己的位置,彼此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利益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多元的利益主体结构。。2.1.2不同利益主体间收入差距拉大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从而导致了不同利益主体收入差距正在逐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分配方式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按资分配、按效益分配、按能力分配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工资收入、兼职收入、个体经营收入、资本利润、股票投资、不动产出租等都成为广大居民的正常收入渠道,分配正在向科技含量商的行业和新型产业倾斜,脑力劳动者、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领域的劳动者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这些积极因素有力的支持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同时这种分配格局也带来了经济利益在不同群体间的重新调整和社会分层的加剧,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差距在城乡、地区和贫富之间不断拉大。主要表现在:(1)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地区收入差距拉大。由于历史地理原因,加上产业结构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发展很快,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缓慢,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发展更是落后。造成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的现实情况。(2)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这种差距甚至大于东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急剧下降,城乡收入差别进一步扩大。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其它福利待遇,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要大。(3)贫富收入差距也呈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整体上有显著提高。但在绝对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扩大。现阶段中国社会呈现出非常鲜明的景象:一方面,我国农村还有上千万人没有脱离绝对贫困状态,初步脱贫的也有不断因疾病、自然灾害等原因而返贫的。而另一方面,在一些地方富裕阶层也开始出现并逐步壮大起来。尽管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合法性的一面,但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如果差距悬殊,而且任其扩大,就会造成各方面的严重后果”。收入差距合理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中组部课题组:《利益关幕调整与执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2期。54—55页。2《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X(专题摘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笫56页。11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收入差距不合理、不合法,特别是群众深恶痛绝的按权力分配、按关系分配、甚至违法乱纪的大量分配造成过大的收入差距,不仅背离了社会公平和『F义,而且直接侵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2.1.3不同利益主体间矛盾增多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发展使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矛盾日益增多。改革必然带来利益关系的调整。当某些具体政策和措施一旦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造成部分人生活水平在短期内迅速下降,或者引起社会某些利益群体之间严重失衡,并超出群体心理承受能力时,利益矛盾和冲突就会发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时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有:(1)国家、集体和个入的矛盾。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经济体制的转轨,过去以国家利益为总代表的单一利益主体的格局,被多样化、多层次利益主体的新格局所代替。而且在新的利益关系格局中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国家利益主体地位相对下降。尤其是在当前新旧两种体制并存、交替和摩擦的状态下出现了国家利益严重受损的极端倾向,导致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利益大冲撞。具体表现为: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矛盾;国家与企业的利益矛盾;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利益矛盾等等。(2)国有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和普通职工之间的矛盾。由于在改革中某些国有企业的职工处于弱势地位,一些人的利益受到损害,使得他们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冲突时有发生;(3)非公有制企业中老板和雇工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雇主和雇工的利益关系在总体上虽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一些雇主违背《劳动法》,严重侵害了雇工的正当权益。目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有不断增多的趋势。2.2转型期利益分化的原因2.2.1利益分化体制方面的原因利益分化体制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一系列体制改革而导致各个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从而造成社会利益分化。第一,体制变革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导致农民阶层利益分化的重要因素。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是导致改革前农村收入分配高度均等的最主要因素,而改革以来农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则可以通过承包制变革来解释。承包制中的分配机制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部是自己的”,农户的收入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剩余”的多少,而“剩余”的多少又取决于农户的生产条件和经营能力等。由于农户之间在努力程度、生产条件以及经营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承包制的背景下必然出现农户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利益分化现象。第二,体制改革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导致城镇居民利益分化的重要因素。以国有企业为例,放权让利的改革把越来越多的分配决策权交给了企业内部人,企业内部人主导的收八分配,其分配差距通常大于由国家统一进行的“计划分配”。随着奖金制度、津贴制度、年薪制度、分红制度等多样化分配制度的推出,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带来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导致下岗失业人员及其家庭收入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加剧了城镇居民的利益分化。第三,就城乡来看,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和其它要素市场的体制性分割,加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和利益分化。近年来,随着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和其它要素市场的体制性分割状态有所缓解,上亿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我国现有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带有明显的身份歧视性,它只为城镇居民而不为农村居民提供相应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种制度显然具有扩大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加剧利益分化的效应。第四,就区域来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当局在配置资源时通常会照顾地区发展平衡,这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配置资源的比重不断下降,内地的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大量流向收益率较高的沿海地区,地区差距逐渐扩大。另外,沿海地区是中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田”,较早地获得了体制改革的好处。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沿海地区的制度“先发优势”日益明显,市场制度比内地更为完善,这些都有利于沿海地区更快地发展,从而拉大地区收入差距,加速了社会的整体分化。2.2.2利益分化政策方面的原因利益分化政策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指,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政府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些导向性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一部分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它们与另~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收入差距的拉大,使地区、城乡和个人之间出现利益分化。第一,在农村,政府实行的税费政策通常是按照人头或土地面积来进行分摊,这种税费政策使富人和穷人都交纳大致相同的税费。对富人而言,税率是相对较低的,对穷人而言,税率则是较高的,因此,这种统一摊派的税费政策实际上扩大了农民之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问的实际收入差距。第二,在城镇,直接或间接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的政策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有很多导致扩大收入差距的政策。具体而言‘,为打破传统平均主义分配制度、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而实行的一些政策,比如给单位以更大的分配决策权、实行浮动工资等,就具有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第三,就城乡来看,长期以来,我国的税收政策导致了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负担的税率较低,而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负担的税率却较高。