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644450
大小:254.1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13
《论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文化论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赵学勇1王贵禄2(1.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天水师范学院文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提要〕本文从最能体现西部作家文学精神的诸种层面对西部作家的文化精神、心理结构及文本世界进行了深度分析,揭示了西部文学生态的丰富性和独异性。〔关键词〕人生体验;地域文化;话语立场;终极关怀;审美理想;个体艺术世界〔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5)04-0129-08在进入西部作家文学精神的分析之前,有必要将西部作的文明形态,他们承继和张扬着西部文学的精神,所以,他们家队伍的构成作一简单
2、考察,这是因为所谓的“西部作家”是是“西部作家”。比如张承志,自1972年离开西部就再也没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内涵充满了变数。有在西部有过较长时间的居住,可是他的几乎全部重要的作从西部作家的来源看,大体可分为三大块:西部本土作品都写的是西部的人和事,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他不是一家、迁徙或下放到西部的作家以及到西部作短暂停留的作个西部作家。家。西部本土作家如路遥、陈忠实、扎西达娃、王家达、柏原、对于“西部作家”这一概念的界限有了比较明确的把握贾平凹、红柯、雪漠、董立勃等,他们的显著特点是长期在西以后,再来分析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无疑会给人一个较为部的某地生活,其生活范围几
3、乎未曾离开西部,而且在“西部清晰的印象。作家”这一群体中所占比重也最大,当我们谈论“西部作家”我们认为,所谓文学精神,就是作家在人生体验的基础这一概念时,所指也主要是这类作家。迁徙或下放到西部的上,在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在时代精神、历史向度、地域文作家,如王蒙、张贤亮等,他们在西部生活的时间较长,写过化和社会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念的合力中,所形成的对文学功一定数量的作品,但后来其创作题材很少或几乎不再涉及西用的深层次认识和把握;是作家站在一定的话语立场上,以部。到西部作短暂停留的作家,是指生活在其他地域的作家终极关怀为指向,以人类的诗性智慧为驱动力,以文学话语到西部旅游,
4、或者观光,并有所感发写过西部题材的作家,他为组织材料,对特定社会进行评判性的描述;它充分体现着们的作品数量少,不能造成改观西部文学整体面貌的影响,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体现着作家创建个体艺术世界因此,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的意识、姿态和信心。本文将着力从文学精神内涵的诸种层从作品的呈现形态看,涉及到什么样的作品可以称为面来探析西部作家的精神结构及文本世界。“西部文学”的问题。以小说创作而言,显然不是生活在西部苦难体验中民族自信力的艺术呈现或者到过西部的作家所写的小说就是西部小说,我们认为,西部文学的兴盛是在20世纪80年代,这个时期从事西只有那些指涉西部独特文明形态
5、的小说,才可以称之为西部部文学创作的主要是经历了“文革”的中青年作家。90年代小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部作家”这一概念的外延就需之后,西部作家的构成多元化,一些“文革”之后成长起来的要重新界定。首先,一些一度被视为“西部作家”的作家,由作家也开始步入文坛。于其后来笔锋所向已不再是西部的文明形态,所以,本文仅80年代从事西部文学创作的中青年作家,其人生体验仅是指他们特定时段的西部题材创作。其次,也不能把写过的大部分内容与新中国建国以后的政治生活密不可分。而一两部指涉西部文明形态作品的作家就视为“西部作家”,我这当中,中年作家的政治身份认同又显出一种迫切性,比如们的关
6、注点是那些指涉西部独特文明形态的作品的连续性一度被打入“右派”的王蒙在第四次文代会上,曾以激动的心特征,也就是说,只有那些比较全面地描述了西部独特文明情呼喊“:我们与党的血肉联系是割不断的!我们属于党!形态的作家才可以被称为“西部作家”,由此看来,到西部作党的形象永远照耀着我们!”!张贤亮也在很多场合指出他短暂停留的作家就不再是“西部作家”了。换句话说,前者是“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是他理性的选择,是“来自对历史的必根据西部小说“质”的规定性来界定西部作家,后者是根据西然性的认识”"。新时期之初的许多中年作家之所以有着如部小说“量”的规定性来界定西部作家的。最后,是作家
7、本人此强烈的政治身份认同愿望,与中国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历虽然不在西部生活,但他们的小说指向却未曾脱离西部特定史以及当时的社会转型和意识形态有着复杂的内在关联。《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129文学·文化中国知识分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种“依附人格”,他文化的多维文化圈。儒家文化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入世为用们由战国时代的“游士”身份大多蜕变为在封建秩序中寻求的思想,以现实的功利目标为行动指南,这种思想造就了西认同的“士大夫”。进入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于“革命”部人注重现实和稳中求进的心理基调。而伊斯兰文化面对的身份认同,由最初的“个体性决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