1995年的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而仅税款一项他们支付的人均额就相当于城镇居民的9倍。如果加上农民承担的各种名目繁多的杂费,农民负担的税费相当于城镇居民的近30倍,税收政策无疑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另外,改革以来政府给城镇居民很多补贴,但给农民的补贴却很少,补贴政策也有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效应第四,就区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大力推行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给了特区和沿海地区很多优惠政策,从而促进了沿海地区快速发展,政府的发展战略和优惠政策是扩大地区差距的重要影响因素。不过在世纪之交,中央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加速,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但这种缩小的趋势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o此外,加入WTO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的利益分化程度。比如说,~方面,加入WTO会影响到居民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加入WTO也使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把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融为一体,推动了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的居民收入水平也逐步拉开了档次,利益分化明显加大。总之,利益分化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上的,也有政策上的,既有历史上的,也有地理上的。可以说,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造成了现阶段的利益分化趋势。3.转型期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政治发展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政治现象,任何政治社会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个进~步的发展。但究竟什么是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f《).2003年第2期,398页。4《倒U假说“与我国转型期收入差距》,《经济学京》,2003年第6期,48页。14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成共识。但毫无疑问的是,并非政治领域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以称之为政治发展,只有那些正向的,前进性的变迁才。具有政治发展的涵义,政治发展的价值取向应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目标相一致。因而,从过程的角度来看,政治发展应是政治形态不断从不发达政治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关系和各种过程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把握,从横向来看,社会可区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基本成分或基本要素。它们按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形成特定的社会结构。从内容上来看,政治发展主要是指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本文所讲的政治发展就是指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但是,不管怎么说,政治发展的过程是与利益紧密相联系的。社会利益的分化对政治发展不仅具有推动作用,而且也给政治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发挥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积极影响的同时,消除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消极影响,是我们当前政治理论界研究利益和政治关系的重点。3.1转型期利益分化的社会作用3.1.1利益分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器。马克思主义认为,利益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个民族内部的社会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这种社会分化导致的利益差别是一个社会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以利益需求来调节人们的积极性也是必要的。只有经过较充分的利益分化,完成原有社会利益结构的转换,人类社会才能最终完成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换。在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发展导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工业机器生产取代了农业手工劳动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正是由于利益分化,使人口不断从农业生产者阶层中转移出来进入社会的工业和商业阶层,才使这种转换最终完成。相反,如果没有相应的由阶层分化所引起的利益分化的过程,则这个转换就难以在短期内顺利完成。正是利益的内在驱动作用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3.1,2利益分化是标识社会稳定程度的测量器。利益分化不仅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驱动器,能够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同时,它。《马克思恩格斯垒集》第1卷,凹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B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还是标识社会稳定程度的测量器。利益分化的剧烈程度与社会的稳定程度具有密切关系。社会利益分化如果合理、合法、适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社会政治发展。但是,社会利益分化如果不合理、不合法,那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比如,一些人利用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漏洞,非法敛取财富、获取利益,造成社会贫富不均。这种利益分化就属于不合理的分化,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约束必将引起社会矛盾和冲突。利益分化越大,社会各阶层之间因为利益分化导致的摩擦与冲突就越多,社会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的稳定性就越差。能否将社会成员的社会流动和阶层分化控制在国家可控制的范围之内,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既然利益分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常态现象,它既对于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又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因而对于国家来说,就不能人为的采取不适当的手段阻碍分化,相反而应积极地采取行动顺应社会利益分化的趋势,利用利益分化的动力作用来促进政治发展,同时将利益分化控制在社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努力消除利益过度分化对政治发展的负面效应a3.2转型期利益分化对我国政治发展的积极影响改革开放后,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遵循的是一条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建设的自主性发展轨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从内容上可以概括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高度一体化转向适度分离;政治决策从注重经验转向注重科学;社会控制从以行政权力为主转向寻求法律控制;对权力主体从强调道德自律转向注重制度约束;政治文化从群众文化开始转向公民文化;政治参与从动员型转向自主型等。。中国政治发展在呈现出自主性特点的同时,也与整个世界政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在中国政治向民主化、法制化、制度化发展的过程中,利益适度分化对政治发展起N-;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2.1利益分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长期以来,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一直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这除了有历史传统和政治生活本身的原因以外,也有社会成员构成的因素。社会分化本身并不属于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范畴,但它能够为民主和法制建设提供生长点。一方面,社会利益适度分化,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各利益群体及其中的个体为了争取实现维护自己的利益,必然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要求参政议政。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能够自觉地对党①陆学艺等著《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0页。16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的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社会民主监督。另一方面,社会利益适度分化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各阶层、群体及其中的个体,为了保护其既得合法利益免受侵害,保证其在获取合法利益过程中免受干扰,他们强烈要求国家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适度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化与法制化建设,这主要是有以下两个因素引起:第一,农民阶级的分化,瓦解了中国社会非民主、非法制因素的社会根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主与法治建设的土壤,为中国社会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创造了条件。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社会发生的一个最伟大的事件就是,中国农民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群体终于分化了。中国农民,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伴随着改革开放,开始了一场新的分化和组合。可以说,包括政治现代化在内的中国社会全面进步、全面改造的进程也是由此起步的。作为在改革进程中极具创造性的社会阶层,农民的主体意识在迅速觉醒,他们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和现代民主观念正在不断增强。第二,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的多无化必定会引起政治参与的多样化。经济利益的驱动是政治参与的根本原因。在政治参与的目的上,人们更主要关心的是与自己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经济问题与公共事务问题,而对关系政治体制变革、政治领导、政治稳定等问题则重视不足。社会主义利益多元化要求的政治一体化是一种全新的机制,它有着发达的民意表达机制、较高的政治参与水平及政治社会化程度,是在较完善的基层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上基础上的政治一体化。政治一体化的水平将随着民主化、法制化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出现了各利益集团政治参与愿望增强的趋势,各阶层都会有本阶层利益的代言人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身的利益要求,并迫切地希望将他们的意志和要求输入政治决策系统。这些都大大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意愿表达的主动性、竞争性及其水平。民众的政治参与水平和质量就成为衡量不同国家政治形态中民主发育程度的重要标志。o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化与法制化的进步,但同时它也向民主和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比如,具有经济实力的阶层难免会有通过非程序手段谋求政治权力的倾向,甚至萌生一些试图超越法制的念头,如“大邱庄现象”。但是,从总体上看,由于政府强有力的核心作用,由于各阶层在现代化建设这个民族愿望上形成较为稳定的“利益同盟”,社会利益分化对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影响是积极的、健康的。‘。朱光磊:《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及其对政治发展的积极彰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6页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32.2利益分化促进了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是通过公民的政治参与来实现的。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社会政治的过程,它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政治决策,使之科学化、民主化。在现代社会,政治参与不仅是公民表达各自政治态度的需要,而且也是政治体系得以有效运作的重要支持条件。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受到个体经济水平、教育状况的影响。经济收入是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教育是保证政治参与质量的前提。但同时,中国当代的社会阶层分化引发的利益分化也在客观上促使了社会个体自主意识的复苏,使社会不同阶层自愿参与政治以保护自身利益的趋势也不断增强。而不同阶层的政治参与水平的参差不齐,又表现出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又使他们带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参与政治,以获得其自身利益,改革前,中国的决策权力高度集中,体制削平了利益差别,千人一面,表达意愿淡漠,参与的需要相当萎缩。因此,决策不具备充分的民主化的社会条件。改革后,体制改革肯定了利益差别和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培育又呼唤着一个个独立行为的法人主体,这无疑是在酿造决策民主化的社会条件。各种群体、个人都在尽力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部在积极地通过参与反映自己的特殊利益,这就向决策部门提出新的要求,即把决策建立在广泛民主基础之上。因为,只有民主决策机制,才能汇聚方方面面的意愿要求,才能使决策科学化,正确地发挥利益整合和协调功能,保证党和政府忠实地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o随着知识价值的回归,知识分子阶层在经济地位上恢复的同时,又在争取自己社会地位的认同。他们由于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在政治参与中具有其他阶层所不具备的优势。随着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参与,我国的政治正在走向越来越科学化的道路。私营企业主阶层由于其自身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为保护其阶层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必然要求更多的政治参与,以便在决策过程中施加影响。同时由于私营企业主阶层成员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水平也会相应提高。因而对这一阶层来说,不仅有政治参与的动机,也有政治参与的可能。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阶层的政治参与将会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获得长足进展。在干部队伍剥离式分化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国家公务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以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在内的白领阶层,由于其从事职业所覆盖的社会领域及其具有的经济实力,也决定了他们能够对政府决策施加一定的影响,使政府决策更趋向民主化。但对于中国阶层结构中处于较低位置且又人数众多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城市普通工人和农民阶层来说,教育水平的欠缺及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使他们政治参与的可能性和积极性都受到影响,他们对政府决策的影蒋德忠:《试论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利益分会及其对政治的影响》,《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37页。18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响力也还是有限的,但是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制定。总之,社会分化引起的各阶层政治参与的不平衡性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是政府决策越来越透明化、民主化和科学化。3.2.3利益分化客观上要求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一,整合社会利益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功能。实现社会公平:i:F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追求的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今天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执政党和革命党的最大不同,就是它掌握了国家权利。政党角色、地位的这种改变,使党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政党最基本的功能是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功能。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党,诚心诚意为广大群众谋利益,解决人民疾苦,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我们党必须想方设法把社会各个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利益整合起来,正确处理社会各种矛盾,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果执政党不能体现这种功能,忽视对社会力量之间矛盾的协调和利益的统筹,就会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和激化,造成社会冲突。这样,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就不可能巩固。因此,只有正确处理社会各种利益矛盾,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巩固和加强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团结,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使我们党的社会基础越来越广泛,整个社会越来越和谐。第二,社会利益分化客观上要求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经济结构和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国体的政治结构决定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不会改变,因而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可动摇。利益分化使社会利益阶层化、群体化。每一个群体都与其它群体、阶层存在利益摩擦和利益冲突。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每个群体并不能单靠代表自己愿望的社会团体组织来独立地实现其要求。它们需要有一个既能代表自身利益,又能代表其它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利益,并能为其实现合法利益提供和创造良好环境的,凌驾于所有群体之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它的性质和目的,它的整合利益的基本功能,决定了它能够妥善地协调和处理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因而加强党的领导是各利益阶层的真诚愿望,也是社会利益分化的客观要求。毋1棣德斌:《试论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利益j}会及其对政治的影响》,《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第36页。19 转型期我国社会{t}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3.3转型期利益分化对我国政治发展的消极影响3.3.1利益分化对我国政治稳定提出挑战;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既包括政策的稳定、政局的稳定,也包括政治制度的稳定等,其中政局的稳定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政局稳定的前提下,才可能谈及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处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政治稳定更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当代中国新的阶层构成形成了新的利益关系。它对政治稳定的挑战就在于,社会阶层分化所导致的利益的分化必然会形成不同阶层利益的差距和摩擦,这种阶层间差距和摩擦的加剧就会危及到一个社会政治稳定,尤其是政局的稳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益过度分化导致社会内部各种利益矛盾突出是影响政治稳定的根源。首先,社会分化引起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造成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对立。对于平均主义曾长期盛行的中国社会来说,经济收入差距的扩大,很容易引发低收入阶层的心理失衡,特别是当代中国收入差距形成过程中的许多非正常、甚至是不公平的现象,使不同阶层之间,尤其是贫富之间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导致社会关系的紧张,危及社会稳定。例如,在某些经济领域,一些部门和个人,能够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而其他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却不能,因此形成了一种非常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在政治领域,一些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利用自己的掌握的政治资源,不断为自己谋取私利,由此也引发了社会关系的紧张。其次,社会分化造成占据人口多数的城市普通工人和农民阶层社会地位的相对下降,导致这两个阶层心理的失衡。中国的工人和农民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的骨干作用。但是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一些工人和农民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在经济上,他们与其他阶层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在政治上,伴随着经济地位的削弱,他们的政治地位也在相应的减弱。他们对国家政策法规和执法行为的影响力方面正在弱化。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这种社会地位使他们与其他阶层的矛盾时有发生,并且有时还会激化,不利于政治稳定。第二,经济利益过度分化引起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了政治稳定。首先,城乡、区域差距的日益扩大,会引起一部分地区人们社会心理的失衡,危及社会稳定的整体基础。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成为我们全面建设①陈安存:《试论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氓唐都学刊D,2002年第3期,20页。20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时政>台发展的影响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其次,经济利益的过度分化,会影响民族团结,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石。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落后的西部边疆地区,而贫困落后又是引起矛盾冲突,导致民族不和睦的根源。如果东部、西部地区的差距继续扩大,就可能产生民族心理隔阂,影响民族团结,危及社会政治稳定。再次,经济利益失度分化,会引起入口流动失序,危害社会政治稳定。城乡差距的拉大,是经济利益分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农民为了求得更多的经济机会和经济收入,大量涌向城市,并且涌入城市的大多为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这无疑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一旦农业这个基础削弱了,社会稳定的系数就会随之降低。同时,由于我国现存的户籍制度,流八城市的人口的绝大多数无法取得迁入地的户籍成为定居之民,迁入地对他们的管理出现空档,而且他们还可能会因不能定居而四处流动。这种流动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突发性,很难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对社会稳定来说无疑是一种潜在威胁。第三,各利益群体价值观念的冲突也会影响社会政治稳定。阶级阶层分化和利益多元化必然造成利益群体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格局。当前,各阶层由于各自的社会地位和利益不同,趋向于不同的价值观念。那些在改革中崛起的新兴企业家阶层和个体工商业者,趋向于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强调效率和竞争:而在jFⅡ益关系调整中利益受损的社会阶层和团体如部分工人和农民,则倾向于传统计划经济的价值观念,强调人人平等、主张社会公平。现在各阶层的相对剥夺感都比较强烈,由此演化为各阶层相互指责、互不信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整合力,防碍政治稳定。3。3.2利益分化对我国政治整合有效性提出挑战:改革以来社会各阶层形成了不同的阶层利益。对于政治发展来说,需要将各种利益要求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并使政府决策既能保证各个阶层的利益,同时又能保证社会整体的利益。政治整合就是指把处于分离状态的各种社会力量和政治集团结合进一个统一的政治体系的过程和状态。新中国建立之后,面对当时社会整合机制和政治整合机制全面失效的局势,为了迅速改变整个社会的混乱状态,我国建立起了一个以政治和行政力量整合为主,辅之以意识形态整合的社会政治整合机制,毋庸讳言,这种整合机制在当时社会整合机制和政治整合机制全面失效的情况下是有一定效力的。它对于重建社会秩序,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医治战争创伤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即便是在当时,这种整合机制也暴露出了其与生俱来的缺陷:它抑制了社会力量自主活动的空间,牺牲了社会自由,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速度的全面加快,这种僵硬的、以不断抑制社会分化为前提的政治整合机制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传统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整合机制已经受到了社会转型的严重挑战。”第一,原有的整合机制存在的前提条件不断丧失。原有的整合模式是以两个基本条件为前提的。一是国家对资源的全面垄断,二是自上而下的总体性组织系统的存在及其有效运转。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这两个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所有制结构改革,使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已经明显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制度的解体,使农村中的总体性组织已不复存在,而城市中的企业改革也使企业逐渐成为一种承担单一经济功能的经济性组织,总体性组织的特征明显减少。这样,就使得原有的以政治和行政力量为主导实现社会整合的机制面临严重挑战。第二,新的社会分化和社会生活复杂化对社会政治整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利益分化必然产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利益摩擦,执政党整合利益关系的难度相对增加。在农村,农业生产的分散经营、农村中经济活动的专门化及职业和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都需要在新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整合。在城市中,随着单位制的不断弱化,所谓的体N#t-的活动大量出现,原有的户籍制度和人事制度已明显松弛,跨地区的社会流动使城市中的移民大量出现。且不说原有的整合机制正在弱化,即使其能有效发挥作用,也不足以应付不断复杂化的社会生活。第三,在当代中国社会新的阶层构成中,各个阶层的利益明显地存在差异,使政治整合的难度明显加大。如私营工商阶层是改革的受益阶层,伴随其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该阶层与其他阶层特别是利益受损阶层的冲突将会加剧,他们必然要求更多的法律和政策上的保护及制度创新,同时也要求政治权力的相应扩大。白领阶层是现代社会中过着比较富裕生活的中等收入阶层,为保证自己的富裕生活和稳定收入,他们更多的是关注社会稳定和秩序,在政治发展中更会倾向通过民主的、温和的、合法的方式参与并推动政治发展。对占人口众多的城市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丽言,面对与其他阶层的经济差距,他们的利益指向可能更多的关注在公平的条件下实现本阶层现有成员及其子女的上升性移动,以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以求平等的生存权。不同阶层利益指向的差异性,使政治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如何做到既保证各个阶层的利益,同时又将各种利益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保证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实现,对政治发展形成了严重的挑战。因此,构建新的政治整合机制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3.3.3利益分化对共产党执政能力提出挑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变化,是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结果,但同时这也意味着党执政的。白蕴劳:《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对政沽发展的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弟3期71页22 ——壁型塑塾璺整全型苎窆垡堕堕丝叁』塑量堕环境以及党建工作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这势必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产生多重影响。因为,在新的利益格局调整中,党与社会的联系方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社会的阶层结构、群体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群众的利益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些必然给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新的挑战。第一,利益过度分化增加了党整合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难度。利益的过度分化必然要对社会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保持利益关系的和谐与稳定,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前提和条件。计划经济时代,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利益需求呈现平均化、低水平的特征,党组织可以利用各种行政强制手段和调配资源的权力较为容易地把社会利益整合起来。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调整,这种状况已被打破。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变,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已经形成。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使居民收入的来源呈现多样化,差距也初步拉开,人们的利益追求更从单一平均化向差异性和多样性转变。这些新变化增加了党组织在新形势下进行利益整合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二是人们的精神追求也从同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经过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使人们对精神、文化、环境、卫生、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需求日益迫切,对建立良好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推进,群众表达自身意愿的欲望不断增强。这一方面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但另~方面也伴随有安逸生活而消解政治的倾向,给社会价值整合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三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调控社会的能力有所减弱。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产权关系的变革,政企、政社关系发生了重大调整,党组织直接掌握的行政权力和资源调配权力日益弱化,再像过去那样使用强力手段对利益关系进行调整,既没有足够的条件,也不适应新的形势。第二,新型利益结构的初步形成使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受到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制结构单一,政府代表国家成为支配社会资源的唯一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既依赖集体的分配、单位的工资、奖金、劳保,又有赖于户口所在地的各类票证和住房。由于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党实际上掌握着社会资源的支配权,因而广大群众遇到问题不是找单位党组织就是找政府。现在人们主要依赖市场满足自身的利益要求,如个人就业可以在人才市场或劳动力市场寻找机会。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村民与集体的联系也弱化。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后,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正在改变。这种变化既表明人们获取利益的空间和自由度大大增加,也使人们对党和政府直接的利益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依赖感明显减弱,再加上不同群体现实利益的差别性增强,势必影响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如工人阶级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改革中又承担了大量成本,但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传统产业领域的工人下岗了,随着经济地位的变化,这部分工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上的失落感。农民是我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改革开放之初,他们得到的实惠最多,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民的获益却不断下降。工人和农民是我国社会的骨干和主体,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如果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不断满足,甚至受到侵害,分化了的群众就有可能重新确认自己的利益和利益代表,就有可能在体制外寻求利益表达的渠道,执政党就有可能失去可靠的阶级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利益过度分化对党管理社会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日益复杂。根据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实践,人均收入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特殊阶段,是各种矛盾的高发期。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一阶段。今后二十年可能是中国改革历史上至为关键的一个高风险社会时期,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危机,随时可能找到突破点而爆发。如果不能及时化解这些不安定因素,我国的改革进程有可能被打断,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得而复失,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将会被葬送。与此同时,在新形势下,由于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特别是社会上分属不同利益群体的成员加入到党内来,其利益要求必然会反映到党内。在这种情况下,执政党能否正确地认识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应对各种利益群体的政治压力,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对执政党的利益整合和协调能力提出的新挑战。同时,各种利益群体的愿望和诉求能否在党的决策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和有效地考虑,防止某些利益群体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而成为“既得利益集团”,成为必须解决的十分紧迫的问题。4消除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负面影响的基本思路当前,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现状为中国政治发展创造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的总趋势也有利于中国的政治发展。但是,要将这种推动力和发展趋向转变为现实的中国政治发展,则需要党和国家以及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面对中国社会分化的现状,一方面,我们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利益整合机制来控制过度的分化,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自觉地去适应这种分化,利用这种分化去推进中国的政治发展。因为,社会中各种形式的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社会成员之间24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时政治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成员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模式构成了一定的社会利益结构,它将通过政治规则的作用构成社会和政治运行的内在动力。毫无疑问,利益差别是一个社会发展和进步所必需的。一个社会只有运用利益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只有让人们获得的利益产生差别,不同利益的追求者之间才会有一种竞争,社会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推动社会政治发展。但是,过度的利益分化又会产生诸多社会矛盾,不利于政治稳定。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建立一种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来保持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4.1加强执政党建设,增强党在社会中的政治凝聚力政党的政治凝聚力主要是指政党对社会公众所产生的影响、号召的能力,执政党的根基在社会之中,以人民为执政党一切活动的逻辑起点,在充分行使执政党功能的过程中,实现党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与双向互动,才能使党始终保持自己的政治凝聚力。在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意识领域变化很茯,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矛盾关系和思想文化观念变革的相互作用,也使社会公众对执政党政治权威的认同度发生较大变化,使执政党面临着以往所不曾面临过的社会政治心理变化。。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支持,从而确立起作为执政党的权威基础。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社会分化日益加剧的趋势,我们党要继续保持其强大的政治凝聚力,对社会进行有效的利益整合,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加强执政党的建设。为此,我们必须做到:第一,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合理的进行社会利益的协调与整合。政党执政具有共同的规律,其规律之一,就是执政党必须尽可能的反映和体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尽可能扩大利益代表的涵盖面。要增强执政党对社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仅仅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且还要求执政党通过促进制度创毅和政策创新来整合社会利益,即制定开放、灵活、具有利益调节功能的制度和政策,使制度和政策体现社会公平公正、阶层合作、利益共享、保护和扶助弱者、促进公平竞争与共周发展等价值取向,使各个阶级的利益度得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答》,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25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合理实现与保障,努力实现党作为利益代表的广泛性,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第二,促进党内民主和社会民主机制的发育,增强执政党协调、整合社会利益的能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于重要的示范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利益分化必然产生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和利益摩擦。执政党要很好的实施利益整合,广泛代表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就必须加强与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沟通。由此,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不仅仅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增强群众观念和民主意识,不仅仅是改进工作作风和领导作风,而且还是着眼于推进政治发展,积极发展党内民主,使分布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党员把各方面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及时反映到党内来,在党内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协调、整合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更好的实现人民的利益愿望,实现社会的稳定。同时扩大政治体制的开放性,以容纳和融合新的社会力量,逐步健全执政党与社会各阶层的沟通、协商、交换意见的民主机制,动员各社会团体进入政治领域并组织他们参政。。这不仅使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化,而且有利于实现党的领导,有效的主导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发展。第三,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有效的政治社会化。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高举先进文化的大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想文化的引导,不仅关系到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巩固执政党的政治权威,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宣传教育。要有效地进行思想宣传教育就必须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一是切实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加强党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党员思想入党的问题。二要把解放思想、理论创新作为文化创新的核心内容和要求,使党的意识形态充满时代精神,增强思想感召力;三是必须对党员加强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增强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改变以往主要凭借行政权力进行生硬灌输的做法,完成政治社会化机制,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传媒、其它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五是面对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全面正确理解唱响“主旋律”,坚持思想民主、正确导向的原则,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又容纳各种有益的思想文化观念,保护、尊重各种不同文化观念存在的权力,促进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繁荣。第四,要推进依法治国,通过民主法治遏制腐败,提高执政党的政治威信。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不仅体现在很好的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还要体现在能够很好的控制权力,不断清除腐败这个寄生在执政党身上的毒瘤。在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体制的转轨使得权力运作失控、失范大为增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不仅仅是加强党内思想”塞缪尔·P亨延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31页。26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教育,促进党风建设,加大查处大案要案力度,强调干部廉洁自律,严肃党纪党规,而且还必须根据政治现代化的规律要求进行科学的权力配置,并切实推进法治。一方面,实行权力向社会的分散,使国家权力、市场权力和社会权力各有相对的界限;另一方面,依法治国首先是“治”执政党。即通过一定的法律制度、法律程序保证所有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受人民的意志支配,所有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必须始终受到人民的监督,所有公共权力的行使结果必须符合、增进人民的利益。把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原则、法理精神变成切实可行的具体法律制度、法律程序、变成人民在真实生活中的真实权力。⋯4.2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是否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衡量执政党执政能力强弱的~个标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执政党之所以要扩大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因为作为执政党,其执政的社会基础越广泛越牢靠,就越有利于增强党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影响力和凝聚力,就越有利于巩固其执政地位,就越有利于其对国家权力进行控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长发育,我国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正在并还将持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就整个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看,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等“新的社会阶层”,。但同时,也产生了另一部分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弱势群体阶层,如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等。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增添了新的含义和内容,也为党执政的基础是否稳固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变化了的社会,如何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个重大问题。具体来讲,要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使党真正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提出的各项历史任务,都是为了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完成这些任务必须依靠群众。要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难,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开展工作,解决好影响群众生活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在推进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在克服当前经济困难的斗争中,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使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答》,新华出版杜2004年版,第87—89页。“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袭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8日,第15页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良作风,在所有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中扎|F根来,一代一代地继承和发扬F去。这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之点。为此,首先我们党要做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把全部智慧和力量献给人民、用在为人民谋利益上。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勇于和善于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使我们的改革和发展始终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其次,我们党要关心群众冷暖、倾听群众呼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主要是通过我们干部与群众的联系来实现的。所以,广大领导干部,必须牢牢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记在心头,坚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最后,要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当成大事认真对待,对任何有损群众利益的现象,都应坚决制止。第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基础力量。“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形容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整个党建工作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就可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包括村级党组织、企业党组织、社区党组织等。村级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带领农村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企业党组织的作用主要是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促进企业发展。社区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服务市民。。总之,基层党组织要在中央及上一级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党在基层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在基层工作中执好政、掌好权,以实际行动来解决人民群众的利益矛盾,协调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保持社会稳定。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巩固党在基层政权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第三,执政党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与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圆执政党的政治合法性不仅仅应建立在经济增长的绩效上,更重要的是让最广大人民群众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特别是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怀上。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关注弱势群体问题,化解群众利益冲突是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持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是否能够实现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是一个政党执政能力的体现。一个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锝“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袭大台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月8日,第53~54页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答》,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a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不到保障,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人格尊严得不到尊重,那就不可能是一个稳定型的社会,更谈不上是协调发展的社会。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如果得不到关注,利盏受到损害,就会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这将使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被削弱,直接威胁到党的领导。因此,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弱势群体问题。首先,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到弱势群体的客观存在,及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我国政治稳定的影响。在分析研究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弱势群体的构成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弱势群体的对策和建议;其次,要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公平竞争和发展的环境,对弱势群体给与更多关注,防止其被“边缘化”,提供弱势群体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提高自理能力;第三,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以及立法工作;第四,要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框架下,有针对性地解决弱势群体面对的困难和问题;第五,建立健全民间救助组织和服务网络,发挥民间组织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方面的优势;第六,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扶贫救济献爱心活动。4.3妥善处理社会利益矛盾,建立有效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利益多元化趋势逐步形成,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开始显露。这些矛盾,从本质上说仍属于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它具体表现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利益矛盾虽然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但是如果不去妥善处理,任其发展,最终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化,甚至引发社会动乱,阻碍政治发展的进程。因此,要妥善处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建立通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在利益分化的条件下出现的多种利益主体,各自有着明显不同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实现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不能很好地表达,不能进行必要的沟通,不仅容易导致官僚主义,还会导致主体之间因为对彼此的利益要求缺乏准确把握而发生误解和冲突。为此,要有效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和完善能够充分反映不同主体利益要求的表达机制,使利益主体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各自的要求和意见,从而在相互沟通中相互理解、减少冲突、达成共识。并且,利益主体还因此能够合理地参与或影响利益协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得到加强。在当前,努力构建一个程序规范、科学公正、广泛参与的多元利益表达机制,将是我们迈出的重要一步。要进一步拓宽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应该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二是用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利益表达。第二,建立积极的利益引导机制。利益引导主要是指通过对人们进行大量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宣传,引导人们树立合法、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获取观念,使人'fl2Hr,够正确地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观念受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而且一种利益观念~旦形成就会对既定的社会利益结构和社会稳定起到维护和巩固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利益观念往往会出现偏差。一些人仍习惯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平均主义利益格局,对于社会利益分化认识不足;也有些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利轻义,唯利是图。因此,在社会变革的重要时期,要避免和消除利益分化的负面影响,进行思想观念教育,加强正确利益观的宣传,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利益分化的合理性,使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与改革步伐相协调,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建立规范的利益约束机制。利益约束主要是指通过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的作用来约束人们的利益行为。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法律和道德是利益需求和利益行为的调节控制器,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法律和道德规范对社会利益的影响在于协调利益关系,规范利益行为。依法治国要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约束人们的行为。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对利益主体的法律约束,可以创造一个公平正义、合法合理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获取利益,防止在利益取得过程中非法手段的使用,减少社会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把道德作为引导个体选择利益行为的内在约束力量,可以使人们获取利益的动机向着合法化的方向发展。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极端膨胀的现象。一些人通过各种非法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导致社会利益分化加剧。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除了运用法律手段外,加强道德建设也是重要的一方面。①第四,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的阶层结构和利益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分化与组合,从而使阶层问、地区间、行业间的利益差距逐步扩大,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因此,建立和健全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调整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对于缩小人们之间的利益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利益调节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其次,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必须发挥国家、政府的调控作用,通过国家李君如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30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为不同所有制、地区和行业的社会成员创造良好的平等竞争环境。最后,要调节利益关系,还必须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堵塞各种漏洞,保证分配领域的正常秩序。”第五,建立公平的利益补偿机制。转型时期,随着利益多元化趋势的逐步形成,我国城乡、区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引起了社会群体利益严重分化,导致了一些阶层和个人的利益受损,特别是出现了一部分弱势群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很好的建立一种合理、公平的利益补偿机制,给利益受损阶层提供一定的补偿,以提高社会公平程度,实现社会公正,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引起利益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因此,目前必须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来对因年老、失业、疾病、伤残等原因使工作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社会成员,对因经济结构调整而使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由政府和社会依法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或经济补偿,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缓解利益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救济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总之,要建立有效的利益关系协调机制,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导向,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按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的统一。4.4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构建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是十六大报告为未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确立的指针之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就是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中间阶层,为过渡到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积极创造条件。所谓阶层结构,其实质是社会分工(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在社会成员中的具体反映。也就是说,阶层结构的实质就是社会成员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不同的产业领域以及不同地域的分布状态。合理的现代化的阶层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即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中间大两头小的社会结构。中间阶层体现了“峰君如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台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8日,第28页 特型期我国社套干J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是“既存秩序的新的社会基础”。目前,我国的中间阶层已经产生,但尚未成为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体力量。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治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培育中间阶层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加入中等收入者行列,是我国内需旺盛、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二,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在少数人富多数人穷的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中,对立、矛盾和冲突将不可避免;第三,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政治稳定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中问阶层的扩大,不仅有利于政治稳定,而且还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化程度。因此,我们国家应该扶持、培养中间阶层,促成其壮大和发展,逐步形成在社会阶层结构上,贫困阶层和最富裕阶层数量减至少数,中间阶层占绝对优势的格局。要真正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培养中间阶层,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是降低失业率,加速城市化进程,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促进社会阶层合理分化的根本措麓。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第三产业,以吸纳日益扩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实现中等收入阶层向高质量产业的战略性转移。其次,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从而保证劳动者在市场上得到公平合理的竞争和公平合理的多次分配。要消灭一切形式的特权和黑色、灰色交易,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人们靠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就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与回报。总之,真正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按劳分配。这是造就社会主义中等收入阶层的根本条件和保证。第三,认真落实“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实现技术创新,把经济纳入依靠科学技术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技术创新的问题,实际是关系到我们能不能把广大的农村人口变成中等收入者,进入到中产者的行业里面去。这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社会,真正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物质基础。第四,加强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舆论导向。要坚持不懈地向社会解释和宣传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反对贫富悬殊,反对平均主义。倡导和尊重成功的创业者。在这里,各级政府领导者的行为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导全社会奋力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参考文献一、主要参考专著:[1]《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7]《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9]《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答》,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13]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1日。[14]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16]《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lO月。,[17]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牡,2003年7月1日。[1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8日。[19]王伟光:《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陆学艺:《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1]杨宜勇:《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22]谭培文:《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3]杨清涛:《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研究》,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24]梁周敏:《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5]庞元iT_:《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 抟型期塑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2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27]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8]桑玉成:《利益分化的政治时代》,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29]周振华:《收入分配——中国经济分析2001--2002》,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0]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31]辛鸣主:《十六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若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中共中央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32]赵家祥:《历史唯物主义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3]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1989年版。[34]晁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35]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答》,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37]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8]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39]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二、主要参考论文:[1]朱光磊:《当代中国的阶层分化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i期。[2]刘土尧:《中国人民的政治利益与历史性选择》,《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l期。[3]吴素熊:《当代中国社会分化与中国共产党整合功能的重新定位》,《中国共产党》,2003年第5期。[4]王存福:《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5]夏立忠:《阶层分化与中国共产党的利益燕合功能》,《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8期。[6]杨占营:《论当代中国利益团体的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3期。[7]杨超:《社会转型与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8]庄锋:《试论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当代世界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9]刘丽杭:《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群体分化与利益整合》,《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3期。[1o]谢岳:《开放社会的政治整合》,《政治学》,2002年第4期。 ——.——整塑垡塑垫金型苎坌些堕塾生叁壁堕塑堕[11]王建国:《中国转型时期政治民主化弓政治稳定的关系》,《社会卜义研究》,2002年第3期。[12]杨超:《试论转型期利益关系的协调与政治稳定》,《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13]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季刊),2003年第2期。[14]杨云善:《加入WTO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2期。[15]熊俊:《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12期。[16]《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4年4期。[17]陈正良:《略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理论探讨》,2005年第1期。[18]王中汝:《利益表达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19]李~平:《当前社会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双重效应及对策思考》,《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底5期.[20]蒋德忠:《试论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利益分会及其对政治的影响》,《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21]自蕴芳:《社会阶层构成新变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22]中共中央党校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5日。[23]孙立平:《利益时代的冲突与和谐》,《南方周末》,2004年12月30目。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后记: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衷心感谢杨清涛、辛世俊、窦效民、贾文华、汪恩健、秦国民和任俊英几位老师三年来对我的辛勤培养。各位导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都给我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见。他们高尚的人格,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深深地影响着我,使我在为人和为学两方面终身受益。特别是杨清涛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而且还在生活上对我关怀备至。此外,郑大喜、刘莉莉、李河菊和李新荣几位老师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都为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也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论文还有许多纰漏之处,恳切希望各位老师和同学对这篇论文提出修改的建议,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完善它。最后,再次对所有帮助和关心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李红利2005年5月20日于郑州大学 转型期我国社会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作者:李红利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赵振霞利益分化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学位论文]20042.尹霞靖我国转型期利益分化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分析[学位论文]20073.杨斌冷血停搏液对二尖瓣置换患者围术期心肌肌钙蛋白Ⅰ水平的影响[学位论文]20054.杨山鸽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学位论文]20025.肖剑邓小平的执政思想探析[学位论文]20066.刘勇以利益整合推动转型时期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的和谐互动[期刊论文]-党政干部学刊2010(2)7.康利超试论以提高执政能力为目标的执政体制建设[学位论文]20068.李丹论政治发展对政府规模的影响[学位论文]20069.魏芳基本显露模式的挖掘算法[学位论文]200510.曹发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学位论文]2005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782848.aspx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